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攻略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623571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攻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攻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攻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攻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攻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攻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攻略阅读理解是中学语文试卷的重头戏。解答这类试卷,一方面靠练习磨炼,另一方面也要思考答题的技巧。 说明文常考题型1.信息筛选 找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2.说明方法及作用(注意:还可以变换问法这句话在语段中能否去掉;或有什么作用)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 )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 )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

2、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 )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 ) 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解:解释了被

3、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C.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1)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表达上的作用, 2)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的,即:表达+说明内容。 3.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文章用“”说明了;如果不用,就。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开放题 根据要求,认真组织答案。备考: 一、常用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 展变化过程。 )22.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 进行说明。

4、) 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 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二、说明文的结构: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

5、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三、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性和严密性。 中心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代词 抓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鉴别出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 悟其用语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 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例如: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的优越性。同时,用 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实用效果。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 修饰

6、、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 2.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 等都要准确无误。 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 “大约” “比较” “一般” “极个别” “大多数” 等词语。 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是如何恰如其分地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句的。 议论文常考题型1.1.考论点考论点 一、落笔明旨,标题即中心论点。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二、开宗明义,开篇亮中心论点。开门见山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马说的中心论点在开篇就闪亮登场。 敬业与乐

7、业首节末尾用“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使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揭示出中心论点。 三、承前启后,中部显中心论点。怀疑与学问中间部分承上启下,提出中心论点:“怀疑不仅是,也 是”想和做同样在中间部分揭示出中心论点。 四、剥笋见心,篇末现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先摆事实,讲道理,最后水到渠成,篇末归纳中心论点。 伤仲永在叙事基础上议论,表明作者看法。 包孕型中心论点如何寻觅:3一、提纲挈领,拎出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分解为好几个分论点,需要我们对分论点逐个加以 分析,再综合归纳,总结出中心论点。 二、追根溯源,推导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看似不明显,需要分析文章所用的论据才能总结出 来,即

8、分析这些论据是为了证明什么的,这“证明什么”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2.2.开头语段作用开头语段作用 1)激发阅读兴趣 2)引出论点(或论题) 3)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3.3.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方法及作用 常用的方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 格式:运用了论证方法,生动形象(或具体准确)的论证了的分论点,从而论证了的中心论 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4.简述思路简述思路 格式: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注意:用专业性词语,如论点、论题、举例、对比、引用论证 全文思路: 开头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 1)提出论点是否提出了观点,提出了什么观点? 2)提出分论

9、点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是否提出了几个分论点,通过直接论证分论点,间接论证中心论 点? 3)过渡作者是否运用过渡句,引出论据? 主体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六件事: 4)选择论据引用了什么内容,充当什么论据? 5)确定论证方法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6)选择阐述角度从哪个角度(正面还是反面) ; 7)深入剖析增强论证力度作者举出事实论据后,是否对论据进行了剖析说理? 8)追加比喻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又运用比喻论证对文章的观点进行了阐 述? 9)追加推理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运用推理,对自己的观点再次进行了论 证? 结尾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 10)消除误解

10、作者在归纳总结前,是否强调了什么,以避免读者误解观点,保证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11)总体归纳总结作者是否对前面的论证进行了总体上的归纳总结? 12)做出结论作者在归纳总结时,是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或者发出了什么倡议或警示? 【要注意的问题是】有的段落先举出 X 个论据从正面进行论证,然后又举出 Y 个论据,从反面进行论证, 在解说论证思路时,要先从整体归纳其正反对比这种论证方法,然后再针对具体的论据进行分析,不能只 见局部,不见整体。 5.5.补充论据补充论据 道理论据,首选名言警句 事例论据:什么人的什么事. 注意定向,证明论点;内容简洁,不宜铺开记叙文常考题型1.语句赏析 角度:修辞:比喻(

11、生动具体形象) 、比拟、夸张、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感官:从多种感官角度(嗅、触、听、视、味觉)4手法(常见的有 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 语言(关键词形、动、副、叠词) 表达方式: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社会、自然;细节) 句式:长短句,整散句使表达错落有致,有情趣。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 的美感。 格式:角度+描写内容+作用 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景物 何种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

12、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2.语段作用在开头在段中在结尾a、开门见山,交代写作对象、内容a、点明中心、主旨内 容b、开篇点题,点明中心。需进行概括 b、升华主题、画龙点睛a、引出下文。总结上文a、总结全文b、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b、首尾呼应结 构c、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承上启下c、点题目,呼应标题3.词句或标题的作用或含义(或对词、句、标题的理解) 作用:1.概括内容。2.线索 3.感情出发点。4.象征、双关、比喻 5. “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6.吸引读者 兴趣。7.交代环境 词语含义:比喻句要找到本体和喻体本义和派生义 句子含义:比喻句 哲理句 主旨句 标题含义:表层义内容 深层义主旨、情感 4.词语赏析 词性转变 词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 5.概括内容 什么人何时何地做了什么事 某人因何事结果如何 6.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与读者拉近距离,便于抒情;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备考:5表达技巧包括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信息筛选题,先选定答题区域,再摘取相关词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