2016届一轮复习_人教版_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二) 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634158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3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一轮复习_人教版_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二)  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2016届一轮复习_人教版_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二)  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2016届一轮复习_人教版_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二)  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2016届一轮复习_人教版_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二)  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2016届一轮复习_人教版_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二)  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一轮复习_人教版_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二) 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一轮复习_人教版_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二) 课件(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类文章阅读,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二),2016届一轮复习,四、(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

2、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

3、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 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

4、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整体把握 1.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答案 这篇考古论文以“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为中心,结合古书材料和发掘的地下材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子成书时代不会晚于战国早期,老子应年长于孔子。,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

5、怎样的? 答案 全文共五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问题,希望对这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第二部分(24段),根据近年出土的秦汉简帛佚籍及其他材料,推论出老子成书时代不会晚于战国早期;第三部分(第5段),从论语引用老子书中内容推断出老子应年长于孔子。,问题研读 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 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 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 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 流、派别也

6、无从谈起。,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 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 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 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 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解析 B项中“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一句错,原文中有“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其”代指“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不是指“老子和道家”。本项犯了混淆指代内容的错误。 答案 B,【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辨别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社科文的特点是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简明性,筛选信息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和严

7、密。B项错在转述的语言不准确,原句中的“其”指代义被偷换成其他指代义,偷换了概念。答这类信息比对题,要关注代词的指代义。,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 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 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 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 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 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 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 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

8、论语引用 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解析 本题从断章取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在原文中的信息是:“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朱熹的话“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中“或人”是指“或曰”一句中的这个人,朱熹的意思是说,有的人所称引的这句话今见老子书,因此,“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应该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这一句,而“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一句“是对老子的批评”。 答案 D,【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大

9、。D项的错误很迷惑人,颇有点玩文字游戏的味道。它错在对论据的引述上,只引后半句,未引出“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因此构不成一个完整的证据。这种断章取义式的错误很少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加上文本专业性强,因此,该题当年得分率极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 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 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 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 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 黄

10、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 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 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 问学于老子一事。,解析 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中“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属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 答案 C,【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兼及推断能力。C项的判断于文无据。,五、(2014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

11、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

12、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13、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

14、,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整体把握 1.本文的论述中心是什么? 答案 本文以中国古代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为话题,阐述了我国古代从周至宋代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规定及举措,以及对于我们今天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 全文共四段,按照先分后总的思路写作:13段分别阐述了我国古代周、汉唐及宋代封建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规定、举措;最后一段总结,点明写作目的。,问题研读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代统治者严禁

15、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 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 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 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 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解析 本题从断章取义的角度设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错,原文第二段中说:“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是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而

16、没有说追究主使官员的责任。 答案 C,【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题干为“负选”型。C项错在前半部分“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由原文可知,相关官员责任为“连坐”。最近两年的高考题都考查了对引文中文言词汇的理解,要予以关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 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 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 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