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施工工艺节水措施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434178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施工工艺节水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绿色施工工艺节水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绿色施工工艺节水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绿色施工工艺节水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绿色施工工艺节水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色施工工艺节水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施工工艺节水措施(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绿色施工施工工艺节水措施绿色施工施工工艺节水措施 目录 一、工程概况3 二、施工中节水和回收水的来源3 三、施工过程水回收利用方法4 四、附图5 一、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武青堤(铁机路武丰闸段) ,为结合防洪墙新建的 地下二层覆土建筑物,沿堤防走向布置,地下覆土建筑物基坑上部 4m 采用四周放坡喷锚开挖,下部采用 600300 深层搅拌桩隔渗墙 支护形式,单排布置,基坑内布置降水井,该工程结构为两层框架 剪力墙结构地下二层为五跨,地下一层为四跨的新型地下空间建筑。 水是有限资源,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持续增加,水资源缺乏, 地下水严重超采,为了响应节约用水方面的规定,在本工程桩基施 工

2、、基坑降水、结构等施工中应用了节水和水回收利用技术,尽可 能的降低工程成本,节约水资源。使得整个工程施工期间各施工区、 加工场、生活区满足了消防、降尘、车辆冲洗、工具冲洗、混凝土 养护等的用水要求。 二、施工中节水和回收水的来源二、施工中节水和回收水的来源 2.1 基坑降水产生的水基坑降水产生的水 本工程在单个覆土建筑物基坑内设置了 14 口降水井,5 口备用 降水井兼作观测井,孔径 550mm,基坑设计抽水能力为 1440t/d,降 水井里抽排的地下水可以回收利用。 2.2 桩基施工产生的泥浆水桩基施工产生的泥浆水 防渗墙施工采用单轴水泥土搅拌桩钻机,湿喷法(泵入浆液) 施工工艺进行施工,桩

3、总长约 87155.5m,在施工过程中将产生大量 的泥浆水,泥浆水将收集利用。 2.3 混凝土养护节水混凝土养护节水 本工程每个单体建筑物结构混凝土量大约为 17116m3,混凝土养 护采用双层覆盖养护,先在混凝土面层覆盖塑料薄膜,然后再用土 工布覆盖在薄膜上,减少混凝土水分散失,定时洒水养护,在基坑 底部挖设集水井用于收集养护时溢出的水。 2.4 雨水雨水 武汉地区属于我国东南季风气候区,具有冬寒夏热,春湿秋旱, 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冬季少雪等主要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 16.3 C,极端最高气温 41.3C,极端最低气温-18C。多年平均降水量 1261.2mm,降水多集中在 6-8 月,占全

4、年的 41%;最大年降水量 2107.1 mm,最大日降水量 332.6 mm,年平均蒸发量为 1447.9 mm,绝对湿度年平均 16.4mb,相对湿度 75.7%。47 月多东南风, 其余多为北风或东北风,最大风力 8 级,风速 27.9m/s,大气影响深 度为 3.0m,大气影响急剧深度为 1.35m。这种气候在施工现场低洼 处产生了大量的雨水。 三、施工过程水回收利用方法三、施工过程水回收利用方法 3.1 设置现场污水沉淀池设置现场污水沉淀池 在施工现场制作污水沉淀池,将部分基坑降水和雨水引入沉淀池 内,在沉淀池中经过格栅和筛网后去除水中含有的较粗的漂浮物与 悬浮物,再经过加入铝盐、铁

5、盐或聚合电解质等混凝剂和生石灰或 活化硅等助凝剂,对污水和雨水进行混凝和沉淀,这样污水就变成 可重新利用的水。 3.2 净化后水的利用净化后水的利用 将净化后的水通过管道引入到材料加工场、施工区域等进行有 效利用: 1、施工现场空气中飞尘较多,可用于现场洒水控制扬尘; 2、工程施工中大量的混凝土需要养护,可用于混凝土结构养 护用水、喷射混凝土用水等; 3、根据工地运输车辆的进出情况,可对驶出工地的物料运输 车辆进行冲洗; 4、供现场工人洗手、洗刷工具用水; 5、供现场办公室洗、拖地面和清洁用水; 6、用于围挡的冲洗用水。 3.3 沉淀池清理沉淀池清理 对沉淀池内定期清理,并按规定处置泥浆,对于无法净化利用 的废水与市政排水管网相连,直接排放。 四、附图四、附图 1、回收水冲洗地面 2、回收水冲洗工程车 3、回收水冲洗模板 4、回收水养护混凝土 5、混凝土用薄膜覆盖养护节水 6、混凝土用土工布覆盖养护节水 7、柱混凝土用薄膜覆盖养护节水 8、回收利用水沉淀池 9、回收水用于洒水降尘 10、基坑降水集水井 11、回收水用于洗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