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免疫学第五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435928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PPT 页数:234 大小:4.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免疫学第五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4页
动物免疫学第五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4页
动物免疫学第五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4页
动物免疫学第五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4页
动物免疫学第五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免疫学第五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免疫学第五版(2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第一章 绪论(0.5) 第七章 抗感染免疫(1.5) 第二章 免疫系统 (1) 第八章 免疫防治(1.5) 第三章 抗原(2.5) 第九章 血清学实验技术(2) 第四章 抗体(1.5) 第十章 变态反应(自学1) 第五章 细胞因子(0.5) 第十一章 粘膜免疫反应(自学1) 第六章 免疫应答反应(3),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微生物室蒋文灿 制作,第一章 绪论,一、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一) 免疫的概念 1、古典免疫:免除兵役、赋税。2、传统免疫:免除传染病。3、现代免疫:有机体识别自身(自身组织)和 非自身(非自身物质),并保持自身完整性 的生物生理学反应。,(二)免疫学的概念免疫

2、学是研究有机体如何识别和排斥“非已”抗原物质的一门科学。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组织器官结构,称为免疫系统,具有精确的识别自身和非自身的能力。对自身组织不发生任何反应,称为天然免疫耐受现象,对非自身物质(外来侵入者:微生物、寄生虫、有害理化因素、致癌物质等;内部破坏者:衰老破损细胞、突变细胞)进行排除和消灭。,二、免疫学发展历史,(一)经验时期:十一世纪1798。十一世纪我国的“痘症防御法”。甘肃牧区( 1400)“灌花”防牛瘟。 (二)实验时期:1798年1945年。1798年Jenner(秦纳):天花疫苗的由来及效果的研究。,天花病人,(三)近代免疫学时期:1945年1960

3、年。 型变态反应;免疫耐受现象;法氏囊的免疫功能。 (四)现代免疫学时期:1960年现在。胸腺的免疫功能;单克隆抗体技术;基因工程疫苗。,三、免疫基本特性,1、识别特性:精确地识别自身和非自身。 2、特异性:某种抗原剌激机体产生的免疫力,只针对相应物质。 3、记忆性:免疫记忆。相同抗原物质再次进入时,将其更快更有效地消灭和排除。,四、免疫基本功能,1、抗传染阻止进入;抑制体内繁殖;消灭繁殖的微生物过高:传染性变态反应;过低:反复发病。2、自身稳定:清除衰老、破损细胞。否则自身免疫病。3、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细胞。否则肿瘤和癌症。,五、免疫学在兽医学科的应用,1、免疫诊断 2、免疫预防 3、免疫治

4、疗,第二章 免疫系统,第一节 免疫组织器官 第二节 免疫细胞 第三节 免疫相关因子,第一节 免疫组织器官一、中央免疫器官1、骨髓(bone marrow)免疫活性细胞发源地。哺乳动物兼有禽类法氏囊的功能。,2、胸腺(thymus),功能:使T细胞分化成熟。前T细胞(胸腺细胞),进入胸腺,胸腺激素作用下,转化为Tc(胸腺依赖淋巴细胞),胸腺结构图示,3、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功能:B细胞分化成熟。哺乳动物无法氏囊,由胚肝、脾以及胚胎末期和出生后的骨髓代替。,法氏囊结构图示,二、周围免疫器官 (secondary immune organs),1、脾脏(spleen)体内

5、最大的淋巴器官,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1)结构特点,脾索:吻合成网状的淋巴组织索红髓脾窦 非胸腺依赖区 脾脏 (BC)脾小结 白髓:沿动脉分布于脾索之间 淋巴鞘 胸腺依赖区(TC),(2)免疫功能,(a)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为主,细胞免疫为辅。Bc:5065%,定居于非胸腺依赖区。Tc:3550%,定居于胸腺依赖区。 (b)过滤作用:过滤并清除血液中异物及衰 老、破损细胞。,2、淋巴结(lymph node),(1)结构 浅皮质区皮质 深皮质区 胸腺依赖区(TC:75) 淋巴结髓索 非胸腺依赖区(BC:25)髓质髓窦,(2)功能,(a)免疫功能: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Tc:75%,定居

6、于胸腺依赖区Bc:25%,定居于非胸腺依赖区 (b)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中微生物及异物。,第二节 免疫细胞,一、免疫活性细胞(T、BC) (一)来源:来自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分化的淋巴样干细胞。 (二)分化前Tc 成熟Tc 细胞免疫 胸腺 胸腺依赖区骨髓多能 淋巴样干细胞 干c 前Bc 成熟Bc 体液免疫 法氏囊 非胸腺依赖区,T细胞,红细胞,T细胞,血小板,3、TC亚群及功能,(1)辅助性Tc(Helper T cell:TH):约占Tc总量的1/3。协助Bc产生体液免疫反应,即Bc需要TH传递抗原信息;协助细胞免疫反应的效应,即活化TK。(2)抑制性Tc(Suppressor T Cell:T

7、s):约占Tc总数的10%,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通过释放抑制性因子,作用于TH而起作用。(3)杀伤性Tc(Killer T cell:TK):占Tc总数的50%左右。识别和杀伤靶细胞。Tk的作用需Th的活化。,二、吞噬细胞,包括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组织中巨噬细胞。 (一)来源:骨髓多能干细胞。,(二)分化,红细胞系:红血球原血细胞系 粒细胞系: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骨髓多 巨核细胞系:血小板 能干细胞 淋巴样干细胞TC、BC、KC、NKC单核吞噬细胞 单核细胞:游走于血液中巨噬细胞:定居于组织中肝:星状细胞肺:尘细胞结缔组织:组织细胞神经组织:小胶质细胞淋巴结

8、、浆膜腔、脾: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三)特点,1、较强吞噬能力。 2、识别能力。 3、消化能力。 4、细胞表面有IgG Fc段受体和补体C3受体。,(四)作用,1、吞噬作用:机体免疫力、病原微生物毒力、数量不同、吞噬结果不同。完全吞噬:吞噬、杀灭并彻底消化降解异物。不完全吞噬:仅吞噬异物,不能将异物杀灭而长期存于细胞内。吞噬细胞游走,将病原微生物带到其它组织器官引起全身感染,造成更大危害。,肺 巨 噬 细 胞 吞 噬 大 肠 杆 菌,巨噬细胞吞噬细菌,2、递呈抗原信息将抗原决定簇小肽片段,移向细胞表面,向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TC、BC递呈抗原信息。 3、合成和分泌各种活性因

9、子溶菌酶、白介素1、干扰素、补体。,4、调节抗原量,抗原量合适,才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抗原量过大,使TC、BC产生免疫麻痹,不能引起免疫反应。此时,吞噬细胞大量消毁和贮存抗原,少释放。抗原量过小,不足以刺激TC、BC产生免疫反应。此时,吞噬细胞将抗原集中,从而调节抗原量。,三、K细胞和NK细胞,(一) 来源骨髓多能干细胞 淋巴样干细胞胸腺 直接分化 法氏囊 TC KC 、NKC BC,(二) 细胞特点及作用,1、 Kc(kill cell) (1)细胞特点和数量:形态上不易与T、B细胞相区别,约占体内淋巴细胞10。 (2)作用:主要以ADCC效应杀伤大的细胞性抗原,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

10、胞、寄生虫细胞、肿瘤细胞移植的异体细胞。杀伤力强。,(3)ADCC效应,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2、 NK细胞(natural kill cell),(1)细胞特点和数量:占淋巴细胞数不超过10%。可不依赖抗体而起杀伤作用,故又称自发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2)作用:杀伤肿瘤细胞,杀伤力比Kc弱。不依赖抗体,在早期发挥作用。,四、其他免疫细胞,1、嗜酸性粒细胞:表面有IgE受体,在抗寄生虫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2、嗜碱性粒细胞:表面有IgE受体,在I型变态反应中起作用。 3、红细胞:表面有许

11、多与免疫有关的物质,参与免疫调节。,第三节 免疫相关分子,一、抗体(见抗体部分) 二、补体(见非特异性免疫:补体) 三、细胞因子(见特异性细胞免疫),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免疫原性);与相应抗体、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免疫反应性)。 Ag+、 Ag-、 Agx,第二节 构成抗原的条件,一、异物性:机体以外的物质。异物程度越高,免疫原性越强。异种动物血清异种物质 病原微生物及其外毒素人红细胞血型抗原同种异体物质 组织相溶性抗原,二、大分子物质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三、特定结构,1、抗原决定簇:抗原内部和表面的很多化

12、学活 性基团。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2、载体:抗原决定簇所依赖的基本结构,起稳定抗原决定簇、激活巨噬细胞及免疫记忆作用。,抗原决定簇与抗体结合,第三节 抗原的类型,一、根据抗原免疫原性分类 1 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特异反应性的抗原。如各种微生物及其毒素、异种动物血清。,2 半抗原:只具有特异反应性,不具免疫原性的抗原。如多糖、类脂、药物等,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质结合后具有了免疫原性,则转变成完全抗原,半抗原根据特异反应性是否出现可见反应分: (1)复合半抗原:与抗体结合出现可见反应的半抗原。这种复合抗原具有两个以上的抗原决定簇,与抗体的结合价为多价,如细胞表面的多糖。 (2

13、)简单半抗原:与抗体结合不出现可见反应的半抗原。这种简单半抗原只有一个抗原决定簇,与抗体的结合价为单价,如青霉素。这种简单半抗原可抑制抗体与相应的完全抗原或复合半抗原结合,不再出现可见反应,故又称阻抑半抗原。,二、根据其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是否需Tc协同分:1、 T细胞依赖性抗原:又称胸腺依赖性抗原,这种抗原需要Tc协同才能刺激B细胞活化,大多数抗原均属此类。2 、非Tc依赖性抗原:又称非胸腺依赖性抗原,这种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使之活化,而不需Tc协同,如大肠杆菌脂多糖。,三、据抗原性质分类,1、天然抗原 2、人工抗原:人工化学改造天然抗原。 3、合成抗原:用氨基酸人工合成具抗原性的多肽。,四、

14、据抗原来源分类,1、异种抗原:来自不同种属生物。 2、同种异体抗原: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 3、同种抗原:自身组织。,五、据抗原存在部位分类,1、表面抗原 2、深部抗原,六、据临床应用分类,1、凝集原 2、沉淀原 3、病毒中和抗原 4、免疫保护性抗原 5、血凝素抗原:有血凝性的病毒表面囊膜上的血凝素蛋白抗原。,第四节 重要的抗原,一、细菌的重要抗原 1、菌体抗原(O抗原) 2、鞭毛抗原(H抗原) 3、荚膜抗原 4、菌毛抗原 二、病毒的重要抗原 1、囊膜抗原 2、衣壳抗原 3、可溶性抗原: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释放的内部抗原物质。,三、毒素抗原 四、寄生虫抗原 五、血型抗原: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同

15、种异型表面抗原。,第四章 抗体 (Antibody:Ab) Ab+、 Ab-、 Abx,第一节 抗体的概念,有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并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一类球蛋白的总称。 抗血清: 血清中含量最高。 -球蛋白(丙种球蛋白): 活性部位位于球蛋白的区。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1964年,将具抗体活性以及与抗体有关的球蛋白统称免疫球蛋白。 Ig对酸、碱、热、光都较敏感,易破坏。,第二节 抗体产生一般规律,一、初次反应:抗原首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免疫反应。特点:1、有一定潜伏期抗原进入机体到血清中出现抗体的时间,一般活病毒2天,活的细菌3-5天,类病素2-3周,蜂胶灭活苗57天,油苗1014天。2、抗体量不高,只能达到最大量的20-30%。3、先产生IgM,将消失时IgG达最大量,再过2周出现Ig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