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内精品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566314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4.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内精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内精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内精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内精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内精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内精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内精品课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鞭虫: Morphology and life cycle,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内,引起旋毛虫病 属典型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亦是重要的食物源性寄生虫病 (food-borne parasitosis),特点:地区性、群体性、食源性,旋毛虫,学名: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白色线状 两性生殖系统均单管型 直接产幼虫,成虫,male: 1.5 mm X 0.04 mm female: 3.5 mm X 0.06 mm,雄,雌,旋毛虫幼虫囊包,梭形囊包 囊包壁由成肌细胞退变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0.25-0.5 mm 0.21-0.42 mm,幼虫,成

2、虫和幼虫均寄生在同一宿主体内完成生活史需更换宿主,生活史,交配,4-6d,肠淋巴管或静脉 心 肺 全身各处,(囊包),食 入,脱 囊,幼虫,2-3days,成虫,幼虫,幼虫,(肠黏膜内),(横纹肌),侵入小肠黏膜24h返回肠腔,48h发育成熟4次蜕皮,生活史小结 成虫、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内,该宿主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 成虫、幼虫两者均不需在外界发育,但完成生活史,必须转换宿主 成熟囊包(蚴)对新宿主才具感染性 幼虫只有到达横纹肌,才能继续发育 适宜幼虫发育的部位多为活动频繁、血液供应丰富的膈肌、舌肌、咽喉肌、胸肌、腓肠肌等,侵入期(约1wk):无症状或胃肠道症状为主 幼虫移行、寄生期(2

3、4wk): 肌肉:肌肉疼痛为特征伴水肿 肺: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 心脏:心肌炎,致病,致病期为幼虫,与食入幼虫囊包的数量、侵入部位、宿主对其反应有关,人最大耐受 5 条幼虫/克 猪最大耐受10条幼虫/克 鼠最大耐受30条幼虫/克,囊包形成期(416wk):为受损肌细胞修复过程当幼虫在肌肉中形成囊包,患者的临床急性症状消退,全身症状渐减轻和消失,但肌肉疼痛可持续数日之久重症患者可因恶病质导致死亡,诊断(注重流行病学调查和询问病史) 1、病原检查:肌肉活检法(腓肠肌)检出率50%(取患者吃剩的生肉压片镜检或作动物接种以资佐证) 2、免疫诊断:目前 ELISA 较多用(以旋毛虫幼虫制作抗原)临床:

4、水肿(眼睑、颜面部、腹部、四肢) 发热、肌肉疼痛、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四项中占有三项者,应考虑本病,流行 传染源是保虫宿主(猪、鼠) 动物间的传播 人的感染主要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幼虫囊包的肉类 人类流行呈现地方性、群体性和食源性特点,防治 加强卫生宣教 加强肉畜检疫及肉制品的检验 改善养猪方法,圈养并喂饲熟食 杀灭鼠类 积极治疗病人 首选:阿苯哒唑次选:甲苯哒唑,丝虫 filaria 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按寄生部位分三类,名称 寄生部位 媒介 Wuchereria bancrofti (班氏) 淋巴系统 蚊 Brugia malayi (马来) 淋巴系统 蚊 Brugia timori (

5、帝汶布鲁 ) 淋巴系统 蚊 Onchocerca volvulus (旋盘尾 ) 皮下组织 蚋 Loa loa (罗阿罗阿) 皮下组织 虻 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 (链尾) 皮下组织 蠓 Dipetalonema perstans (常现) 体腔 蠓 Mansonela ozzardi (奥氏) 体腔 蠓,我国仅有班氏和马来丝虫引起的丝虫病(filariasis),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1994年我国已实现基本消灭丝虫病,世界性分布,蚊是主要传播媒介班氏丝虫 : 非洲、东南亚、太平洋和美洲地区马来丝虫:仅在亚洲,形态,两种成虫形态和内部机构相似 细长线状,约10c

6、m 乳白色 表面光滑 产出幼虫,头隙、 神经环、体核、尾核。,虫体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微丝蚴,177296m57m,microfilariae of W.Bancrofti,microfilariae of W.Bancrofti,microfilariae of B.malayi,microfilariae of B.malayi,班氏微丝蚴与马来微丝蚴的区别:,区别的意义: 1. 致病性不同 班氏大 2.分布不同 班氏分布广 3.药敏性不同 马来对药敏感,W.bancrofti,B.malayi,在蚊体内有腊肠期蚴、丝状蚴 感染期幼虫为丝状蚴 (filariform lar

7、va),丝虫感染性幼虫丝状蚴自蚊下唇逸出,生活史,在蚊(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 在人(终宿主)体内的发育,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2-4d,生活史小结 1、人终宿主 2、蚊中间宿主 班氏: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马来:中华按蚊,嗜人按蚊,东乡伊蚊 3、感染期:丝状蚴 4、丝虫在蚊体寄生阶段,幼虫仅发育无增殖 5、蚊的感染度:血液中微丝蚴密度大于 15条/20mm 蚊感染成功大于100条/20mm 蚊易死亡 6、微丝蚴发育至丝状蚴所需适宜温湿度20-30C RH 75-90%,7、幼虫在蚊体内发育时间班氏10-14天 马来6-6.5天 8、成虫寄生人体的部位:马来丝虫多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班氏丝虫除

8、寄生在浅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中(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肾盂等),9、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丝虫成虫其虫产出微丝蚴进入血循环后,它们白天滞留在肺的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这种现象称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夜现高峰:班氏 晚10点次晨2点马来 晚 8点次晨4点,致病,上述症状出现同时,多伴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全身不适等症丝虫热,1、微丝蚴血症 2、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淋巴结炎淋巴管炎 离心性淋巴管炎(流火)丹毒样皮炎,丝虫的成虫、感染期蚴、微丝蚴均致病,成虫为主。与患者机体反应、感染程度、侵犯部位重复感染、继发感染等有关,淋巴(结)管炎 增生性肉芽肿 纤维化(纤维组织增生)

9、a.淋巴液肿 (1) 象皮肿(elephantiasis) (2) 睾丸鞘膜积液 (hydrocele testis )班氏常见 b.乳糜尿(chyluria)班氏常见,管道阻塞,压力,曲张,破裂,液体外溢,3、慢性期阻塞性病变,4、隐性丝虫病(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酸性粒细胞超度增多,IgE上升 。夜间阵发性哮喘、咳嗽伴疲乏、发热,诊断 1、病原诊断厚血膜法新鲜血滴法浓集法,组织活检、病理切片(查成虫),海群生诱检法 各种体液检查 (上述均查微丝蚴),2、免疫诊断(辅助) 检测抗体 检测抗原,流行班氏:世界性分布马来:仅亚洲1.传染源 病人,带虫者2.传播媒介 蚊是主要传播媒介,主要蚊媒

10、如下:,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嗜人按蚊,中华按蚊,东乡伊蚊,W.bancrofti:,B.malayi,3.易感人群 4.影响因素,防治 1、普查普治 1岁以上居民接受血检,阳性者治疗首选药物:海群生 (hetrazan)(乙胺嗪)药盐疗法:海群生掺拌食盐(流行区)(50mg/d/每人) 其他药物:呋喃嘧酮 伊维菌素象皮肿病人烘绑疗法阴囊象皮肿、鞘膜积液者手术 2、防蚊灭蚊(略),当前丝虫病的防治重点,防治后期的疫情监测管理人群监测 普查 血检受检人数需达到流行 区总人口3%以上和流行乡镇的 30%以上原微丝蚴血症人群监测(1次/年)流动人口的血检监测蚊媒监测 捕捉当地媒介蚊种,解剖蚊子检 查有

11、无丝虫幼虫血清学监测 ELISA,盘尾丝虫病 世界上第二大由感染致盲的疾病 分布:非洲、中南美洲、西亚34个国家,受威胁9千万人,受感染1760万人,致盲32.6万人。 丝虫成虫皮下纤维结节 幼虫(微丝蚴)结节附近结缔组织、皮肤淋巴管内、眼、尿内本病经媒介昆虫蚋传播,致病 成虫:盘尾丝虫型纤维结节 微丝蚴: 皮肤损害 皮疹皮肤增厚悬垂性腹股沟厚皮症 淋巴结病变 鞘膜积液、象皮肿,眼部损害 河盲症(river blindness) (瞎眼丝虫病) 侏儒症,防制非洲从切断传播途径着手,在河流上空以飞机撒杀虫剂消灭媒介蚋。美洲从控制传染源着手,发起群众性切除结节运动(外科手术切除结节) 。,成虫寄生在皮下的纤維结节内,罗阿丝虫病 分布:西、中非热带雨林,病人约130万。 丝虫成虫皮下及深部结缔组织 幼虫血液本病经媒介昆虫虻传播,成虫 卡拉巴丝虫性肿块(游走性),可侵入各脏器,眼多见(非洲眼虫病) 全身瘙痒、关节痛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致病,微丝蚴可引致脑膜脑炎(服药后)每50mm3血中超过2500条微丝蚴者,可使患者脑毛细血管内充塞濒临死亡的虫体,致脑缺氧和长期昏迷并永久性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