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随想序之争下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5408069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2.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随想序之争下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伤寒随想序之争下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伤寒随想序之争下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伤寒随想序之争下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伤寒随想序之争下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随想序之争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随想序之争下(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型中医系列讲座,伤寒随想,之,主讲:刘志雄,序之争,下,方证派认为伤寒杂病论序为他人所作的八大证据,这是本人给方证派总结的。 1 .伤寒论无五脏五行理论 2.伤寒六经非素问热论六经 3.名词概念不同于内经 4 .针灸甲乙经序的暗示 5.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提示 6.序之伤寒与正文之伤寒所指不同 7.东汉时期,并无伤寒杂病名称 8.杨绍伊的考古结论,一、逐条解析八大证据,1 .伤寒论无五脏五行理论,好多人认为这一条是王叔和加的。没意义,以肺为例:伤寒论洁本398条肺仅见3处: 109: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

2、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腧肝腧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腧肝腧慎勿下之,1.伤寒论无五脏五行理论,五行理论就更少了:,其实伤寒论中是有五行的。六经病的欲解时条文,就是决定论的体现。医学上最大的决定论就是“基因”。可是方证派认为这六条是王叔和加上去的。,就那几个“乘”字,除此外怎么也看不见五行,而这几条可能是王叔和加上去的。意义也不大。,五行的用途是运气 运气的主题是决定论,五运六气就是一个决定(控制)论的典范。然而由于对人主观能动性的强调,东方社会主义阵营迟迟难以接受决定论。致使我们对基因等问题的研究落后了许多。

3、1999年六国公布人类染色体碱基对序列时,中国也是其中之一,然后中国仅完成了其中1%的工作。,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这个每篇后头都有这么一句话,这个也是属于王叔和的,是照例的文字,这个是不是准确的没考验。但没有什么大意义。 胡希恕讲伤寒论,内经中五行的东西占据了很大的部分,运气学说基本上全是五行的东西,伤寒论中无“五行”,伤寒论不是宗内经而来。,胡希恕老认为: 这个序可能是南北朝那个时候搞的。,1 .伤寒论无五脏五行理论,伤寒论中真的无五行五脏吗?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本是同一部书。伤寒论中有没有暂且不谈,金匮要略中总有吧! 如果金匮要略中有五行五脏的话,你说伤寒杂病论中无五行五脏进而说

4、伤寒论与黄帝内经无关不就成了笑话吗?,1 .伤寒论无五脏五行理论,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1 .伤寒论无五脏五行理论,夏启灭异己政治力量的口号就是五常;苏护午门题诗也是,夫人禀五常,因风气

5、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全篇都不离五行五脏,怎么到伤寒论就与五行五脏无关了呢?,2.伤寒六经非素问热论六经,素问热论: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素问热论:,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

6、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素问热论:,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

7、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伤寒六经就是六病,六经是这个规律的六个病型,就是表,里,半表半里,是疾病反应的病位,这六个病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是与经络有关系,这是古人的看法。如果搞到经络上,那么就自然而然的对疾病的认识就出了问题了,内经上的六经与这书上不一致了,这个书上表里相传,由表传半表半里,再传里,也有由表直接传里,所以有太阳阳明病并,有太阳少阳并病,有少阳阳明并病,没有阳明太阳并病的,都是表里相传,内经不是呀,内经是外经络,内脏腑,都有经络,经络就是表,你看看这就没法说了。 胡希恕讲伤寒论,2.伤寒六经非素问热论六经,传承不一定就是原封不动: 关于伤寒论第14

8、条、第31条: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引用不见得一定就是一样,难道不允许发展吗?伤寒论六经的名称不从素问来,难道还从汤液经法来吗?,这三字怎么读啊?,先看刘渡舟老的解释:,这一条是介绍太阳中风兼证之一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中风的病机是风邪伤了太阳之经,本证有头项强痛。如果邪气在太阳经由项及背,出现项背强几几,就比头项强痛要严重了。这个“”的“”啊,没有钩,有钩就念几几(j j)了。什么叫“”?“”是一个形容词,形容项背拘紧、强急,活动不能自如的症状。古人认为幼鸟的羽毛不丰,要飞而飞不起来,就会脖子

9、向前引,这种现象就叫“”。还有一种鸟叫凫,就是现在所说的水凫,其名称当中就有“”的意思,这种鸟在水里不论怎么游,脖子都不动,既不左顾也不右盼。,再看他的弟子郝万山是怎么解释的:,我想我们同学过去读伤寒论的时候,按照传统的读法,应当是读为项背强shushu,而且这个字呢是没有勾,把这个字写成没勾的字,把它读shushu,这是怎么来的,它对不对? 应当说在汉字里,不存在没有勾的这个字。大家看经、史、子、集的各个门类的文献,从来没有出现过没勾的这个字。把它读shu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是成无已在写注解伤寒论的时候,他引用了说文解字中的一段话,说文解字有这样一个字,类似于“几”,他写的是篆字,这个字读sh

10、u,说文解字说“短尾鸟也。”是个短尾巴的鸟,,再看他的弟子郝万山是怎么解释的:,然后成无已就根据说文解字这个说法加以附会了,他说这个短尾巴的鸟,并不是指品种,而是小鸟羽毛未丰。小鸟羽毛未丰,鸟有什么特性啊,鸟总是想飞的,所以它要练习飞,练习飞呢,就摇着翅膀,晃着脖子,他说,太阳病颈项拘紧不舒服的这个人总是愿意晃着脖子,就像那羽毛未丰的小鸟,练习飞又飞不起来的那种,展着翅膀,晃着脖子的那种样子,所以成无已就用来解释这个字。,再看他的弟子郝万山是怎么解释的:,到了清代有一个医学家姓程的,说有勾的是“几”,没有勾的是“shu”。从这个医家说完这句话之后,一直到今天,我们在写金匮要略里的“身体强几几然

11、”和伤寒论的“项背强几几”,都把勾给去掉了。过去出版社都是用铅字来排版,没有这个字啊,就把几字的勾拿小刀去掉了,然后排字。现在在电脑里造这个字也很难。实际上汉字没有这个字,这个字读shu,改成楷书,它也是有勾的,因为尽管它是短尾巴鸟,它也有尾巴。,在说文解字里,这个字“”读什么啊?这就是茶几的“几”,改成楷书以后呢,茶几的“几”也是有勾的。所以清代的那位程先生,说没有勾的是“shu”字,是不对的。我刚才说过,不管尾巴长尾巴短,都还是有尾巴的,要改成楷书呢,它也应当是有勾的,所以几也有勾,它也有勾,只是在汉字中,这个shu字没有当作一个单独的字存在,它只是作为一个字的部件,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字来

12、存在。因此这句话的“项背强几几”,这个字应当写作什么呢?应当写成有勾的这个“几”字。你怎么知道的啊?我亲自看了赵开美的翻刻宋版伤寒论。,再看他的弟子郝万山是怎么解释的:,再看他的弟子郝万山是怎么解释的:,翻刻宋版伤寒论是模拟的宋版原貌,每页几行,每行几个字,每个字的字形特征,他都是照着原样临摹的,那个字就是明明有勾的,是有勾的字。金匮要略的“身体强几几然”也是有勾的。所以这个字应当改成有勾的这个“几”字。这是我们先正字形,而不应当出现没勾的、在汉字里不存在的这个字。这是正字形,然后我们就要正字音了,它不应当读shushu,不应当做短尾巴鸟来讲,因为这个字是通假字,通什么呢?通“掔掔”。这两个字

13、在古代读jinjin,我们今天读它是qianqian,一声之转,读jinjin,它和这个“紧”字读音是一样的。,再看他的弟子郝万山是怎么解释的:,你凭什么说“几几”通“掔掔”呢?我们的依据主要是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引用了诗经的一句话,“赤舄(xi)几几”,这句话是在说文解字的一处引的,在另一处引这句话的时候它就写成“赤舄掔掔”。在同一本书里,引用诗经的同一句话,一处写成“几几”,一处写成“掔掔”。这个“舄”是什么呢?复底鞋,就是那个双层底的鞋,是贵族的鞋,那个鞋的前面有一个装饰品,拿个带子系上,在我们舞台上可能还看得到这种东西。红色的复层底的鞋前面系的那个装饰品,是系的非常紧的,也就是说有一处

14、说文解字在引诗经的话写成“几几”,另一处引诗经的同一句话写成“掔掔”,所以我们说“几几”通“掔掔”。,再看他的弟子郝万山是怎么解释的:,既然相通的话,我们这里就要读项背强掔掔。如果我们把这两个字改成今天的“紧”字的话,就是项背拘紧不柔和,这不是一个非常通俗的话嘛?所以按照成无已的注解,再加上清代那位程先生的注解,把勾去掉弄得这个字简直是谁都不懂,所以我们正本清源,给它恢复原来的样子,就是写成“几几”,读“紧紧”。,如果N千年后,因为某个原因,我们的其它东西都失传了,我们是否能凭这两段话断定:刘渡舟和郝万山是伤寒论流传中两个派别的人物,不可能成为师徒,3.名词概念不同于内经,脉微弱,怎么会无阳呢

15、?,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冯世纶教授认为:这里的“阳”指的是津液,和内经不是一个概念!,胡希恕老是这么解释的:,这个脉微弱还有一个意思,底下他注了,“此无阳也”,这个“无阳”就是津液,就指津液说的。他这个书上啊,尤其在表证的时候,他常说的无阳都是指这津液,脉微者为亡阳嘛。脉弱,咱们头前讲了,阳浮而阴弱,那个弱就是血少了。总而言之就是气血俱虚呀,就是津液血液都少啊,所以他说“此无阳也”。“此无阳也”,不指这热说的,上面明明说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还此无阳也,还没有热,这不是瞎扯吗。 胡希恕讲伤寒,炙甘草、干姜,哪一个是补充津液的?,?“阳”,真的是

16、指“津液”吗? 伤寒论第29条: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3.名词概念不同于内经,可是,甘草能养多少的液啊?这个作用也太微弱了吧!说甘草干姜汤补充津液,怎么看都是牵强。,胡希恕老对此的解释:,四逆汤也是啊甘草、干姜加附子就是四逆汤。那么吃甘草干姜汤干什么呢?以复其阳,这个以复其阳啊是复津液, 这个甘草干姜汤以甘草为主了,这个甘草这味药头前咱们讲过了,它也能够养液,也能缓急迫。 胡希恕讲伤寒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