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现阶段高三历史复习策略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5429431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谈现阶段高三历史复习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漫谈现阶段高三历史复习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漫谈现阶段高三历史复习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漫谈现阶段高三历史复习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漫谈现阶段高三历史复习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漫谈现阶段高三历史复习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谈现阶段高三历史复习策略(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漫谈现阶段高三历史复习策略,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 可,一、合理确定专题 专题确定的基本取向: 1.学科的主干知识 文科综合考试强调综合意识,因此,在考试时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考到的内容不一定是学科的主干知识如英国的宗教改革。 造成误区:盲目追逐热点,忽视学科主干 改进策略:梳理学科知识,凸显重点内容 重点专题举例: 国家统一与台湾问题 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近代化历程与社会进步等 国际关系的新发展,2.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 (1)目前的热点 4月底、5月初的热点问题都应该关注 如:中非关系(胡锦涛主席访问非洲八国) 中法、中俄文化年 抗战全面爆发的70周年 (2)持续的热点 有些专题年年叫,但一直

2、未考,不能松懈 如:近代化的发展 区域经济中的运河沿岸与环渤海经济圈 中部崛起等,3.与新课程专题的契合点 高考趋向:考改与课改的结合考试内容会适当地体现课程改革的重点。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专题设计思路体现了当今史学的新动态和教学改革的思路 复习思路: (1)合理选用不同版本新教材中的一些材料。如二摸37题相关材料 (2)引进新专题的编排思路与设计形式 (3)吸纳新专题中的新观点与新理念 典型专题举例: 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崛起等,专题复习必须注意的问题: 原则:选题适中,忌空泛与狭窄 趋向:学科为主,跨学科为辅专题的

3、确立既应该体现历史学科特性,又要结合教材内容,瞄准高考方向,更要考虑热点时效、正面引导。 典型专题举例: 台湾问题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 复习主线:综观古今中外历史,国家完成统一需要具备哪些共同的历史条件?国家统一会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现在影响我国国家统一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与台湾问题有关的地理、政治知识有哪一些?台湾问题的解决是历史的必然(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科学强化基础 1.确定基础的内涵: 历史的基础知识包括: 基本的阶段特征基本的历史规律基本的历史观点 基本的概念、史实 2.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现象: (1)史实不清、概念不明:如二摸39题第

4、(3)问有些同学答成写“长城”(第八大奇迹)与都江堰(水利工程)。 (2)前后颠倒:黄河流域的抗日烽火写成甲午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史实等 (3)不会审题,(3)误区: 机械读背; 陷入“题海” (4)策略: 宏观定位:每个历史时期的基本阶段特征和基本规律。如:社会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共性; 微观梳理:把每个具体的事件、人物、概念纳入到宏观的历史阶段中,使其有所立足。 典型事例:秦、隋、元三个王朝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都开展了制度创新,开创了一些影响深远的新制度;都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如修长城、造运河等;都承上启下,为后世强盛王朝的出现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这些王朝为什么都会短命夭亡呢?从中我们可以得

5、出怎样的结论呢? 引申:国家的长治久安应该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前提,当封建王朝更替,国家百废待兴之时,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不顾国家的具体情况而进行的穷兵黩武的行为和为封建统治者的一己之利,劳民伤财的过激举动都会引起民怨沸腾,加速统治的覆亡。,三、关注社会现实 试题导向:以社会热点问题为方向,以情境设计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方式 存在误区: (1)未能把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例1: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但我们是否明确全球化是怎样形成的?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化、区域化的形势下我们如何搞好与“东盟”等区域组织的关系实现“睦邻、安邻、

6、富邻”的政策?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所学知识中找到答案。 例2:2005年文科综合试卷关于“万隆会议”的考查,应该说是切准了热点,找准了学科的知识点,学生不能正确把握热点与知识点的结合如“求同存异”中“同”“异”的的概括,造成失分。 (2)未能延伸拓展知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其蕴涵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热点,但我们应该明确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民主法制、诚信友爱、公平公正、创新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内容,只有把这些知识进行延伸拓展,才能真正地体现对现实的关注。,四、延伸拓展知识 1.前提: (1)知识需要延伸,延伸才能贯通:中国封建专制王权的加强,

7、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弱,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西方王权的加强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如德国的统一、路易十四的改革等 (2)内容需要拓展,拓展才会深化:资本主义为解决廉价劳动力和国内市场问题,往往采用强行把农民与土地相脱离的方法,如英国的“圈地运动”。运用这一基本技能和知识,我们就可以了解日本明治维新时的“承认土地私有”,也具有同“圈地运动”同样的功能,只不过手段相对比较缓和而已。 2.方式: (1)创设交互、相融的教学氛围: (2)内化所学知识 (3)形成独特思维,五、善问多问问题 现状:看得懂教材,问不出问题。 方法: (1)回归以教材为中心,理解教材的框架结构,建立立体的知识之树,

8、这是产生问题的基础。例:金属工具的使用意味着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为什么石器的使用不能证明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呢?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世界格局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演变,到底有哪些因素推动或制约着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些问题教材里没有也不可能有明确的答案,需要师生一起探究,共同挖掘。 避免:偏离教材,过度关注热点与专题,造成知识不落实、基础不巩固,这是不可能产生问题情境的。 (2)探究:随时产生问题、解决问题。 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为什么要跑这么多地方买东西?能否一个地方买齐? (3)设计:学生可以由浅入深,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题目。从选择题到材料题、问答题,精心设计答

9、案。题目与答案的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六、切实查漏补缺 1.精选、精练试题 组合经典试题自拟科学试题 讲出每个选项的出处;能换角度、换思路整合试题 2. 审题、解题指导: (1)切实领会情境,把握试题主旨 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方式,通过情境的设置,问题的阐发,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心社会 (2)准确判断导向,明确试题思路 试题概括性、综合性强,涵盖面广,内容丰富。没有明确试题导向,就不可能找准解题思路,更不可能有效答题。 (3)科学理解题干,确定解题方向 题干是试题灵魂,它通常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的语句指出解题的方向。 A. 找准试题迁移的方向。 B.明确试题的

10、关键词 (4)有效组织答案,完善答题规范,3.检查学生的思维是否符合高考的需要 文科综合考试不考查知识的深度,但考查知识的广度与灵活度.因此,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1)思维是否宽泛 解释:把思维放到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使之符合学生的现实起点,并具有一定吸引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起点产生问题。 典例: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它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的景象。当时,汴河穿城而过,东入淮河,水量丰富,船运繁忙,大江南北物资汇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析东京繁荣的主要原因。 (2)当时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 A,华北平原 B,汉中平原 C,太湖

11、平原 D,江汉平原。(四项选一项) (3)直接导致该城市北宋后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 (4)北宋后,黄河累次泛滥,汴河河道淤浅,试分析黄河该河段经常泛滥原因。 (5)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2)知识能否辐射 解释: 以某个知识点为中心向不同方向进行发散性思考,以形成知识体系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典例: 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集团历史沿革与成立的历史背景区域一体化的特点与实质各成员国的区域分布地区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地区经济合作与全球化的辨证关系中国与上述区域集团之间的关系等,(3)运用能否灵活 解释: 朱熹有诗

12、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了学生的扎实功底。 具体表现: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典例: 2000年保送生试卷:某历史考察团准备乘火车考察宋明两朝都城的变迁。 *请依照定都先后的顺序,写出这些都城在地图上的标号。(1、北京2、太原3、济南4、合肥5、西安6、洛阳7、开封8、徐州9、南京10、上海11、杭州12、武汉) *写出考察必经的铁路线。(略) *分别说明宋明都城所在地变迁的主要原因。,(4)结合是否合理 解释:综合是一种有机的渗透而不是僵硬的拼接,政史、史地不分家就是指双方或三方合理的融会与科学的整合。 典例:2002年全国卷38题 范

13、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1)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l2分) (2)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 (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l2分) 点评: 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是一道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试题,但融入了历史和地理乃至语文的背景材料,使试题的综合能力考查价值得以提升,请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