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教育-碳和碳的氧化物 综合试题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55564180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9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新教育-碳和碳的氧化物 综合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立新教育-碳和碳的氧化物 综合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立新教育-碳和碳的氧化物 综合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立新教育-碳和碳的氧化物 综合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立新教育-碳和碳的氧化物 综合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立新教育-碳和碳的氧化物 综合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新教育-碳和碳的氧化物 综合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九九 年级年级 化学化学 【内部使用】 1九年中考化试题分类汇编九年中考化试题分类汇编- -碳和碳的氧化物(一)碳和碳的氧化物(一)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 继“分子足球”C60之后,科学家又发现另一种“分子足球”N60。一定条件下 N60中积累的巨大能量会在一瞬间释放出来,是未来的火箭燃料,N60属于A金属单质 B非金属单质 C化合物 D混合物2 区分 02、H2、C02三种气体的最简便的方法是A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B将气体通过红热的铜网C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3 下图是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示意图,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其原因是A构成

2、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B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C金刚石、石墨、C60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金刚石、石墨、C60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4 在右图装置中通入 X 气体,并在管口 P 处点燃,实验结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 X 可以是A.H2B.COC.CO2D.O25 以下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A、O2 B、H2O C、KMnO4 D、Ca(HCO3)26 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B.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D.向种植蔬菜的大棚中补充二氧化碳有利于蔬菜的生长7 关于 CO 和 H2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它们都难溶

3、于水 B它们都有可燃性和还原性C在相同状况下,它们的密度都比空气小D在加热时,它们都能和氧化铜发生置换反应8 将一定质量的 CO 和 CO2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沉淀质量恰好等于原混合气体的质量,则原混合气体中 CO 和 CO2的质量比为A1411 B1114 C711 D1179 下列气体中,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氢气九九 年级年级 化学化学 【内部使用】 210. 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进行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体发生装置可能相同 B 反应条件相同 C 气体收集方法可能相同 D 反应的基本反应类

4、型相同 11. 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天然气 B煤 C石油 D乙醇 12. 为了区别 O2与 CO2两瓶(或两种)无色气体,下列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 A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B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C分别倒入少量 NaOH 溶液,振荡 D用塑料可乐瓶分别盛满上述两种气体,各倒入 1/5 容积的水,盖紧瓶盖,振荡 13. 为了区别 CO(可能混有氧气)与 CO2两瓶无色气体,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A伸入燃着的木条。 B分别通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C分别通入少量 NaOH 溶液,振荡。 D分别通入少量稀硫酸,振荡。 14. 古代字画能长期保存,是由于单

5、质碳在常温下具有( ) A、稳定性B、氧化性C、还原性D、助燃性15. “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的 颜色变化情况是:( )A.先变红后变紫 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无色后变红 D.先变蓝后变紫 16. 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 CO、CO、H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 行);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不变;通过灼热的 CuO 时,固体变成红 色;通过白色 CuS04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晶体;通人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下列 判断正确的是 ( )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CO、CO、H2B.原

6、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 CO2,一定含有 H和 COC.原混合气体中 一定含有 H和 CO,可能含有 COD.根据,可推断实验过程中一定没有 CO生成 17. 有关 2 CuO + C 高温 2 Cu + CO2的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A.CuO 不具有氧化性 B.C 发生了还原反应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D.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 18.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剂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D.二氧化碳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九九 年级年级 化学化学 【内部使用】 319. 除去下列各组物质

7、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所选 试剂均足量)选项物质选用试剂操作方法A木炭粉(CuO)盐酸溶解、过滤、洗涤、烘干BCO(CO2)NaOH 溶液、浓硫酸洗气、洗气CCaO(CaCO3)水过滤、烘干DNaCl(Na2 CO3)Ca(NO3)2溶液溶解、过滤、蒸发、结晶20.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色C.打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瓶口出现白烟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21. 下图分别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其中错误的是( )22. 一

8、定质量的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其固体与原混合物的质量不变,则原混合 物中铜粉和碳粉的质量比为( )A.4:1 B.2:1 C.3:2 D.1:1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1 为了研究 CO2的性质,需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 CO2气体。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1)制取并收集干燥的 CO2气体,可采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 。2实验室制取 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在上述实验中气体无法收集满,则可能的原因是 。九九 年级年级 化学化学 【内部使用】 42. 已知 A、B 为两种黑色粉末,D 为红色单质。A、B、C、D、 E 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 10 所示。请回答:

9、(1)C 的化学式为 ; (2)A 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是 ;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三、实验探究 1. 实验装置如图:A 图 B 图 请根据本小题 A、B 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 a 的名称是 。(2)写出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锥形瓶内的反应进行较长时间后,用燃着的火柴放在集气瓶口,火焰仍不熄灭的原因是。(4)如 B 图所示,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着蜡烛的烧杯中,发现上层蜡烛先熄灭, 试 解释原因。答: 。(5)实验室一般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试问能否用用水法收集到二氧化碳?请说明理由。 (已知:通常状况下 1L 水大约能溶解

10、1L 二氧化碳气体)答: 。 2. 下图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几种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有编号的仪器名称: , 。(2)利用上述 A、D 装置的组合可以制取的一种气体是 ,写出实验室制取该产气体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某同学欲收集一种难溶性气体,认为 E 装置可以代替 B 装置。请简述该同学应如何使用 E 装置? 。九九 年级年级 化学化学 【内部使用】 53. 下图所示装置可以验证某混合气体(无色无味)是否含有 CO2和 CO。请回答下列问题:(1)A 装置中的试剂是(写名称,下同) ,B 装置中的试剂是 ;(2)证明原混合气体中 CO2存在的实验现象是 ;证明原混合气体中 CO

11、存在的实验现象是 ;(3)如果没有 B 装置,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2 分)4. 某无色气体中可能含有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将该气体依次通 过下图所示装置,观察到:A 装置内未见有浑浊出现;D 装置内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 遇水变蓝);最终收集到一定量干燥气体(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请回答下列问题:(1)由可知原混合气体中肯定不含_ _;(2)由可知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_ _;(3)最终收集到的气体是_ _;(4)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D 装置总质量E、F 装置总质量反应前156.6g356.8g反应后158.4g359.0g则该气体的成分为:_。九九

12、 年级年级 化学化学 【内部使用】 65. 在图 2 中,甲图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装置的示意图,乙图是高炉练铁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21 世纪教育网 (1)写出甲图中的实验现象: 。21 世 纪教(2)甲图中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21 世纪教(3)请写出高炉中生成铁的化学方程式: 。2四、计算1 石灰石是我市最丰富的矿藏之一,用途极为广泛。除了可以用于生产生石灰和水泥外,工业上 还常常用沉淀法生产碳酸钙。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碳酸钙是一种极细的粉末,在工业又称为轻质碳 酸钙,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我市某工厂利用下列工艺流程生产轻质碳 酸钙: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工厂每天用 16 吨含碳酸钙 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