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被膜脑脊髓血管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627235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6.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被膜脑脊髓血管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被膜脑脊髓血管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被膜脑脊髓血管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被膜脑脊髓血管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被膜脑脊髓血管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被膜脑脊髓血管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被膜脑脊髓血管课件(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被膜、脑脊髓血管,第四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 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 和软膜,对脑和脊髓有保护、 支持和营养作用。 (一) 脊髓的被膜 脊髓的被膜由外向内依次 为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 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厚而 坚韧,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呈 管状包被脊髓和脊神经。硬脊膜 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并与硬 脑膜延续;下部于第2骶锥平面 逐渐变细缩窄,包裹终丝,末端 附于尾骨背面;,硬脊膜在锥间孔 处移行于脊神经外膜。硬脊膜与 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有 狭窄间隙,称硬膜外隙epidura

2、l space,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 、淋巴管和椎内静脉丛,硬膜外 隙略呈负压,有脊神经根通过, 由于硬脊膜在枕骨大孔边缘与骨 膜紧密愈着,故硬膜外隙不与颅 内相通。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 就是将麻醉药物注入此间隙,以 阻滞脊神经根内的神经传导, 且药物不会直接进入颅内。,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 为一层半透明的薄膜,位于硬脊 膜与软脊膜之间,向上移行于脑 蛛网膜。脊髓蛛网膜外面紧邻硬 脊膜,其间有潜在性的间隙,称 硬膜下隙subdural space;脊髓 蛛网膜内面与软脊膜之间有较 宽阔的间隙,称蛛网膜下隙 subarachnoid space,隙内充满清

3、 亮透明的脑脊液,并有许多结缔 组织小梁从蛛网膜连至软脊膜, 状若蛛网,蛛网膜即由此得名。,小 梁有支持作应,蛛网膜内外面以及 小梁表面均覆有间皮,间皮表面的 巨噬细胞对异物及病原体有吞噬功 能。脊髓的蛛网膜下隙向上与脑的 蛛网膜下隙相通;向下自脊髓末端 至第2骶椎平面,间隙特别扩大, 称终池terminal cistern,池内只有 马尾与终丝,因此临床上常在第3、 4或4、5腰椎间进行腰椎穿刺,以 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而不伤及脊髓,软脊膜spinal pia mater:菲薄 而富有血管,紧贴于脊髓表面, 并深入脊髓的沟裂中。此膜在脊 髓下端延续为终丝filum terminale。 在脊

4、神经前、后根之间,软脊膜于 脊髓两侧向外突出,形成1921对 齿状突起,经过蛛网膜下隙,顶着 蛛网膜附着于硬脊膜内面,称为齿 状韧带denticulate ligament。齿状 韧带几乎占脊髓全长,对脊髓起着 悬系作用。第一齿状韧带在第一颈 神经的上方,最末一个恰在第一腰 椎神经的下方,故齿状韧带还可作为椎管内手术的标志。 蛛网膜小梁、齿状韧带、终丝和脊神经根一起,把脊髓悬吊固 定在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之中,加上硬膜外 隙中的软组织的弹性垫作用,使脊髓得到很好的支持和保护。 另外,软脊膜上的血管分支进入脊髓,对脊髓有营养作用。,2、小脑幕tertorium of cerebellum: 呈半月

5、状皱襞,后缘起自枕骨横 窦沟,向前伸入小脑与大脑的枕 叶及部分颞叶之间,前外缘附着 于颞骨岩部上缘。前缘游离凹陷 ,称小脑幕切迹。幕切迹与鞍背 形成一环形孔,内有中脑通过。 小脑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隔成上 、下两部,当小脑幕上发生颅脑 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时,位于小 脑幕切迹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可 能被挤入小脑幕切迹下方,进而 压迫中脑的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形成小脑幕切迹疝。,3、小脑镰cerebellar falx: 位于枕骨大孔后方,自小脑幕 下面正中伸入两小脑半球之间 ,为一短小的膜襞。4、鞍隔diaphragma sellae: 位于蝶鞍上方,张于鞍背上缘 和鞍结节之间,封闭垂体窝, 中央有

6、一小孔,容漏斗和出入 垂体的血管通过, 鞍隔下面为垂体,硬脑膜在某些部位内、外两层相 互分离,形成一些管道,内面衬 以内皮细胞,引流颅内的静脉血 ,这些管道称为硬脑膜窦 dural sinuses,主要的硬脑膜窦有: 1、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al sinus: 位于大脑镰的上缘,前方起自盲孔 ,向后流入窦汇。主要接受大脑上 静脉的血液。 窦汇confluence of sinuses是由左右 横窦、上矢状窦和直窦在枕内隆 凸处汇合而成。 2、下矢状窦inferior sagital sinus位 于大脑镰下缘,其走向与上矢状 窦一致,向汇后入直窦,主要收集 大脑镰和胼胝体的静脉

7、血。,3、直窦straight sinus: 位于大脑镰和小脑幕的结 合处,由大脑大静脉和下 矢状窦汇合而成,向后在 枕内隆凸处与上矢状窦汇 合成窦汇。 4、横窦transverse sinus: 成对,位于小脑幕后外侧 缘附着处的枕骨横沟内, 连于窦汇与乙状窦之间 5、乙状窦sigmoid sinus: 成对,位于乙状沟内,是横窦的 延续,向前内于颈静脉孔处延 续为颈内静脉.,6、海绵窦cavernous sinus :位于蝶鞍两侧,因窦中 有许多结缔组织束将之分割成 粗海绵状,故称为海绵窦。左 右海绵窦借垂体前后方的两 横支相连通。窦内侧壁有颈 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窦外 侧壁内,自上而下有

8、动眼神 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 颌神经通过。,海绵窦与周围静脉有广泛 的联系和交通,它前方接 受眼静脉,两侧接受大脑中 静脉,向后外经岩上窦岩 下窦连通横窦、 乙状窦和颈内静脉。 海绵窦与颅外静脉有广泛的 交通:1海绵窦眼上静脉 内眦静脉面静脉 2海绵窦 眼下静脉翼静脉丛面静脉 3海绵窦卵圆孔破裂孔和颈内 动脉管的导血管翼静脉丛 4海绵窦基底静脉从椎内静 脉丛。所以面部的感染有可能经 13途径蔓延至颅内,而腹盆部 的感染有可能经4途径蔓延至颅内,7、岩上窦superiorpetrosal sinus: 位于颞骨岩部上缘, 连接海绵窦与横窦末端。8、岩下窦 inferior petrosal si

9、nus: 位于颞 骨岩部后下缘 的岩枕裂内, 连接海绵窦和 颈内静脉。,硬脑膜窦的窦壁无平滑肌, 不能收缩,故硬脑膜窦损 伤时止血困难, 易形成颅内血肿。 基底静脉丛 basilar venous plexu: 位于枕骨斜坡上, 由数条静脉构 成,此从前上方 与海绵窦相连, 两侧与岩上窦、 岩下窦相连,其 后方与枕骨大孔边缘 静脉丛和椎内静脉丛交通,(二)脑蛛网膜 cerebral arachnoid mater: 薄而半透明,无血管和神经, 包绕整个脑,与硬脑膜之间 有硬膜下隙,与软脑膜之间 有蛛网膜下隙,此隙向下与 脊髓蛛网膜下隙相通,故脑 部疾患可通过腰椎穿刺抽取 脑脊液或注入药物协助诊

10、断 和治疗。脑蛛网膜除在大脑 纵裂和大脑横裂处,均不深 入脑的沟裂中,故蛛网膜下隙 的大小不一,此隙在某些部位 较宽大,称为蛛网膜下池 subarachhoid cistens如:在小脑 与延髓间有小脑延髓池 cerebellomedullary cistern, 在两大脑脚之间有脚间池,,视交叉前方有交叉池, 中脑周围有环池,脑桥 腹侧有桥池,胼胝体压部 与小脑上面之间有上池, 松果体即突入此池。 脑蛛网膜在硬脑膜窦附近, 特别是上矢状窦两侧,形 成许多米粒至绿豆大小的颗 粒状或绒毛状的突起,突入 窦内,分别称为蛛网膜颗粒 arachnoid granules和蛛网 膜绒毛arachnoid

11、 villi。脑脊液 即通过这些颗粒和绒毛渗入 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三)软脑膜cerebral pia mater :紧贴脑的表面并深入脑的沟裂 中,富含血管,对脑的营养起重 要作用,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 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位的室管膜 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某些部 位,脉络组织的血管反复分支成 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 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 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 主要结构。,二 、脑和脊髓的血管 脑是人体内代谢最旺盛的器官 ,血液供应十分丰富,人的脑 重仅占体重的2。但脑的耗 氧量却占全身总耗氧量的20, 脑血流量约占心脏每搏输出量 的1/6,因此脑细胞对缺血缺 氧非常敏感,

12、脑血流量减少或 中断可导致脑神经细胞的缺氧 性坏死,造成严重的神经精神 障碍。脑血流阻断5秒钟即可 引起意识丧失,阻断5分钟可 导致脑细胞的不可逆损害。脑 血管病为现今人类死亡率 最高的疾病之一。,()脑的动脉: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 和椎动脉。以顶枕裂为界, 大脑半球的前2/3和间脑前部 由颈内动脉分支供血,大脑半 球后1/3及间脑后部、脑干、 小脑由椎动脉供血,故可将 大脑的动脉归纳为颈内动脉 系和椎基底动脉系。此两 系动脉在大脑的分支可分为 皮质支和中央支,皮质支营 养大脑皮质及其深面的髓质 ,中央支供应基底核、 内囊及间脑,1、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id artery:起

13、 自颈总动脉,自颈部向上至颅 底,经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进 入颅内,紧贴海绵窦的内侧壁 向前上走行,至后床突处转向 前,然后至前床突的内侧又向 上后弯转并穿出海绵窦而分支 ,故颈内动脉按其行程可分为 4段:颈部、岩部、海绵窦部 和前床突上部,其中海绵窦部 和前床突上部合称虹吸部,常 呈“U”形或“V”形,弯曲,是 脑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 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有,(1)大脑前动脉 anterior verebral artery:经 视交叉上方向前内走行,进 入大脑纵裂,然后沿胼胝体 沟向后行。皮质支分布于顶 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额 叶底面的一部分和额、顶两 叶上外侧面的上部;中央支 自大脑前动脉

14、的近侧段发出 ,经前穿质入脑实质,供应 尾状核豆状核的前部和内 囊前肢。左、右大脑前动脉 进入大脑纵裂前有横支相连 通,称为前交通动脉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2)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rtery:为 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向外 行,进入大脑外侧沟内向后 走行,沿途发出数条皮 质支翻出外侧沟,分布于 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 分(顶枕沟前)和岛叶, 其起始处发出一些细小的 中央支,又称豆纹动脉, 垂直向上穿入脑实质分布于 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 后肢的前部,豆纹动脉行程 呈“S”形弯曲,有动脉硬化 和高血压病人,这些动脉容 易破裂、出

15、血,因此又有 “出血动脉”之称。,大脑中动脉粗大,供血约占大 脑半球的80,其皮质支供应 许多重要中枢,如躯体运动中 枢躯体感觉中枢和语言中枢 ,而中央支又供应内囊等处, 一旦栓塞或破裂,都可造成 严重的功能障碍。 (3)脉络丛前动脉 anterior choroidea artrey:沿 视束下面向后外行,经大脑脚与 海马旁回钩之间进入侧脑室下角 ,参与侧脑室脉络丛的形成,沿 途发出分支供应外侧膝状体,内 囊后肢的后下部,大脑脚底的中 13及苍白球等结构,此动脉细 小且行程又长,易发生血栓阻塞。,(4)眼动脉: 由颈内动脉 出海绵窦后分出, 经视神 经管入眶, 向视器供血,(5)后交通动脉

16、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沿视束下面向后走行,与大脑后 动脉吻合,是颈内动脉系与椎 基底动脉系的吻合支。 2.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起自 锁骨下动脉,穿第6至第1颈椎 横突孔,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 。沿延髓腹侧上行,在脑桥与 延髓交界处合成一条基底动脉 basilar artery基底动脉沿脑桥 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分为 左右大脑后动脉两大终支。 (1)椎动脉的主要分支有,1)脊髓前后动脉(见脊髓的血管)。 2)小脑下后动脉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是椎动脉最大的分支,通常平橄 榄下端附近发出,向后外行经延 髓与小脑扁桃体之间,行程弯曲 ,供应小脑下面后部和延髓后外 侧部。该动脉行程弯曲,易发生 栓塞,而出现同侧面部浅感觉障 碍,对侧躯体浅感觉障碍(交叉 性麻痹)和小脑共济失调等症状 ,该动脉还发出脉络膜支参与 组成第4脑室脉络丛。,2)迷路动脉(内听动脉):细长 ,伴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进入 内耳,供应内耳迷路,约80%的 迷路动脉发自小脑下前动脉。 3)脑桥动脉:一些细小分支供 应脑桥基底部。 4)小脑上动脉:近基底动脉的 末端出发,绕大脑脚向后, 供应小脑上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