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454765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5.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9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9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9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9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总结,网络构建 分析脉络解读网络,网络解读 一个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 一个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一个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两个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三个意义: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三种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五个内涵: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六项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知识整合 单元知识归纳总结,一、民族精神与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1.民族精神对人的影响。民族精神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2.民族精神与综合国力。弘扬

2、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3.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优良传统。,4.民族精神与文化发展创新。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特征,民族精神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5.民族精神

3、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6.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包含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反过来又推进文化建设的发展。 7.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4、,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4.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提高青少年辨别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眼力。 5.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长效热点 时事追踪持续关注,开放包容传承创新 中华文化再创辉煌,漫画新解 转换思维另辟蹊径,漫画1 中国龙文化分析:考古发现,龙的形象在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实际年代比黄帝时代还要早。经历上下数千年的丰富发展,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

5、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龙文化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体现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新解:1.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龙,就是多元相容的一大创造,龙的本身不仅兼容了多种飞禽走兽的形态和功能,中国龙的复合形态,是中国人运用综合思维对多种生物兼容并蓄的成果,也是中国人早在史前时期就已初具的文化风格,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龙文化的产生表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龙在地球上并不存在,龙的形象不是人脑自生的,是人们提取牛、虎、鹿、鹰、蛇、鱼等主要特征,加以改造形成的,这充分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3.实践是认识

6、的来源,龙文化来源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漫画2 中国载人航天标识分析:从中华文化的特征角度分析,中国载人航天标识的“中”字,充满中国元素和航天特色,结构优美、寓意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新解:1.文化创新要求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中国载人航天标识的“中”字,充满中国元素,尾部的书法笔触似腾空而起的火箭,继承了中华文化书法的特点,又是在此基础上结合航天特色进行的创新体现。 2.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中国载人航天标识的“中”字,充满中国元素和航天特色,尾部的书法笔触似腾空而起的火箭,结构优美、寓意深刻。这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

7、律的体现。,漫画3 东巴文的夏天、冬天、秋天分析:从中华文化的特征角度分析,东巴文是东巴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东巴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东巴文的夏天、冬天、秋天”,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新解:1.东巴文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魅力。东巴文被称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东巴文具有象形文字的共性,也具有自己的个性,“东巴文的夏天、冬天、秋天”的文字图像,体现了这一点。,漫画4 弘扬青藏铁路精神分析:从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看,“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广大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形成的,

8、但它并不是青藏铁路工作者独有的精神财富,它应该属于整个中华民族,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新解: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弘扬青藏铁路精神有利于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青藏铁路精神属于高昂的精神,能够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弘扬青藏铁路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漫画5 汉字的危机与救赎分析: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键盘时代的“提笔忘字”是不争的事实,只能“打”字不会“写”字,是

9、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救赎汉字对传承中华文化有积极意义,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新解:1.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与传统手写汉字相比,更能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发展。 2.发展具有普遍性。由手写汉字到电脑打印,体现了汉字运用方面的发展。 3.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电脑打字有利有弊。,意义类非选择题解法 题型特点意义类非选择题一般以“意义”“作用”“影响”等作为设问的切入角

10、度要求。一般以相关做法、措施、政策为材料信息,要求回答其意义、影响等。,典型例题 (2015江苏卷,37(1)材料一 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

11、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思维地图:解答此类非选择题,要顺次进行以下三个步骤:,答案: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12、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技巧方法一般地说应该遵循由近及远、由内到外、由小及大、由点到面、由直接到间接、由微观到宏观的答案组织思路。从句型来说,一般用“有利于”“促进了”或“体现了”进行表述;回答“影响”类求果题更需辩证思维,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多数试题答案角度来自材料,但需要进行理论提升;也有部分试题没有太多的背景信息,要求发散思维,多方联想;部分试题如果

13、从国家、企业、个人等主体角度入手效果较为理想。,技法训练 (2017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2017年2月7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十六岁高中生武亦姝获得年度总冠军。节目在收获高收视的同时也在网上赢得高关注,许多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

14、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央视打造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价值。 (2)某校为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准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主题活动,请你为此活动写两条宣传标语。,解析:第(1)问,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要求说明央视打造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价值,属于意义类题目。结合材料,从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角度分析。第(2)问,答案具有开放性,但要围绕“中华经典诵读”这一主题。 答案:(1)使人们感悟中国古典诗词之美,体会古人的情怀,汲取古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引发人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关注和学习的热情,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肯定和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2)示例:诵读中华经典,传承中华文明;延续文化血脉,传承文化基因;传承传统文化,放飞中国梦想。(答案必须围绕“传承中华文化”,如学生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均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