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堰沟施工组织计划正文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5444581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2.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岔堰沟施工组织计划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岔堰沟施工组织计划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岔堰沟施工组织计划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岔堰沟施工组织计划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岔堰沟施工组织计划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岔堰沟施工组织计划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岔堰沟施工组织计划正文(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绥江县板栗乡岔堰沟煤厂1XXXXXXXXXXXXXX “5“5 扩扩 15”15”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一一 作用、原则和编制依据:作用、原则和编制依据:由于矿区范围内煤层赋存条件相对较好,储量丰富,为充分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淘汰落后生产力、优化布局,提高生产集中度,提高矿井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机械化水平和矿井安全保障能力,延长矿井服务年限,进一步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为地区经济发展做更好地贡献。本设计在严格执行XXXXXXX 扩建初步设计 、 XXXXXXX 扩建工程初步设计安全专编以及有关规程、规范的基础上,根据矿井地质构造、煤层赋存情况,矿井资源储量和矿井现有条

2、件和状态,在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尽量保持与初步设计一致,并做到因地制宜,生产环节简单,工程量小,投资省、见效快。编制依据1、贵州天设项目咨询有限公司 2011 年 4 月编制的XXXXXXX 扩建初步设计说明书 。2、贵州天设项目咨询有限公司 2011 年 4 月编制的XXXXXXX 扩建初步设计安全专编 。3、 云南省绥江县岔堰沟煤厂矿井生产地质报告评审备案(云能源煤炭【2009】24 号) ;4、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33 号) 。5、 煤炭工业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装备配置标准 (GB 5058

3、1-2010)6、 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 (GB/T50518-2010) ;7、 煤炭工业矿井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标准 (GB/T 50554-2010) ;8、 煤矿井下消防、洒水设计规范 (GB 50383-2006) ;9、 煤矿井下供配电设计规范GB50417-2007;10、 煤矿通风能力核定标准AQ1056-2008;11、 煤矿安全规程 (2011 版) 、 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 (GB50399-2006)绥江县板栗乡岔堰沟煤厂2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和规定;二、矿井及改扩建工程概况二、矿井及改扩建工程概况1 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云南省 XXX 板栗乡岔堰沟煤矿

4、位于绥江县城东南 130 方向,平距约13Km,行政区划隶属绥江县板栗乡中岭村所辖。煤矿地理极值坐标为:东经10401221040259;北纬282918283109采矿许可证范围由 16 个拐点构成,矿区南北长约 3.2km、东西宽约 1.61km、面积4.8221km2,开采标高 1580700m。板栗乡岔堰沟煤矿地处云贵高原北部,隔金沙江与四川省相望,属山地高原地形。地形错综复杂。地形高差大、切割剧烈、形态复杂,山高坡陡,坡度一般在 40 以上。地貌类型以构造剥蚀、侵蚀中山地貌为主。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石灰岩分布区局部地段呈陡崖。煤矿区内最高点位于矿区的东南部,标高 1720m,

5、 ;最低点位于矿区北部的朱家河坝,标高 720m,相对高差约 1000m,地形有利于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排泄。冲沟和小溪常年流水,水位随季节变化很大。矿区属金沙江水系。2 2、气候、气候气候属北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垂直变化显著,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1-4 月为干季, 5-10 月为雨季, 11 月至次年 2 月常为大雾笼罩,高山区冬天积雪冰冻。年最高气温 38.8,年最低气温-1.7,年平均气温 17.9;最长日照时间 170.8h/月,最短日照时间 45.1h/月;年平均降量 976.7mm,年平均增发量1212.0 mm,一日最大降雨量122.3mm,月最大降雨量336.3 m

6、m,最长连续降雨 17d,降雨量 1610.0 mm,主导风向为北风,最大风速14 m/s。3 3、区域地层、区域地层板栗乡岔堰沟煤矿位于扬子准地台西部、四川中凹陷区与滇黔褶断区交接带。区域构造以褶皱为主,断裂不甚发育,构造线主要为南北向和北东向。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2l)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等地层,外围出露了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 、嘉陵江组(T1j) ,以及下侏罗统自流井组(J1z) 。 4 4、矿区地层、矿区地层绥江县板栗乡岔堰沟煤厂3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下侏罗统自流井组(J1z)地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2l) 。现将矿区内出

7、露的地层由新到老分述如下:4.1、下侏罗统自流井组(J1z): 厚 160.00200.00m,一般厚 171.70m。上部紫红色中粒砂岩,下部为紫色夹紫黄色坚硬粉砂岩及砂质泥岩。钙质胶结,水平层理发育,夹薄层页岩,呈粒状风化,风化面呈紫色。与下伏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呈整合接触。4.2、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是本区的含煤地层,根据沉积旋廻特征、岩性组合、含煤性特征,划分为三段。(1)下段(T3x1):本段厚 52.4070.55m,一般厚 60.70m。下部为灰、浅灰色泥岩夹粉砂岩,产薄煤层(线)4 层,可采煤层为 C2煤层(即自下而上之第二层) ,亦是矿区唯一的可采煤层。中部为浅

8、灰色至黄灰色薄至中层状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泥岩及薄煤层(线)3 层。上部为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2)中段(T3x2):本段厚 200.00230.00m,一般厚 222.42m,为黄灰、浅灰色厚层状,中至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中上部夹两套由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薄层及煤线 5 层组成。(3)上段(T3x3):本段厚 290.00340.00m,一般厚 322.08m,下部为黄灰色至浅黄灰色中厚层状至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中部为灰、浅灰色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夹泥岩,中下部夹一层厚 0.20m 的薄煤层。上部为灰、灰黄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9、、泥岩,顶部为灰白色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为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该组地层与下伏中三叠统雷口波组(T2l)呈假整合接触。4.3、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2l):本组厚度大于 180m。浅黄至深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灰岩、泥灰岩夹黑灰色至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及砂、泥质岩,顶部为巨厚层状灰岩,底部为紫红色、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5 5、构造、构造岔堰沟煤矿 矿 区总体为一向西倾伏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12 24, 属缓倾斜煤层,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简单。绥江县板栗乡岔堰沟煤厂45.1、B1背斜:位于 F3断裂南盘,矿区北部,为一轴向北北西北北东、两翼较对称的背斜,两翼岩层倾角 1

10、223,在古梯煤矿区由于受 F3断层的影响,其北翼局部倾角可达 50。背斜幅度最大宽度可达 80m。轴部出露地层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和须家河组地层。5.2、B2、S2背向斜:位于 B1背斜的北翼,矿区北部,为一组延伸幅度较小的次一级褶皱,属基本对称的背向斜,两翼岩层倾角 25,向东翘起,倾角可达 40,背向幅度最大宽度可达 55m,受滑坡和断裂影响所致。S2向斜由于受 F3断裂的影响,局部最大宽度达 53m,一般均为 40m。背斜核部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向斜核部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上段。该组背向斜向西延至板栗附近,受 S1干扰不明显。5.3、F3断层:位于煤矿北部,B1背斜北翼近轴

11、部,矿区北部,为一近东西走向,倾向北的正断层,倾角 6579,垂直断距 50m,走向长 3Km。致使煤系地层受到一定破坏。上述构造均位于煤矿北部,采空区范围以北,煤矿主体部分构造简单。6 6、含煤地层、含煤地层据本次勘查工作对本矿及相邻矿井的调查结果,区内含煤地层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 ,总厚约 605.20m。共含煤 13 层,含可采煤层一层,编号为 C2煤层(即自下而上之第二层) ,根据沉积旋徊特征、岩性组合、含煤性特征,划分为三段:6.1、下段(T3x1):本段厚 52.4070.55m,一般 60.70m。产薄煤层(线)7 层,可采煤层为 C2煤层,亦是矿区唯一的可采煤层。煤层总

12、厚度为 0.84m,含煤系数为1.38%。6.2、中段(T3x2):本段厚 200.00230.00m,一般 222.42m。含煤线 5 层组成的薄岩层。煤层总厚度为 0.19m,含煤系数为 0.085%。6.3、上段(T3x3):本段厚 290.00340.00m,一般厚 322.08m。含煤线一层厚0.16m 薄煤层,含煤系数为 0.049%。7 7、可采煤层赋存情况、可采煤层赋存情况矿区含煤地层为须家河组,含薄煤层及煤线共十三层。可采煤层一层,赋存于煤系底部下段中,为 C2煤层,全区稳定可采。其余煤层为不可采煤层。含煤地层厚度 605.20m,煤层总厚度 1.19m,可采煤层厚度一般 0

13、.6m,故含煤系数绥江县板栗乡岔堰沟煤厂5为:0.197%,可采煤层系数为:0.093%。矿区 C2煤层呈沥青光泽,黑色,呈粉状、粒状和碎块状,性脆,断口呈参差状、条带状结构,硬度不大,易破碎。体重为 1.4t/m3。宏观煤岩类型为半亮型暗型,煤岩组份以亮煤为主,次为暗煤、镜煤。顶底部均为 0.050.10m 的暗煤。煤岩成分:(1)镜煤:有强的光泽,参差状断口,较硬,有垂直裂纹,成片状,成分65%。(2) 亮煤:光泽较强,硬度次,平整状断口,成分较少。(3) 暗煤至丝炭:光泽暗淡,硬度低,疏松,呈粉末状,成分30%。丝炭化物质约 5%。7.1 化学性质 (1)水分原煤全水分(M,ad)为 0

14、.290.54%,平均为 0.51%;浮煤全水分为0.680.88%,平均值为 0.75%。(2)灰分(A,d)原煤灰分为 15.2124.72%,平均 17.66%;浮煤灰分为 7.4315.31%,平均为6.38%。(3)挥发分(V,daf)原煤挥发分为 15.7116.95%,平均为 15.02%;浮煤挥发分为 15.0915.85%,平均为 14.41%。(4)固定碳(FC,ad)原煤固定碳为 63.8573.72%,平均为 70.28%;浮煤固定碳两极值为78.8583.07%,平均为 81.35%。7.2 全硫(St,d)含量和硫相(1)全硫(St,d)含量浮煤全硫含量(St,d)

15、为 0.660.80%,平均为 0.57%。(2)硫相原煤中硫相主要由硫铁矿硫(Sp,d)和有机硫(So,d)两部分组成,硫酸盐硫(Ss,d)含量极少为 0.01%。按平均值统计,硫铁矿硫(Sp,d)约占全硫的 85%;有机硫(So,d)含量 0.370.51%,平均为 0.46%。绥江县板栗乡岔堰沟煤厂67.3 煤的发热量原煤空气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ad)的变化范围为 27.2531.48MJ/Kg,平均为 30.04MJ/Kg。按 B/T15224.3-2004 各主要发热量之间相关公式换算,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平均为 30.1MJ/Kg,属特高热值煤。8 8、水文地质

16、情况、水文地质情况根据区域内地层岩性及含(隔)水层初步分析,本工作区结合区域地层,将其含水性简述如下:8.1、下侏罗统自流井组(J2z)孔隙含水层:厚 160.00200.00m,一般171.20m。上部紫红色中粒砂岩,下部为紫色夹紫黄色坚硬粉砂岩及砂质泥岩。钙质胶结,水平层理发育,夹薄层页岩,呈粒状风化,风化面呈紫色。8.2、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 孔隙、裂隙弱含水层(1)上段(T3x3):本段厚 240.00270.00m,一般 322.08m,下部为黄灰色至浅黄灰色中厚层状至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中部为灰、浅灰色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夹泥岩,中下部夹一层厚 0.20m 的薄煤层。上部为灰、灰黄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矿业工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