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5611586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22.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的实施,贵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韩讯,感谢,提升,内化,提供平台,专业素养,成就自我,思想有多远、梦想就有多远、激情成就梦想!,培训寄语:,交流内容,一、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实施,课程改革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决策过程,评价与反馈,实施过程,设计过程,(一)过程,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二) 修订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三)修订的主要内容,(一)认真学习领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的贯彻实施,(三) 发挥团队力量,提升校本教研能力,(二)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基本功 教学设计的水平直接影响上课的效果

2、 教学设计也是落实课标的体现,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存在哪些困惑 创新学生? 定位(目标) 准确了解学生?(起点)前测的实施 内容把握:本质? 自主探究与两极分化、因材施教? 生活中的素材? (怎么实现目标-过程) 课上得怎么样?(目标是否达成-效果评价),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分析,课程标准,教学活动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依据,依据,服务,评价,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看教材、看教师用书、看课程标准 到底要解决什么?,1.单元主要内容及课时分配 2.教材编写意图 3.教学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4.我的思考,一、教学内容分析

3、,案例1,圆柱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特征以及各部分的名称。教学这部分的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案例 圆柱的再认识,1.课时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知识、技能、思想方法 呈现顺序(教材呈现的学习路线) 选择的素材:情境、问题、活动、习题 教学重点,为什么,魂,平面图形,立体图形,-联系,刻画,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

4、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2.单元教材分析,单元的结构 本节课所占的地位 再思考教学重点,为什么,化归,对应,归纳,实践,案例2(人教版),3.更大范围内寻找联系,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案例2,度量:所度量量的属性,定性比较,定量化(用统一单位去量) 厘米的认识 面积和面积单位 体积和容积,对单位的认识,用单位去量,厘米的认识 统一度量单位 认识1厘米的小棍 2厘米、3厘米怎么摆 测量不容易怎么办:粘上、卡住、放一个透明盒子里彩条,对单位的认识,用单位去

5、量,厘米的认识 彩条能解决问题了,但不方便读数学生标数字 认识尺子、进行测量 儿童的标法: (哪是1厘米,一段,尺子上哪是,0什么作用),1,对单位的认识,用单位去量,厘米的认识 大尺子上的1厘米和小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吗?,对单位的认识,面积单位 人们为什么研究面积 为什么要产生单位(谁大,大多少对面积的理解、度量的意义) 为什么要用正方形做单位(正方形特征) 为什么要用统一的单位,对单位的认识,体积和容积 两个概念一起学习,既有区别更有联系,案例3:北师版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分类的作用,分类标准,整理房间,按标准分类,体会分类的作用,需要一定的标准 对物品进行分类,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分类的

6、作用,分类标准,巩固分类思想,分类标准多样化,分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按标准分类,数与代数,丰富数的认识,空间与图形,丰富图形的认识,角的分类,统计与概率,体现统计的基本方法,案例4、“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内容编排体系的分析,案例5、六年级比的认识,同类量关系的比较,不同类量关系的比较,教材分析,倍,分 数,百分数,比,函数,比,例:数的运算框架结构梳理,(一)整体线索 1以认知理论作为线索 2以内容安排为线索 (二)不同领域的线索 1位值的发展 2原型的变化发展 3模型的线索 4迁移的线索 5解决问题,整体线索,1以认知理论作为线索,10以内、20以内、100以内加减法中,获得运算

7、结果过程的呈现主要以生活原型为基础,并利用小棒和计数器容易操作和理解的学具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每类运算的起始都大量借助丰富的生活原型、数学模型(几何模型、线段图、点子图)获得运算结果,解释运算的过程。,有些运算(例如:多位数乘除法、小数除以小数、分数除以分数),有意识的脱离形象的学具,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获得运算结果的过程已经比较抽象。,随着数的认识的不断扩充,数的运算内容也在不断增加。 但知识内在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层层相连,缺一不可。 教材编排呈现了螺旋式递进的特点。,整体线索,2以内容安排为线索,数的运算内容围绕着数的认识这条主线开展,(以北师版教材为例),整体线索

8、,2以内容安排为线索,四则运算间的联系,不同领域的线索,1位值的发展,不同领域的线索,3模型的线索,3模型的线索,北师版教材对模型的使用是比较重视的 数线模型的使用 实物模型的操作(小棒、圆片、方块等) 计算模块(一块、一条、一片) 元角分等原型在整数乘法中的作用,小数加减法中的应用,在小数除法中的应用 图解在整数乘法、小数乘法中的作用 计数器的使用,3模型的线索,模型的作用: 对算理的理解架起一道思维的桥梁,起到支撑作用。将学生的思维、模型的操作与数学的表达有机的结合。 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拓展。 拓展了解决问题的途径。,3模型的线索,函数:例如:从乘法表、加法表发现规律 转化: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9、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运算。 数形结合:数学模型帮助理解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和算理。 对应:大数、小数、差运算中渗透对应思想。 符号:各种运算符号的运用。,还有包括数学思想的梳理,数学文化的梳理,位值制 各种运算符号的来历 分数的运算 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二、学生情况分析,1、研究学生的价值,在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上的把握。,已有基础 学习困难 学习路径 学习状况(兴趣、学习方式等) 思路想法,2、研究学生的几个方面,知识基础 (知识内容本身的分析) 方法基础 (曾用过的方法) 经验基础(生活经验、学习经验、 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已有基础,明确学生真实的想法 寻找原因 促进师生、生生

10、之间的交流,学习困难,是对学生在一个具体的数学领域内的思维与学习的描述,是关于学生在这个数学领域,按一组教学活动进行学习的、假设的路线。这种路线与活动,勾画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即假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经历的活动。,学习路径,案例:线与角,学习兴趣和方式,思路想法,不能准确区分“数量”与“关系”,没有主动建立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北师版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1如何明确分数作为“关系”的理解,将分数的意义理解与价值很好的结合? 2怎样能够在分数教学中体现其现实意义的价值?,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表示“关系”的作用,感受分数表示“关系”的价值。 2在利用分数比较,感受标准的作用,通过部分寻找整

11、体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3在利用分数表示“关系”的过程中,感受事物的相对性及标准的重要性。,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常用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访谈 作品分析 观察 ,感想,1.真的没想到学生会这么困难,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 2.在没有做分析之前凭经验得出的学生困难往往与真实情况不一样。,北师大版五上教材中 点阵中的规律 教参中的教学目标: 1.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2.发展归纳与概括能力,案例,五年级点阵中的规律,第n个数是: 1+2+n,总计80名学生,第10个数是:55,六年级后测,96.3%,利用数与数之间关系,对比研究,12.5%,65%,100

12、%,五年级前测,总计70名学生,95.7%,12.9%,100%,1,3,6,10, 15 , ,70%,【调研题目】按规律填空,并回答问题 1, 3, 6, 10, , 第10个数是: 第n个数是: 除此之外,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你是怎样发现的?,令人感动的是:孩子们虽然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第n个数是几的问题,可以感觉到他们对数情有独钟,他们的坚持、执着,让人佩服。如果他们有意识利用图形来分析的话,那么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呈现更多的精彩,会让人更佩服。,在被测的30名数学教师中,有24名教师在教学目标中都提到了形与数的规律或联系,而全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体现了利用点阵图引发学生观察、猜测、归纳、

13、验证,从而得到多种规律的教学环节。看来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没有什么问题。,课堂实施 (对10位曾经执教本课的教师进行访谈),形,结合,观察 猜想 归纳 验证,数,8位,标准中将“探索规律” 作为内容结构中的一个 重要方面,第二学段要求 探究给定事物中 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第一学段要求 能发现给定的事物中 隐含的简单规律,一年级下册,探索数的规律,二年级下册练习一,探索数的规律,6、按规律接着画。,探索形的规律,四年级下册,探索形与数的规律,二年级下册练习二,【调研题目1】观察下图鲜花的摆放,回答问题: A B C D 你能用算式表示每幅图中鲜花摆放的个数吗?请你列出算式。,在被测的4

14、4人中能呈现2至3种列法的有42人,占95.5%,68.8%,第n个数是: 1+2+n,总计80名学生,第10个数是:55,六年级后测,96.3%,利用数与数之间关系,对比研究,12.5%,65%,100%,五年级前测,总计70名学生,95.7%,12.9%,100%,1,3,6,10, 15 , ,70%,【调研题目】按规律填空,并回答问题 1, 3, 6, 10, , 第10个数是: 第n个数是: 除此之外,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你是怎样发现的?,学生调研明确教学目标,通过调研,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正方形数及正方形点阵;学会多角度观察,发现点阵图的特点,从而探

15、索点阵中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在研究点阵规律的同时,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数学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运用。,区别于以往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运用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只有学生用过了,体验才会更深些,1,4,9,16, 产生用点阵研究数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探索正方形点阵的排列规律和正方形数的特点,继续对数的研究。在探讨规律时,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点阵的排列规律既有横向延伸,又有纵向联系,以观察图为基础,建立形与数两者之间的联系, 并使学生感受到对数的研究可以从图形去认识,(以椟载珠),(卖椟夸珠),(买椟得珠),(产生需求),数形结合,学生不能解决“第n个数是几?”的问题,学生调研增效课堂教学,第n个数是:1+3+5+ +2n 1,1+2+3+4+5+6+7+8+7+6+5+4+3+2+1=,1+3+5+7+9+11+13+15=,建议,一个基本(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 两个加强(教材的知识网络和数学思想网络),结束语,设计什么样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我们教师的一种选择,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反映着我们对数学、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也反映着我们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