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损伤因子ppt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5412577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皮损伤因子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内皮损伤因子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内皮损伤因子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内皮损伤因子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内皮损伤因子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皮损伤因子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皮损伤因子ppt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皮损伤因子,CRP的临床意义CRP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心肌梗死、手术创伤、放射性损伤等疾病发作后数小时迅速升高,有成倍增长之势。CRP与其他炎症因子的相关性CRP与其他炎症因子如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沉降率和多形核白细胞等密切相关。CRP可用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一旦发生炎症,CRP水平即升高,而病毒性感染CRP大都正常。恶性肿瘤患者CRP大都升高,如CRP和AFP联合检测,可用于肝癌与肝脏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CRP用于评估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当CRP高于250mg/L时,则可提示为广泛坏死性胰腺炎 CRP与急性冠脉综合症大量研究表明CRP的增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 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RP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促进AS形成CRP增加MMP成信(MMP通过破坏纤维帽基质使其变薄,导致斑块破裂)CRP可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诱导TNF-a、IL-1分泌,促进AS形成和发展。CRP水平与促凝血状态相关联CRP通过增加活性氧(ROS)促进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值、胶原组织和弹性蛋白合 成,新生内膜形成、增厚。,C-反应蛋白,是心肌梗死一个较好的生化预测指标 hs-CRP可作为ACS的预后指标 hs-CRP水平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对评估冠心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无论在入院或出院时测定hs-CRP,对于ACS患者均有预测

3、价值。出院时测定hs-CRP比入院时测定能更好地预测90天的不良后果。 hs-CRP有助于鉴别出心肌肌钙蛋白阴性而死亡率增高的患者hs-CRP是未来发生冠脉事件的预测指标。稳定性心绞痛(SAP)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hs-CRP浓度每升高一个标准差,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或心性猝死的相对危险增加45%。 hs-CRP增高是将来首次发生心血管疾病危险性非常有效地预测指标 hs-CRP与其他生化指标对冠心病危险的预测价值与TC和hs-CRP在正常值75%以下的人相比,单独TC增高的人危险性增加2.3倍,单独hs-CRP增高的人危险性增加1.5倍,而TC和hs-CRP增高的人群,发生冠心病的危险

4、性增加5倍。 hs-CRP与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糖尿病患者hs-CRP水平升高,提示机体炎症在糖尿病发病及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中的作用。 预防性治疗对hs-CRP水平的影响阿司匹林和普伐他汀、辛伐他汀可有效降低hs-CRP浓度升高患者未来冠脉事件的发生率,提示这两种药物有抗炎性,高敏C-反应蛋白,脑钠肽-BNP,生理作用,BNP在诊断无症状性左室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心功能障碍者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无心功能障碍 BNP在诊断舒张功能不全中的应用HF组BNP平均水平为34pg/ml,DHF组(舒张功能不全)为413pg/ml,而在SHF(收缩功能不全)组为821 pg/ml.,BNP在心力衰竭中的

5、应用,BNP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1小时血浆BNP水平升至正常时60倍。 AMI后血浆BNP浓度曲线呈单项和双相两种模式, 单项曲线在AMI发生后16小时左右达峰值; 双相曲线则在第4-7天出现第二个高峰。 小面积AMI患者BNP多呈单相曲线;前臂AMI、伴HF症状、低射血分数的患者BNP多明显升高并呈双相曲线; AMI后1-7天BNP持续升高提示有发生心衰和死亡的危险性。,心律失常常伴房室收缩的不同步,从而导致室壁张力增大、腔室扩大, 这种生理病理变化促进 心肌分泌BNP。,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2微

6、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同型半胱氨酸,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均认为血液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升高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临床应用 心脑血管疾病:同型半胱氨酸与低密度脂蛋白反应经吞噬细胞吞噬,细胞“破碎”沉积于血管壁,通过一系列反应并有副产物氧化放出,损伤血管壁后,平滑肌细胞分裂修补造成“疤痕”。同时同型半胱氨酸改变凝血因子水平,造成血小板聚集在血管壁的粥样硬化处 脂代谢的影响:同型半胱氨酸在血浆中能自我氧化,形成半胱氨酸混合二硫物,其与LDL发生聚集,产生活性氧(包括超氧化物、过氧化物等),促进泡沫细胞形成;与此同时过氧化氢与自由基一起促进LDL氧化,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

7、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叶酸缺陷: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在叶酸缺乏患者中明显增高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也是血栓栓塞、Alzheimer(老年痴呆症)病、老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心脏性脂肪酸结合蛋白,抗环瓜氨酸肽,血管紧张素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是一种膜结合糖蛋白。它使血管紧张素肽链C末端的组氨酸和亮氨酸残基水解,形成具有增压作用的血管紧张素,后者通过与血管、气管平滑肌作用,引起血管、支气管收缩。ACE使具有降压作用及参与炎性作用的缓激肽、P物质等多肽性物质灭活。ACE还能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醛固酮分泌。ACE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主要定位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AC

8、E增高:肉瘤样病和其他的疾病时ACE活性增高。ACE增高25%以上通常见于:Caucher氏病,甲亢、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肝硬化、淋巴管肉瘤等ACE减低:主要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关。,心肌肌钙蛋白(cTn)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判断心肌损伤,特别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金标准”。而且已成为判断冠脉综合症患者处于心肌损伤风险的最合适的标志物。 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指标 急性心肌梗死4-6小时,cTnT的阳性预测值可高达90% 不稳定心绞痛最佳的血液指标CTn水平上升判断不稳定心绞痛预后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均在90%以上。CTnI血液浓度的监测能为微小心肌损伤(MMD)提供最敏感和最特异的诊断指标。 围

9、术期心肌梗死的诊断术后监测cTn对诊断术后心肌梗死比较有临床意义 诊断心肌炎血清cTnI是儿童心肌损伤新的诊断标准,cTn1有可能取代心内膜心肌活检成为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的标准。 cTnI来反映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已作为心肌炎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cTnI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转归密切相关。,肌钙蛋白,现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升高见于缺血性心肌病、脑血管障碍、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肾脏疾病、结缔组织病等。 从儿童测定的结果分析,增高者缺血性心脏病有家族高发倾向。 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多支血管病变者血清水平较高。 脑梗死,特别是大血管梗死者也多见增高。 糖尿病随有增

10、高趋势,但多不确定;控制不良或有多种并发症者多见增高。 降低的意义尚不清楚。,脂蛋白a,降钙素原(PCT)是人类降钙素的前体物质,含11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由N末端、降钙素、C末端3个部分组成。其半衰期25-30个小时,体内外稳定性好,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低。健康人群PCT主要有甲状腺C细胞产生,在严重感染时,在细菌脂多糖(LPS)等相关因子的刺激作用下,各种器官中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会产生PCT,PCT的分泌急剧增加,血浆内水平上升。对无细菌性炎性反应、过敏反应、病毒感染、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局部感染无反应或仅有轻度反应。PCT是诊断和监测细菌性疾病感染的一个急性参数,用于鉴别细菌性和非细

11、菌性感染和炎症。,降钙素原,人细胞粘附因子1,tPA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广泛存在机体的各种组织中,肝脏中 无tPA,却是灭活的主要场所。tPA与纤维蛋白结合的形式来提高纤溶活性,将酪氨酸纤溶酶原精氨酸、缬氨酸处的肽链裂解,从而形成纤溶酶。此外tPA还可以与粘蛋白结合出现在肿瘤细胞中,特别是食管癌、结肠癌、肺癌更为明显。tPA的增高随年龄增高,随剧烈运动、应急反应而增高。病理情况,肝脏病变和肝移植急性期对tPA灭活能力的减低,而使tPA水平明显增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因涉及高纤溶和DIC,故tPA水平也明显增高,在冠心病、口服避孕药、高脂血症时也会增加。在急性损伤和手术后,因作为急性相反应蛋白

12、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水平增加,可导致tPA活性减低。妊娠时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因分泌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水平增高,也是tPA减少的原因,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组织纤溶酶源激活剂抑制物-1,vWF是一种由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大分子糖蛋白。 vWF能与血小板糖蛋白b和内皮下糖蛋白结合,成为血小板粘附在内皮下的桥梁。vWF和纤连蛋白可与血小板糖蛋白b/A结合,诱导血小板聚集。内皮细胞容易受多种物质的影响而对vWF合成和分泌具有调节作用。 vWF升高可见于多种疾病,而 vWF减低则是诊断血管性学友病的重要指标。 vWF检测的重要性还在于他是血栓形成中参与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重要成分,

13、是内皮细胞功能的反应,目前在不多的动脉血栓形成的指标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参数。 vWF的升高为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由肝细胞合成, 6各肽链结构的大分子蛋白。与止血和组织修复有关,为急性期反应蛋白。用于出血倾向和纤溶亢进过筛、DIC、出血和血栓性疾病预测。增多见于(1)感染、炎症、组织损伤(2) 血栓性疾病,脑血栓形成发病2-4天上升,4-14天达最高,之后缓慢下降;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开始升高,4-5天达最高,之后徐徐下降。(3)糖尿病、肾病综合症(4)使用雌激素减少见于(1)原发或继发行纤溶亢进、DIC、巨大血栓(2)重症肝病、大量失血(3)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或缺乏

14、症,纤维蛋白原,主要用于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肾脏病变的敏感性指标,也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1微球蛋白又称人复合体形成蛋白。主要在肝细胞内合成,淋巴细胞也可合成。在血液中除以单体游离形式存在外,主要与IgA以共价结合复合体,也可与白蛋白、凝血酶原等结合成复合体,广泛分布于体液及淋巴细胞表面。与酶结合型不能通过肾过滤,游离型可通过肾过滤并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和分解代谢,正常尿中几乎不排泄。肾小球率过滤(GFR)减低是血清1m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与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有良好的相关性,而且反应GFR更灵敏,肌酐清除率轻度减低即可见其增高。一部分肝癌可见升高,与其他糖蛋白一样由于肝细胞产生增多,肾小管障碍为低分子蛋白尿,肾小球障碍为中分子和低分子蛋白尿,尿1m测定主要用于肾小管功能评价,尿白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加,血清1m正常而尿1m升高,除外肾病综合症即可判定为肾小管障碍,肾小球障碍的早期,1m伴随中分子蛋白( 蛋白转铁蛋白IgG)排泄增多而增多,尿蛋白组分的比例接近于血清。,a1-微球蛋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