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审定和推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402942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种审定和推广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品种审定和推广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品种审定和推广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品种审定和推广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品种审定和推广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种审定和推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种审定和推广(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五章 品种审定和推广,一 品种审定二 品种推广三 种子生产,品种试验:包括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每一品种的区域试验在同一生态类型区不少于5个试验点,试验重复不少于3次,试验时间不少于2个生产周期。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农艺性状进行鉴定。,每一品种的生产试验在同一生态类型区不少于5个试验点,1个试验点的面积介于300-3000m2, 试验时间为1个生产周期。试验条件接近大田,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进一步验证,同时总结配套栽培技术。,一 品种审定,新品系或引进品种在完成品种试验(包括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程序后, 省级或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实验结果,审定其能否推广

2、, 能推广的审定其推广范围,这一程序称为品种审定。,(一)组织体制根据2000年7月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业部2001年2月26日发布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品种审定组织体制:农业部设立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品种审定委员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使用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任务:根据品种试验结果和品种示范情况,公正、合理地评定新育成品系或新引进品种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价值;确定是否可以推广,可以推广的品种确定其适应地区和相应的栽培技术,并对其示范、繁殖、推广工

3、作提出建议。,(二)品种审定程序1 申请申请审定的品种应当具备条件: 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 与现有品种(本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已受 理或审定通过的品种)有明显区别 遗传性状相对稳定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 具有适当的名称。,申请书格式 内容: 申请者名称、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电话号码、传真、国藉 品种选育单位或个人 作物种类和品种暂定名称 建议的试验区域和栽培要点 品种选育报告,包括亲本组合以及杂交种的亲本血缘、选育方法、世代和特性描述。 品种特征描述和标准图片。转基因品种还应当提供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2 受理3 审定4 公告,山西省农业厅发布品种审定公告(2002年),山西省农作

4、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02年8月28日召开四届二次审定会议,通过了9个冬小麦新品种。,二 品种推广(一)品种推广的方式分片式波浪式多点式 (二)品种区域化和良种的合理布局品种区域化(cultivar regionalization):根据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和品种审定意见,使一定的品种在其相应的适应地区范围内推广的措施。,在一个较大的地区范围内,选用、配置具有不同特点的品种,使之能保证丰产、稳产的作法,良种的合理布局。 (三)良种必须合理搭配在一个生产单位或一个生产条件大体相似的较小地区内(乡、村、农场),虽然气候条件基本相似,但由于地形、土质、茬口和其它生产条件的不同, 在推广良种时,每个作物应

5、有主次地搭配种植各具一定特点的几个良种,使之地尽其利,种尽其能,即为品种的合理搭配。 (四)良种良法相配套,三 种子生产,一个新品种经审定被批准推广后,就要不断地进行繁殖,并在繁殖过程中,保持其原有的优良种性,以不断地生产出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种子,供大田生产用。这种繁殖、生产良种的过程叫种子生产(seed production)或种子繁殖(seed increase)或良种繁育。,(一) 种子生产程序美国的种子生产程序:育种者种子 (breeders seed) 基础种子 (foundation seed) 登记种子(registered seed) 检定种子(certified see

6、d)我国的种子生产程序:原原种(basic seed) 原种(original seed) 良种,(二)品种混杂、退化和防止1、品种混杂、退化的涵义品种混杂( cultivar complexity ): 指品种里混有非本品种的个体。品种退化(cultivar degeneration):品种在产量和品质方面生产力降低或丧失的现象。2、品种混杂、退化的实质群体的遗传平衡被破坏,3、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止 机械混杂 自然杂交 自然变异 微效基因分离重组 自然选择 不正确的人工选择 外界环境条件引起的表型变化,(三)原种生产1 自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原种生产(1)、保纯繁殖法,(2)、循

7、环选择繁殖法,三年三圃制原种生产,(3)、株系循环繁殖法,2 CMS三系亲本的原种生产,(1)、成对回交测交法,不育系保持系成对授粉原种生产法,恢复系一选二圃制原种生产方法,(2)、三系七圃法,3 玉米自交系的原种生产(1)、穗行半分法(2)、测交法 二、良种生产1、常规种2、一代杂种种子生产,确定制种田和亲本繁殖田面积比例制种田面积(hm2)= (生产田计划播种面积每公顷生产田用种量)/每公顷制种田杂种种子预期产量;不育系繁殖田面积(hm2)= 制种田面积每公顷制种田不育系用种量/每公顷繁殖田不育系种子预期产量。隔离区设置常用的隔离方法:空间隔离、屏障隔离和开花期隔离,父母本行比确定原则:确

8、保母本开花时有足够父本花粉 供应的前体下,尽可能增加母本行数。 调节播期调节亲本播期的原则:对于异化授粉作物和常异化授粉作物 : 宁可母本等父本,不可父本等母本; 将母本安排在最适宜的播期,然后调节父本的播期。 对于自花授粉作物:宁可父本等母本,不可母本等父本; 将开花期安排在最适宜的季节。,去杂 及时去雄和辅助授粉父母本分收分藏质量检查 三、加速繁殖,谢谢大家!,实验1 作物育种试验技术,一、试验目的:学会育种田间实验设计技术、试验小区设计技术、 不同育种阶段的试验技术。 二、试验内容:1. 田间试验设计技术作用:减少误差,提高试验精确度。地力、土壤均匀; 重复、小区随机排列局部和控制。2.

9、 试验小区设计技术小区面积: 土壤差异大,小区面积大,反之。育种早期阶段小区面积可小些,后期大些。,小区形状:长方形边际效应和生长竞争: 3. 不同育种阶段的试验技术 三、具体试验设计小麦各世代育种材料: 亲本210份;30个杂种F1,每个均是25粒种子;8个F2群体,每个群体3000粒种子;F3家系50个;升级品系20个,每个品系约收获种子300g,现有一宽27m,长60m的试验地,请按照各世代的播种要求,制定育种计划,安排播种材料,画出田间种植图,注意留水渠、走道、保护行。,实验2品种比较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评述,一、目的: 学习和初步掌握一般品种比较试验资料的整理、分析和试验总结报告的写作

10、二、材料及用具 材料:小麦09年品比试验资料和数据; 用具:计算器或计算机 三、方法步骤 1.资料整理 2. 产量分析平均数的计算自由度和平方和的分解,四、结果分析,实验3 轮回选择技术的应用,一、试验目的及意义:了解自花授粉作物如何利用核雄性不育进行轮回选择,改良群体的遗传结构。 二内容说明:长期以来,对于自花授粉作物育种家通过利用隐性核不育基因进行轮回选择改善群体结构,但隐性核不育材料后代群体中的不育株达不到要求的比例,不育株的异交特性也不够理想, 影响轮回选择效果。太谷核不育小麦是一个显性核不育材料,它雄性败育彻底, 不育性稳定, 开放授粉异交结实率高, 是迄今发现的最有特色的植物雄性不

11、育材料之一。但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开展轮回选择,群体内不育株与可育株的平均株高类似, 矮秆株容易接受高秆株的花粉, 而高秆株很难接受矮秆株的花粉。这样, 经过几次随机互交以后, 群体株高就显著升高, 影响了轮回选择效果。,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含有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败育基因Ms2和矮变1号小麦的矮秆基因Rht10,这两个基因在4D染色体短臂呈紧密连锁,其交换率仅为0.18。矮败小麦具有雄性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异交结实率高的特性,是选育小麦新品种的高效育种技术平台。在矮败小麦后代群体中, 有一半矮秆不育株和一半非矮秆可育株, 二者的株高差异十分明显, 在起身拔节期就能够鉴别出

12、来。矮败小麦保留了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优点, 克服了太谷核不育小麦之不足, 发挥了矮变 1 号的特长, 是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三、利用矮败小麦进行群体改良技术 四、要求每人以某一性状(抗旱或丰产或优质或白粉病抗性等)为改良主要目标,写出利用矮败小麦进行群体改良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实验4 作物天然异交率的测定,一、试验目的及意义了解作物的授粉方式;了解影响作物天然异交率的因素;学会测定作物天然异交率的方法。 二、内容说明: 作物授粉方式的分类,是根据自然异交率的高低而定的。自然异交率4%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天然异交率在50%100%之间的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天然异交率介于两者之

13、间。,为了确定作物的授粉方式,首先可根据作物的花器构造、开花习性、传粉方式以及强制自交的结实性等进行分析判断。但对作物繁殖方式的准确分类,则必须测定其天然异交率,通过后代的遗传试验进行判断。,天然异交是与人工杂交相对而言的,是指同作物不同品种间的自然杂交。 三、天然异交率的测定方法:通常是选择受一对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作为遗传测定的标记性状。以具有隐性性状的品种为母本,将父、母本等距、等量隔行种植,任其自由传粉结实,然后将母本植株上收获的种子播种,进行后代苗期性状的测定。如果测定的性状为种子性状,则当代母本植株上收获的种子(已是F1代)可直接进行测定。计算出F1中显性个体出现的比率,就是该品种的天然异交率。,天然异交率(%)= F1中显性性状个体数/ F1总个体数 也有人把上述结果乘以2,作为实际的天然异交率。这是因为同品种的植株间,也有同样的天然异交机会,只是由于性状相同而不能测定出来而已。,四、以某种作物为例,设计一测定该作物天然异交率的方法与步骤。,很多因素会影响天然异交率,如株行距大小、种植方向、风向和风力、温度和湿度、降雨以及传粉昆虫的数量等。作物本身品种间的差异,如开花期、开花习性、杂交亲和性等,对授粉也有影响。因此,要在不同年份、地区、不同品种重复测定,才能获得作物异交率的真实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