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5610329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5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方案(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灾难性事件的突发性、震撼性,可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无论是心理素质多么好的人,都会悲痛、恐惧和绝望。如果能及时对整个受灾群体和高危人群进行心理社会干预,就能减轻灾后的不良心理应激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促进灾害事件后的适应和心理康复。因此,灾害后的“心理援助”工作大有必要。,心理应激,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等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发生时, 处于紧急状态的个体会表现出情绪、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出现各种轻重不一的症状,也可加重或诱发原有疾病,严重时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一、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很多,既

2、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因素;既有物理的,也有生理、心理的因素;还有社会文化等诸多综合因素。灾难是一种社会性应激源,而这种应激源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速度快、应激强度大等特点。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的时候,个体会陷入严重超负荷的心身紧张性反应状态中,机体内、外平衡被打破,从而出现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导致广泛的精神痛苦,同时影响人际交往、工作与生活,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突发事件的威胁性、紧迫性、震撼性和后果不确定性,是造成个体心理应激的根本原因。,心理应激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处理心理应激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同。对于大部份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来说,应激反应不会带

3、来生活上永久或极端的影响。少数人的创伤状态会渗透进其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不仅对患者的心理、生理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广泛的精神痛苦,同时影响工作与人际交往,可持续数年甚至延续终生,致使生活质量下降。灾难发生后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包括: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抑郁、焦虑、分离障碍、酒精、药物滥用、自伤、自杀等。,二、心理应激反应的发展过程心理学研究发现,突发事件中人们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冲击期或休克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个体主要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甚至出现意识模糊。其次是防御期或防御退缩期,由于灾害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

4、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 ,但不知如何做,会使用否认、退缩和回避手段进行合理化或不适当投射,对解决问题的应对效果造成负面影响。,再次是解决期或适应期,此时能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并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信心增加,社会功能恢复。最后是危机后期或成长期,多数人经历了灾害危机变得更成熟,在心理和行为上变得较为成熟,获得一定的积极应付技巧,但也有少数人消极应对而出现冲动行为、焦虑、抑郁、分离障碍、进食障碍、酒依赖或药物依赖,甚至自伤、自杀等。鉴于上述理论,可依时间先后,将心理应激反应分为急性心因性反应、延迟心因性反应、持久心因性反应

5、三个阶段。,心理危机,一般而言,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水灾、疾病爆发、恐怖事件、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而心理危机,是人们由于遇到一些一时无法接受、解决的事情而反应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的心理失衡状态。 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人们,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生理方面:头痛、失眠、肌肉紧张、食欲下降、容易惊吓等。二、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沮丧、过分敏感和警觉、害怕死去等。三、认知方面: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心、无法做决定等。四、行为方面:不信任他人,不敢出门,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等。, 危机严重程度的评估 1、认知状态的评估求助者对危机的认

6、识与实际危机的一致性水平;求助者发生危机所涉及的范围;求助者对危机的解释是合理的还是夸大的;有危机的想法已经持续了多长时间;求助者想改变危机处境的想法有多少。,2、情感状态的评估求助者有无否认这种境遇或试图回避危机? 确定对危机的情绪反应是否正常或协调;确定一般的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是否也表现出这样的情感反映。,求助者现有的情绪力量。功能状态是否很低,有无绝望感和无助感。情绪力量保留的愈少,对未来的信心就会愈低。 求助者的危机是急性状态还是慢性状态?急性危机需要直接的干预,逐步恢复平衡;慢性危机需要较长时间的咨询。,3、意志行为的评估发生危机后求助者采取了哪些行动和步骤?求助者是否有恢复的主观能动

7、性?过去发生类似情况他采取哪些行动恢复自控?他现在能够做什么以摆脱目前的境遇?现在让他联系,有哪几个人可以支持他?,解决方法、应付机制、支持系统和可 利用的社会资源的评估 1.求助者采取何种行动能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 2.求助者目前真正采纳的行动是什么? 3.有哪些机构、团体、职业或个人可提供支持? 4.谁愿意关心和帮助求助者?,自杀危险性的评估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求助者都有自杀的可能性的存在。不要忽略危机求助者表现出的确定的自杀线索。要探讨并了解求助者掩饰自己想结束生命的真实想法。,灾后心理评估表,以下项目,是关于你受灾以后心理和生活方面的压力调整。在最近一周内,你如果有下列烦恼或痛苦,可以

8、根据不同程度为自己计个分:回答为“没有”计0分,回答为“很少”计1分,回答为“中等”计2分,回答为“较多”计3分,回答为“非常多”计4分。如果累计分数相对较高,可以向相关心理咨询专家咨询。 在做心理辅导前,我们必须要和受灾者进行交流沟通。我们必须要对患者说,“你的回答没有对错,你的感受没有对错,我们会和你一起渡过”。,现在我想问一些具体问题来了解您最近的情况,大概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 1、不管什么情况下,总会有恐惧念头,心情就变坏。 0 1 2 3 4 2、睡梦中是否会突然醒来。 0 1 2 3 4 3、不管做什么事,脑中总会出现地震的情景。 0 1 2 3 4 4、情绪低落,易生气光火。 0

9、 1 2 3 4 5、危险的情景一在脑中出现,不知怎么内心就无法安定。 0 1 2 3 4,6、我不想去回忆地震中的痛苦情景,但它总还是要出现。 0 1 2 3 4 7、老是听到一些奇怪的声响,尽管其他人没听到。 0 1 2 3 4 8、一想到恐怖的场面,就不敢活动做事 。0 1 2 3 4 9、心情不好,不想与人交往。 0 1 2 3 4 10、神经有些过敏,遇到小事也容易紧张。0 1 2 3 4 11、努力试图克制自己不去想痛苦的事。 0 1 2 3 4 12、不想和人谈论受灾之事。 0 1 2 3 4 13、目前的情感有些麻木了。 0 1 2 3 4,14、一不留神,似乎又回到了灾难中,

10、人就会颤抖起来。 0 1 2 3 4 15、睡眠状况是否不好。 0 1 2 3 4 16、情绪不能稳定,起伏大。 0 1 2 3 4 17、我想把受灾的事尽量忘记。 0 1 2 3 4 18、容易走神,注意力集中困难。 0 1 2 3 4 19、想起恐怖的场面,就会出汗、心悸、焦虑或呼吸困难等。 0 1 2 3 4 20、晚上有恶梦。 0 1 2 3 4 21、神经高度警觉,随时提防不测之事出现。 0 1 2 3 4 22、不想有人和我谈论受灾之事。 0 1 2 3 4,注: 当被测者对22项全部都打上分数的时候,说明此时,被测者急需心理救助,被测者需要精神治疗.如果当被测者选项分数低于10分

11、,则不需要心理干预.10至40分 表明创伤体验已经形成,这就需要我们进入心理干预. 40至60分, 我们在干预的同时需要精神科医师的参与.60分以上者,需要精神科医疗.,心理危机也是灾难,是突发事件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而产生的次生灾难。心理危机是突发事件所造成的间接损失的主要原因。,三、心理危机的干预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研究和实例证明,在发生灾难性突发事件时,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鼓舞士气、引导正确态度、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有效的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

12、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并学习到应对危机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为,增进心理健康。现代意义的心理干预,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结合。就是要以人为本,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尊重。,1、心理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公认的最佳干预时间在危机事件发生后24到72小时。专家认为,对于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越早越好。最佳干预时间在危机事件发生后24到72小时,也就是“黄金72小时”。 发生危机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尽可能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及时进行干预,快速评估现场情况:如危机事件类型、心理

13、刺激强度、涉及人群数量、人群划分、现场的资源等。干预措施包括快速构建危机现场的心理动力模型、快速制定危机干预方案、尽快实施危机干预。 2、灾难后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既有受害者、幸存者、目击者、死难者的家属、同事、朋友,也有救援人员、消防人员、警察、应急服务人员、志愿人员、易感人群、老人、儿童等,他们容易出现心理问题。,3、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技术(1)启动受害者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同时建立灾后社会支持系统 这是做好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个重要措施。面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受害者如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机率;相反,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越高,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危险性越小。良好的

14、家庭和社会支持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对受害者来说,从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到政府全面推动灾后重建措施,这些都能成为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极大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2)认知干预 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决定应激反应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动因,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受害者是否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是否会成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个体的认知模式有关。极度恐惧、焦虑和抑郁情绪反应可以严重地损害人的认知功能,甚至造成认知功能障碍,从而使人陷于难于自拔的困境,失去了目标,觉得活着没有价值或意义,丧失了活动的能力和兴趣,甚至自恨、自责、自杀,这

15、些都是应激条件下认知功能受到损害的结果。因此应提高个体对应激反应的认知水平,纠正其不合理思维,以提高应对生理、心理的应激能力。,(3)提供准确信息 面对突发事件,政府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在突发事件来临之际,人们出于自我保护和了解事情原委的本能,十分渴望得到充分的信息。对某种信息或某种事物的不确定状态是焦虑和恐惧的唤醒因素。信息的及时、准确和透明可减低焦虑或恐慌程度。应充分发挥传媒的社会稳定功能,起到防止个体受应激的消极影响,控制恐慌,稳定大众情绪的作用。,(4)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必须帮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这一事实。居丧之初为“休克期”,居丧者多处于麻木状态,此时治疗者应与居丧者建立支持关系。居丧之初,往往存在否认的倾向,为了接受丧失这一事实,需要对居丧者与死者的关系及其他有关事件进行回忆,必须鼓励居丧者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以减轻内心的巨大悲痛。居丧者在经受了难以承受的打击之后,往往无力主动与人接触,因此必须动员亲友们提供具体的帮助,可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如代为照看孩子,料理家务。必要时还需提醒居丧者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帮助他们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等,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