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校本教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494094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腰鼓校本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腰鼓校本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腰鼓校本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腰鼓校本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腰鼓校本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腰鼓校本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腰鼓校本教材(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园校本教材之 腰鼓社团 城关小学 - 1 - 前 言 民间艺术凝集着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 智慧的结晶。腰鼓是劳动人民用朴素的艺术方式(如民歌、戏曲、 舞蹈等),对自己生活环境、生活理想、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表达。 腰鼓由鼓身和鼓皮组成,鼓身木制,形如木桶,中间较粗而 两端稍细,鼓身涂以朱漆或绘有花纹图案;鼓皮有两面,蒙以牛 皮、马皮或羊皮。 通过对儿童进行民乐教育,不仅可以使儿童汲取民族文化的 精髓,而且可以扩大儿童视野,使儿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 2 - 腰 鼓 简 介 此种腰鼓不同于古代“广首而纤腹”的细腰鼓类乐器,而是 一种中间粗、两端稍细的

2、筒状鼓。木制鼓身,两端蒙牛皮或骡马 皮。鼓身髹红漆或黑漆。有的描绘纹饰。鼓身一侧装置两个鼓环, 环上系带,将鼓斜挂于腰际,双手各执一棰敲击。大腰鼓长 、鼓面直径厘米;小腰鼓长、鼓面直径厘米。 腰鼓形制与花鼓相同而稍大,相传是由花鼓发展而来。演奏 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称为“腰鼓舞”。最初流行于陕北的安塞、 横山、米脂、子洲等地,以安塞、横山最为普及。横山腰鼓舞 往往与集体大秧歌结合,其特点是步伐多变、花样丰富,称腰 鼓秧歌。米脂腰鼓多由二至四人表演,突出个人技巧。 腰鼓奏法变化繁多,如“中国”、“止点”、“单点”、 “花点”、“乱点”、“长点”、“流水”、“紧三锤”等。鼓 点与动作结合的技法则有

3、“凤凰三点头”、“老虎大洗脸”、 “雷神鼓”、“蝴蝶飞”、“鸡啄米”、“马步大缠腰”等。民 间腰鼓队在喜庆节日里表演腰鼓舞,可多达数百人,往往分成两 个队,具有竞赛性质,以增加欢腾热烈的气氛。延安鲁迅艺术学 院年曾谱曲配词,创作胜利腰鼓(贺敬之词、刘炽 等曲)在舞台上演出。 【安塞腰鼓】 安塞县素有“鼓之乡”的美称。历史悠久,据传在秦汉时期 驻守在万里长城的士卒,视鼓为战斗中必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 - 3 - 人突袭和异常情况时,就以击鼓来报警。在作战失利时,作为求 援讯号。两军对垒时,则以击鼓助威,鼓舞士气。取胜后则以鸣 鼓来庆贺。传到民间后,截为小筒状,蒙牛、羊皮于两端,成为 今天的腰鼓。

4、每逢节日击鼓助兴。今天安塞不论男女老少,都能 挂鼓挥褪,表演一番。表演形式可分为文、武腰鼓。文腰鼓轻松 愉快,潇洒活泼;武腰鼓表现激烈,粗矿雄壮,动作幅度大。男 鼓手叫“踢鼓子”,女鼓手叫“拉花”。腰鼓分两种表演形式, 一种是路鼓,在行进中表演,步伐有“走路步”、“十字步”、 “左右侧蹬腿”、“劳动步”和“金鸡啄米”,“三步一停”、 “四步一望”。另一种是场地鼓,可分为单打、双打、对打、多 人打,人数可以多至数百人。要求挥褪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 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 年代,鼓人艾秀山,冯生有单人腰鼓应邀到北京表演。 年,安塞腰鼓又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

5、演。被选拔 出国,代表中国青年文工团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目 比赛中,荣获特等奖。年,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创 作奖,表演一等奖。年,参加了全国比赛,获大奖, 年,参加了亚运会开幕式表演,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 4 - 第 1 课 认识腰鼓 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腰鼓,了解腰鼓,激发对打腰鼓的兴趣。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用具:腰鼓 教学过程: 1、对腰鼓的起源、历史进行简单的介绍。 明清时期,腰鼓曾在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应用, 广泛流传。歌舞式的腰鼓起源于安徽凤阳。清代初期顾见龙曾画 有花鼓演唱图,画中一对农民夫妻,男敲锣,女打鼓,两人 对舞。清代中叶以来,花鼓

6、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形成不同的表 演形式。在北方高跷和秧歌的舞队中,仍有扮成男打花鼓、女敲 锣的角色。晋南花鼓流行于山 西万泉、新绛、闻喜等地,分高 鼓、低鼓、多鼓等形式,动作灵巧多变。山东花鼓一般用鼓棰演 奏,而流行于山东禹城、乐陵、德平等地的花鼓舞,舞者不仅用 棰击鼓,还用棰尾系的一根长 60 厘米的穗子击鼓,并配合各种 - 5 - 舞姿表演,民间有古树盘根、苏秦背剑 、金鸡独立和狮子滚绣 球等各种击法,其鼓艺精湛,多姿多采,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 式。20 世纪 40 年代初,腰鼓盛行于陕北民间,后而陕西、山西, 主要用于民俗节日或盛大集会。50 年代腰鼓开始在全国广为流 行。 2、认识鼓

7、棒和鼓槌。 鼓棒长 25 公分左右,两头一样粗细,不过,一头系有红绸 的是表演者用来抓握的,红绸长约 50 厘米。鼓槌长度比鼓棒长 些,一头较粗,在粗的一端扎有一块红绸,形似一个红绣球,不 过,表演者抓握的时候要注意抓住没有红绸的一端。每个腰鼓配 有两支鼓棒或两支鼓槌,当你们两臂挥舞时,红绸随之飘舞,耀 眼无比。 3、了解腰鼓的服装。 腰鼓的服装分夏季服装和秋季服装。男生和女生的服装可以 着不同颜色,也可着相同颜色,男女的脚上都是穿运动鞋。 4、教学鼓棒的抓法。 每人两支鼓棒,左右手各一支。其中,左手是掌心向上,抓 住一根鼓棒系有红绸的一端,鼓棒的另一端指向右边;右手是掌 心向下,抓住另一根鼓

8、棒系有红绸的一端,鼓棒的另一端指向左 边。 - 6 - 第 2 课 学习背腰鼓 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学习掌握如何背腰鼓。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用具:腰鼓 教学过程: 1、教师示范如何背腰鼓 2、分步教学生如何背腰鼓 3、巩固腰鼓的背法:让学生把腰鼓背好系好,解下来,再 重新背起来系起来。 4、老师一边检查一边指导,学生之间也同时相互学习。 - 7 - 第 3 课 握棍方法及站姿 教学目标: 1、能够让学生对于腰鼓有初步的了解。 2、能够通过学习掌握腰鼓的站姿和握棍方法。 教学方法:欣赏、讲授、分解和分组练习等。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1、首先播放一段腰鼓表演视频让学生观看,然后让

9、学生发 表一下感想。 2、对腰鼓的站姿、握棍进行介绍和示范。 身体立正站好,眼睛正视前方。右手抓住鼓棒高高举起,要 - 8 - 超过头部,臂膀稍微向内弯曲,棒尖指向左下方。左手抓住鼓棒 放在腰的左边,臂膀伸展下垂,棒尖指向右上方。 3、学生进行站姿和握棍练习,教师进行指导纠正。(注意 左右手的不同与要求) 4、分组练习,让学生们相互学习,讨论。 5、集体进行一次练习,教师给予点评指导,归纳总结。 第 4 课 初步认识基本鼓点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初步认识基本鼓点。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1、认识鼓点的几种声音 (1)“咚、咚”的单点敲打,右手从上往下敲打一次再从 下往上敲打一次,

10、都是用棒尖敲打鼓皮的中心。 (2)“吧、吧”的左手碰击,左手抓住鼓棒往怀中运行, 棒尖朝外碰击一次,再将左手臂往前伸展,棒尖朝着自己碰击一 - 9 - 次,都是用棒尖碰击鼓皮的中心。 (3)学习“咚吧”的花点敲打,就是先用右手敲打一次, 再用左手碰击一次。 2、教师念出“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的鼓点,反复念 几次,掌握好节奏,然后,再学习右手、左手的敲打,特别注意 第三拍“咚咚吧”的打法,右手敲打两次以后,才能用左手敲打。 3、学生一边念口令“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一边进 行右手和左手的协调摆动。(让学生明白,这就像走路时的两只 膀臂的甩动) 4、学生练习,师指导。 - 10 - 第

11、 5 课 学习右手“咚”单点 碎点的敲打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右手“咚”单点、碎点的敲打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1、认清“咚”的鼓点来源,它是由右手单击鼓皮的中心发 出来的。 2、分清单点和碎点的区别。 - 11 - (1)单点是有节奏的“咚”,可以是一个“咚”一拍,可 以是一个“咚”半拍,也可以是一个“咚”两拍等。 (2)碎点是许多个“咚”的发出,没有任何节奏,这是连 续的,很快的“咚”声,在敲击时,身体可以进行弯腰等动作。 (3)单点的敲打,除了按照前面所学的基本鼓点的打法之 外,右手还可以根据“咚”的鼓点的延长,将右手做出各种优 美的姿势,可以画上面半圆弧,也可以画下面

12、半圆弧。 3、强调要记住两点,一是敲打要注意运用手腕的转动,二 是要注意右手的敲打是腰鼓表演的最主要动作,所以,右手的运 动要灵活自如。 4、学生练习敲打,教师巡视指导。 第 6 课: 学习左手“吧”的敲打 教学目标: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左手“吧”的敲打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1、认清“咚”的鼓点来源,“吧”的鼓点来源,它是由左 手单击鼓皮的中心发出来的,至于为什么会是“吧”的声音,要 解释清楚鼓棒在碰击鼓皮中心后,不是将鼓棒立即移开,而是先 将鼓棒放在腰鼓的鼓皮上,待右手的鼓棒来敲打时再移开。 2、注意“吧”的敲打手势,它是要随着右手的摆动而摆动, - 12 - 始终注意和右手摆动方向

13、的一致,在一致的基础上,保持左手臂 向怀内和向胸外的反复运行。 3、强调“吧”的敲打比较轻,也就是在敲打时,左手的力 量没有右手的力量大。 4、学生练习敲打,教师巡视指导。 第 7 课 学习“咚吧”花点的敲打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咚吧”花点的敲打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1、认清“咚吧”鼓点的敲打,是靠左手和右手两只手的交 替敲打发出来的,两只手在摆动时,那鼓棒的红绸随风飘舞,就 像一幅优美的图画,表演者就像一棵绽开的花朵,所以,我们称 这样的“咚吧”鼓点为花点。 - 13 - 2、学习两只手是如何摆动的。 首先预备姿势站好,右手抓住鼓棒举过头顶,鼓棒的棒尖是 朝下的,在让右

14、手往下时,右手的鼓棒的棒尖随着调整为棒尖朝 上,当右手下落到左腰处的腰鼓时,用力敲打一下鼓皮的中心, 发出“咚”的鼓点,并利用敲打的回弹之力迅速将右手下摆到身 体的右侧,这时,左手由开始的下垂立即弯曲,往自己的怀中运 行,让鼓棒的棒尖朝外,同时碰击鼓皮的中心,发出“吧”的鼓 点,这样,经过两只手的运行敲打,所发出来的就是“咚吧”的 鼓点,我们把这样的鼓点也称之为花点。 3、学生练习敲打,教师巡视指导。 第 8 课 学习“咚咚吧”花点的敲打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咚咚吧”花点的敲打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咚吧”花点的敲打。 2、认清两个“咚”是怎样打出来的,它是在猛力

15、敲打第一 个“咚”之后,手臂不要着急向右摆动,而是紧跟着再敲一个 “咚吧”发出来的,当再敲一个“咚吧”的时候,两手才能随之 - 14 - 摆动到位。 “咚咚吧”虽然只比“咚吧”多了一个“咚”,但学生在 练习时,却很不容易调节过来,所以,需要进行一个从慢节奏到 快节奏的适应过程,教学时需要学生自己经过多次的实践练习, 才能达到正确的鼓点节奏。 3、学生练习敲打,教师巡视指导。 第 9 课 学习“咚吧、咚吧” 两拍的敲打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掌握 “咚吧、咚吧”两拍的敲打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咚咚吧”花点的敲打。 2、学习第一个“咚吧”的敲打。 - 15 - 第一个“咚吧

16、”的敲打就是我们前面所学的。 3、学习第二个“咚吧”的敲打。 第二个“咚吧”的敲打,是在第一个“咚吧”敲打完之后, 因此,这时的姿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时候的右手已经下落到身 体的右侧,而左手是弯曲在胸前,左手中的鼓棒按在鼓皮之上。 所以,这时的手臂摆动是将放在右侧的右手臂往左边摆动,在摆 动中,右手臂自然弯曲,当右手摆动到腰旁的腰鼓时,转动右手 的手腕,让右手的鼓棒敲打腰鼓鼓皮的中心一次,发出响亮的 “咚”,这时,再将左手往外伸展,让左手的鼓棒棒尖朝着自己, 再对准鼓皮的中心碰击一次,发出“吧”的声音。这样,右手和 左手合起来就是第二个“咚吧”了。 4、强调无论是第一个“咚吧”,还是第二个“咚吧”,我 们都要记住,总是先动右手,再动左手。简单的口诀就是:右左 =“咚吧”,右左=“咚吧” 5、学生练习敲打,教师巡视指导。 第 10 课 学习“咚咚吧、咚吧” 两拍的敲打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咚咚吧、咚吧”两拍的敲打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1、摆好预备姿势,右手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