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护理本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性肝炎护理本科(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毒性肝炎,肝炎病因学,广义的肝炎,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肝脏炎症病变。其病因复杂多样: 病毒性肝炎 药物中毒性肝炎 脂肪肝/酒精肝 自身免疫性肝炎 其它原因引起的肝损害,概述(introduction),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特指由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炎症坏死)为主的一组疾病。,病因学,甲型(hepatitis A) 乙型(hepatitis B) 丙型(hepatitis C) 丁型(hepatitis D) 戊型(hepatitis E) 庚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G Virus)? 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
2、us)?,可引起肝炎的其他病毒,巨细胞病毒 EB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风疹病毒 黄热病毒 SARS冠状病毒 ,基本特征,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A、E);胃肠外(B、C、D) 基本病理: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胞再生 主要临床表现:乏力、消化道症状、肝脾肿大、 肝功能异常 预后:A、E型表现为急性肝炎预后好; B、C、D易转为慢性甚至肝硬化、肝癌,一、病原学,甲型肝炎病毒(HAV)病原学,历史:1973年发现,1987年获全长核苷酸序列 种属:微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单股线状RNA)空心颗粒(仅有蛋白衣壳)不具传染性 结构: 实心颗粒 核酸有传染性 蛋白衣壳(抗原) 基因型
3、:(我国均为I型)、 (人类);IV、V、VI(猿猴) 血清型:只有一个 抗体系统: IgM:感染早期产生,持续8-12月,近期感染标志; IgG:可长期存在,过去感染标志。我国成人80IgG阳性。 灭活:抵抗力强,耐酸、耐碱,耐低温,不耐热,60oC 30min,100oC 1min;对甲醛、氯、紫外线敏感。 易感性:人和灵长类动物易感,甲型肝炎病毒 27-32nm正20面体立体对称球形颗粒,无包膜。,乙型肝炎病毒(HBV)病原学,历史:1965年发现,1972年命名,1979年获全基因序列 种属:嗜肝DNA病毒科正类嗜肝DNA病毒属。 核酸:环状双股DNA 形态及生物学特性:三种颗粒:大球
4、形颗粒( 完整的HBV颗粒,具传染性,又名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丝状颗粒 灭活:抵抗力强,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耐受,37oC 7天,-20oC 15年,煮沸10分钟;对0.21新洁尔灭、0.5过氧乙酸敏感 易感性:局限,人和灵长类动物易感,HBV形态结构,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数量最少。 小球形颗粒:直径22 nm,数量最多,为 Dane颗粒数的103106倍。 丝形颗粒: 2240400 nm,Dane颗粒(完整的病毒42nm ),HBsAg (外膜蛋白),7nmHBcAg (核衣壳蛋白) HBV DNAP HBV DNA,HBV的抗原抗体系统,HBsAg与抗-HBs Pre
5、S1与抗PreS1 PreS2与抗PreS2 HBeAg与抗-Hbe HBcAg与抗-HBc HBV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1. HBV-DNA 2. HBV DNAP ( HBV-DNA聚合酶),HBsAg与抗-HBs,HBcAg与抗HBc,HBeAg与抗-HBe,HBV的分子生物学标记,丙型肝炎病毒(HCV)病原学,历史:20世纪70年代认识其存在,1989年真正发现 种属: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属 结构:单正链RNA,球形颗粒(脂质外壳、囊膜和棘突构成外壳,核心蛋白和核酸组成核衣壳) 基因型:基因型/亚型(a-c、a-c、a-b、a、a、a),我国以1b为主,北方以3/2a型为主,南方以2/
6、1b型为主 变异:显著。 E2/NS1区为高变区。 抗原抗体系统:血液难检出HCV-Ag,可测抗-HCVIgM、IgG 灭活: 60oC 10h,干热80oC 72h;对有机溶剂(氯仿)敏感。 易感性:人和黑猩猩易感,体外培养未成功,HCV的抗原抗体系统,丁型肝炎病毒(HDV)病原学,历史:1977年发现因子,1983年命名。 核酸:单股环状闭合负链RNA;复制中间体:抗基因组股。HDV以滚环式复制。 结构:直径35-37nm球星颗粒,缺陷病毒,外部为HBsAg,内为HDAg。在感染的肝细胞中不需要依赖HBV的存在可以复制,但装配和释放需要HBV。 HDV复制、表达可影响HBV的复制表达。 基
7、因型:仅有一个基因型。 易感性:人、黑猩猩和美洲土拨鼠易感,丁型肝炎病毒基因、抗原系统,HDAg是HDV唯一的抗原成分,出现最早。 抗-HDV IgM 、抗HDV IgG随后出现,一般不与抗原同时存在。抗HD不是保护性抗体。 HDV RNA:诊断HDV最直接的依据。,戊型肝炎病毒(HEV)病原学,历史:1983年发现,1989年克隆出cDNA,命名为HEV。属a病毒亚族 结构:二十面对称体圆球形颗粒,无包膜,直径27-34nm 核酸:线状单股正链RNA。分结构区和非结构区,3个ORF, ORF编码非结构蛋白,ORF编码壳核蛋白,ORF 和ORF部分重叠编码部分核壳蛋白 基因型:缅甸株、墨西哥株
8、。我国流行主要是前者 灭活:在碱性环境下稳定,对高热、氯仿敏感 易感性:人、黑猩猩、多种猴类、家养乳猪等易感,戊型肝炎病毒基因、抗原系统,HEAg:主要定位于肝细胞,血液中检测不到 抗体: 抗HEV IgM:发病初期产生,是近期HEV感染的标志,3月内阴转。 抗HEV IgG:多数于发病后6-12个月阴转,但有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者 HEV RNA:发病早期,存在于粪便和血液中。但持续时间不长,二、 流行病学,传染源,甲、戊型:急性期、隐性感染者。罕见慢性携带者。 排毒期在起病前2周至血清ALT高峰期后1周 乙、丙、丁型:急性病人、隐性感染者、慢性患者、病原携带者,后两者为主要传染源。其复制指标
9、决定传染性大小 庚型、TTV: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但尚缺乏系统完整流行病学资料,主要依赖血清库的回顾调查资料,传播途径,甲型、戊型:粪口途径。 : 食物和水源可引起暴发流行。散发病例主要是日常生活接触。 乙、丙、丁、庚型:非胃肠道传播(血液和体液)。 输血和血制品;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 性接触; 医源性传播:针刺、注射、器官移植、透析; 母婴传播(宫内、围产期传播):我国1/3以上的乙肝患者由此途径而被感染,母婴传播或婴幼儿感染易变成无症状感染,或慢性肝炎。 TTV主要发现在输血者。,易感人群,甲型:6个月以上的儿童多见,以后岁年龄增长发病率下降。 病后终身免疫。 乙型:男性多见 好发婴
10、幼儿,有家庭聚集性。婴幼儿感染HBV,多呈无症状携带,青年时,细胞免疫功能有所提高,则发生肝炎活动,部分可清除病毒痊愈,但多数变成慢性肝炎。 高危人群:从事口腔、血库、化验、透析医护人员。 丙型:易发生变异而使急性丙肝易变成慢性。高危人群同上、 药瘾者。 丁型:普遍易感。可与HBV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 戊型:儿童发病率低,多为隐性感染,成人多为显性感染,青 壮年、孕妇感染率高。,甲型肝炎的流行特征,暴发流行多由水源污染所致 隐性感染多见 秋、冬季高峰 学龄前儿童多见 抗-HAV不是保护性抗体,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有地区差异性 有性别差异 无明显季节性 以散发为主 有家族聚集现象 婴幼儿感染多见
11、,戊型肝炎特点,与甲肝类似,但有特点 暴发流行均由于粪便污染水源所致 隐性感染多见 原有HBV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后病死率高 春冬季高峰 抗HEV多在短期内消失,少数可持续1年以上 抗-HEV不是保护性抗体,三、临床表现,潜伏期,甲肝:4W,平均30(15-45)日 乙肝:3m,平均60-70(30-180)日 丙肝:40d,平均50(15-150)日 丁肝:同乙肝 戊肝:6w,平均40(10-70)日,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 (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标准),急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 急性黄疸型,慢性肝炎,轻度 中度 重度,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淤胆
12、型肝炎,肝炎肝硬化,临床表现的共同点:,乏力、纳差、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厌油腻食物、肝肿大、肝功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尿色深黄,巩膜、皮肤黄染。各型肝炎又各有特点。,急性肝炎 典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甲肝),症状:乏力、纳差、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厌油腻食物。 黄疸: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呈浓茶色。 其他:少数病例有发热、头痛、咽痛、咳嗽等上感症状。 持续:本期持续1-21天,平均5-7天。,黄 疸 前 期,典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症状:自觉症状有所缓解,发热减退 黄疸:尿色继续加深,皮肤、巩膜黄染,可出现一过性的淤胆 体征:肝肿大,肋下1-3cm,有充实感, 触痛及叩击痛阳性,少
13、数有脾大 持续:本期持续2-6周,黄 疸 期,皮肤黄染,巩膜黄染,急性黄疸型肝炎,典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症状:食欲好转,体力增加,消化道 症状减轻或消失 黄疸:逐渐消退 体征: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持续:本期持续2-4个月,平均40天,恢 复 期,急性无黄疸型,除黄疸外,与黄疸型类似,但症状轻, 持续数天消失,可有肝肿大,以ALT升高为主。 可发生于5型病毒性肝炎中任一种,由于无黄疸不易被发现,发病率高于前者。,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慢性条件: 病程超过半年; 长期病毒携带者; 有慢性肝病的体征:面色晦暗、蜘蛛痣,肝掌, 肝脾肿大、中等硬度。 临床、化
14、验、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慢肝; 肝穿病理符合慢肝。 以上任一项阳性应考虑属于慢肝或肝硬化,慢性肝炎体征,面色晦暗,慢性肝炎体征,蜘蛛痣:慢性肝炎的患者皮肤表面出现形 如蜘蛛网状的毛细血管扩张。,慢性肝炎体征,慢性肝炎体征,肝掌:手掌的掌面、尤其在大、小鱼际处皮肤 呈现粉红色(融合或未融合)胭脂样的 斑点,压之退色,久者可形成紫褐色。,慢性肝炎的临床分型 (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标准),(1)轻度:相当于原来的慢性迁延型肝炎及轻型的慢性活动型肝炎,临床上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生化指标仅1- 2项轻度异常。(2)中度:相当于原来的慢性活动型肝炎的中等病理改变者,其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介
15、于轻、重型之间。(3)重度:有明显而持续的肝炎症状,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临床上无门脉高压征证据,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血清蛋白电泳-球蛋白明显升高。,重型肝炎(hepatitis gravis),占全部病例的0.2-0.5%,病死率高达60%-70% 起病诱因: 劳累、免疫状况、精神刺激、 营养不良、嗜酒、服用损肝药物、 妊娠、合并感染、麻醉等。注意鉴别在慢乙、丙肝基础上重叠甲、戊肝的急、亚重肝。,重型肝炎分型标准 (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标准),急性重肝: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表现,凝血酶原活动度 3周,有“三分离”的特征:(1)症状与黄疸分离(2)胆酶分离(3)黄疸与PTA分离(PTA60%) 淤胆指标:ALP、 GGT、CH、TBA均。尿胆红素+,四、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肝功能检查:血清酶测定、血清蛋白测定、胆红素测定 生化检查:血氨、胆固醇、电解质、血糖、甲肽蛋白、胆汁酸 肝纤维化指标:III型前胶原体、IV型胶原、层连蛋白、透明质酸、脯氨酸羟化酶 肝炎标志物检测: 影像学检查:彩超、CT、MRI 肝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