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生物学实验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386974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2.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虾蟹生物学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虾蟹生物学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虾蟹生物学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虾蟹生物学实验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虾蟹生物学实验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虾蟹生物学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虾蟹生物学实验(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虾蟹生物学实验,赖秋明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系 2010.10,实验一 对虾外部形态特征 实验二 对虾内部构造的解剖 实验三 蟹类外部形态观察和内部构造解剖 实验四 对虾不同发育阶段幼体的形态特征,实验一 对虾外部形态特征,一、实验目的 1.认识虾类头胸甲上刺、脊与沟的特征,了解各刺、脊与沟的位置及命名,为今后从事虾类的分类工作奠定基础。 2.通过实验,认识虾类身体分节的基本规律。 3.通过对虾类附肢的观察,认识附肢结构与其功能的一致性。 4.通过实验正确认识虾类各种鳃的形态特征和着生的位置,为今后进行虾类的分类打下基础。 二、实验用品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对虾的鲜活个体,体重20-30克,第二

2、性征出现。小剪刀,小镊子,直尺,放大镜,解剖盘,解剖针,解剖镜,生物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三、实验内容1.对虾头胸甲形态特征的观察2.对虾头部、胸部和腹部的划分及体节的数量3.对虾附肢的数量及形态特征观察,四、实验操作与观察 1.对虾头胸甲形态特征 观察对虾头胸甲的分区,对头胸甲上的刺、脊、沟进行命名和计数。虾类头胸甲表面,除少数种类外,大多具突出的刺、隆起的脊或凹下的沟,为了描述方便,人为地把头胸甲按下面内脏的相对位置划分成若干区,其上的刺、脊及沟则依其所在位置而命名。头胸甲的侧面观和背面观及形态特征如下图所示。,A. 侧面观 1.额角侧脊;2.额角侧沟;3.额区;4.额胃沟; 5.额

3、胃刺;6.眼区;7.胃上刺;8.胃区;9.颈沟; 10.额角后脊;11.肝区;12.心区;13.心鳃沟; 14.心鳃脊;15.鳃区;16.眼上刺;17.眼后刺; 18.额角脊;19.触角脊;20.触角区;21.鳃甲刺; 22.颊刺;23.眼眶触角沟;24.颊区;25.肝刺; 26.颈脊;27.肝上刺;28.肝脊B. 背面观 1.额角刺;2.眼上刺;3.颊刺;4.额胃沟;5.额胃脊; 6.肝刺;7.胃上刺;8.颈脊;9.额角侧沟; 10.额角侧脊;11.中央沟;12.额角后脊,2.对虾头部、胸部和腹部的划分及体节的数量 对虾的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对虾类的头胸部由头部六个体节和胸部八个体节愈合而成

4、,外被一个大而完整的头胸甲,无分节痕迹。 对虾的腹部发达,较头胸部为长,由七个体节组成,各节甲壳相互分离而由薄层的关节膜相连,可以自由伸屈。腹部体节由前而后依次变小,最末一节为尖锐三角形,称为尾节。,1.全长 2.体长 3.头胸部 4.腹部 5.尾节 6.第一触角 7.第二触角 8.第三颚足 9.第三步足(螯状) 10.第五步足(爪状) 11.游泳足 12.尾肢,3.对虾附肢的数量及形态特征 头部附肢5对,依次为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胸部附肢8对,依次为第一颚足、第二颚足、第三、第一步足、第二步足、第三步足、第四步足和第五步足。前3对步足呈螯状,最后2对步足呈爪状。腹部

5、附肢6对,除尾节不具附肢外,其余体节均有1对双肢型附肢。依次为:第一腹肢、第二腹肢、第三腹肢、第四腹肢、第五腹肢、尾肢。尾肢为第六腹节的附肢,内外肢均扁平而宽大,与尾节共同构成尾扇。,A.第一触角 B.第一触角示平衡囊开口 C.第二触角腹面: 1 触鞭 2 鳞片 D.大颚内面: 1 门齿 2 臼齿 E.大颚外面 F.第一小颚 G.第二小颚: 1 内肢 2 外肢(颚舟片) H.第一颚足: 1 内肢 2 外肢 J.第二颚足: 1 肢鳃 2 足鳃 3 关节鳃 K.第三颚足: 示各鳃的位置 L.步足: 1底节 2基节 3座节 4长节 5腕节 6掌节 7指节 8不动指 9可动指 10外肢 11基节刺 1

6、2 座节刺,实验分组情况及观察内容学生2人一组,取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各一尾,观察和比较两种不同对虾的外部形态特征:1.体色及花纹 2.头胸甲脊、沟、刺的数量及名称 3.额角的形状及齿式 4.第一、二触角的形状和位置 5.步足的数量、形状 6.游泳足的数量及形状 7.腹部体节的数量 8.纳精囊的位置、形状 9.贮精囊的位置、颜色 10.雄性交接器和雄性附肢的位置、形状。 五、作业根据实验的测量结果和观察结果,比较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对虾的外部形态特征,列出其形态特征的异同点。,实验二 对虾内部构造的解剖,一、实验目的 1.通过解剖对虾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和循环系统,了解对虾主要内部器官的

7、形状、构造、位置和正常的颜色。 2.通过对虾内部构造的解剖,了解对虾内部构造的一般特征,为掌握对虾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生态习性打下基础。 二、实验用品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对虾鲜活个体,体重2030克,第二性征明显或已达到性成熟。虹膜剪,虹膜镊,解剖针,解剖刀,解剖盘,放大镜,解剖镜,生物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 三、实验内容 1.观察对虾肝胰脏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2.观察对虾心脏和围心窦的位置和形状; 3.观察对虾鳃的位置和结构; 4.观察对虾纳精囊、精荚囊的位置和形状; 5.对虾消化系统的解剖; 6.对虾口器的解剖。,四、实验操作 1.用剪刀自头胸甲后部沿背中线把头胸甲剪开,轻轻剥去对虾的头胸

8、甲,观察对虾肝胰脏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2.在肝胰脏的后上方为对虾的心脏和围心腔,用解剖针挑破围心腔,观察心脏的形状和位置,并取小量血液涂于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的形状。 3.用虹膜剪剪取一小片对虾的鳃小片,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并轻轻压平,然后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和中倍镜观察鳃的结构及鳃丝的形状。,1食道;2贲门胃;3幽门胃 4中肠前盲囊;5中肠; 6中肠后盲囊;7后肠; 8肛门;9肝胰脏;10肝孔; 11心室;12围心腔; 13中央动脉;14前侧动脉; 15腹背动脉;16体节动脉; 17胸动脉;18胸下动脉; 19腹下动脉;,4.用虹膜剪剪开雄虾第五步足基部的甲壳,取出精荚囊,放

9、在载玻片上,并用剪刀剪破精荚囊让其中的精子释出,涂布于载玻片上,在显微镜的中倍镜或高倍镜下观察精细胞的形状。 5.剥去对虾腹部的甲壳,然后用解剖刀沿对虾头胸部至腹部的背面轻轻切开,用虹膜镊将对虾的胃、肝胰脏、中肠、后肠挑出,观察对虾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形状。 6.用解剖针或虹膜镊分别将组成口器的6对附肢分离并剪下,按顺序排放在解剖盘上,观察并比较组成对虾口器的6对附肢的构造和形状。,A.雄性生殖系统: 1.肝胰脏 2.精巢 3.心脏 4.输精管 5.精莢囊B.雌性生殖系统: 1.卵巢前叶 2.卵巢侧叶 3.输卵管 4.卵巢后叶,五、实验注意事项 1.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解剖,首先解剖、观察一

10、些容易破损的器官组织,操作要小心细致。 2.解剖口器时,首先用解剖针分辨出组成口器的6对附肢,然后用虹膜镊从外到内,分别将构成口器的6对附肢依次镊出,依顺序整齐排列在解剖盘内进行观察,以防弄乱。六、作业 1.根据实验解剖和观察的结果,描述对虾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所处位置及形态特征,绘制对虾消化系统的生物图。,实验三 蟹类外部形态观察和内部构造解剖,一、实验目的 1.了解蟹类头胸甲的分区情况和附肢的形态构造及功能。 2.了解蟹类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构造,加深学生对蟹类生物学的认识。二、实验用品三疣梭子蟹或远海梭子蟹活体,体重100150克。解剖剪,虹膜镊,解剖针,解剖盘,直尺

11、,放大镜,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镜,生物显微镜。三、实验内容 1.测量蟹体的甲长和甲宽; 2.观察蟹体头胸甲的外观形状及侧缘齿数量; 3.解剖梭子蟹的附肢,并观察其位置和形态; 4.解剖梭子蟹的口器,观察组成口器的附肢数量和形状; 5.观察鳃的位置、形状和颜色,观察鳃片的形状和结构; 6.观察梭子蟹心脏的形状和位置; 7.解剖和观察梭子蟹的消化系统; 8.观察梭子蟹雌雄个体生殖腺和交接器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四、实验操作 1. 测量蟹体的甲长和甲宽。甲长:头胸甲前缘至后缘中线的长度。甲宽:头胸甲的最宽处的长度,最宽处如为齿时则自齿的基部量起。 2观察蟹体头胸甲的外观形状及侧缘齿数量。 3解剖梭子

12、蟹的附肢,并观察其位置和形态。 (1)头部附肢的解剖与观察(5对) 第一触角:横列于额的下方,原肢由三节组成,未端接内、外两鞭。 第二触角:位于第一触角的外侧,原肢两节,外肢退化,内肢成细长的触鞭。 大颚:基肢发达,由底节和基节组成。底节细长伸入体内,有肌肉粘着,基节突出于口的前端,具齿状的咀嚼面,内肢3节为大颚触须。 第一小颚:基肢薄片状,由底节及基节组成,内缘有硬刚毛。内肢两节,缺外肢。 第二小颚:底节及基节皆薄片状,各分裂成两小片。内肢小,外肢大,叶片状,称颚舟片。 (2)观察复眼的位置及形态,A.背面观: 1.眼柄; 2.前胃区; 3.眼区; 4.额区; 5.侧胃区; 6.肝区;7.中

13、胃区; 8.心区; 9.肠区; 10.鳃区; 11.前侧缘; 12.后侧缘; 13.后缘; 14.腹节; 15.大螯; 16.步足.B.腹面观: 1.口前部; 2.第一触角;3.第二触角; 4.下眼区;5.第三颚足; 6.下肝区; 7.颊区; 8.胸部腹甲; 9.腹部(雄性).,(3)观察胸部附肢的数量及形状 第一颚足:基肢薄片状,内肢三节,外肢细长,顶端斜生一细鞭,上肢长大,位于基肢的两侧。第二颚足:基肢分底、基两节,内肢四节,第一节较长,末三节较小,外肢顶端有一细鞭,上肢较第一颚足者小。第三颚足:复盖在口器的最外面,基肢2节,内肢5节,座节特长大。外肢长形,末端有一细鞭,上肢长扁形,边缘有

14、毛。,蟹类的附肢: a.第一触角 b.第二触角 c.大颚 d.第一小颚 e.第二小颚 f.第一颚足 g.第二颚足 h.第三颚足i.螯足 j.第一步足 k.第二步足 l.第四步足m.雌性第二腹肢 n.雄性第一腹肢o.雄性第二腹肢 p.雄性腹部 q.雌性腹部,胸足:五对,外肢退化。内肢由底节,基节,座节,长节,腕节,掌节和指节构成。梭子蟹的第一胸足呈螯状,第二、三、四对胸足呈爪状,第五胸足呈桨状,亦称游泳足。,蟹类的胸足 : A.步足 B.螯足 C.游泳足 1.底节 2.基节 3.座节 4.长节 5.腕节 6.掌节 7.指节 8.不动指,4、观察梭子蟹鳃的位置、形状和结构 鳃位于头胸部两侧的鳃腔内

15、。蟹类的鳃属于叶状鳃,鳃片由鳃轴和两侧的许多鳃叶构成。5、梭子蟹心脏的形状及位置 蟹类的循环系统由心脏、动脉、血窦、血液等组成。心脏为囊状,位于后肠盲囊的上方,具有厚而半透明的肌肉壁,外有围心窦。,示心脏和鳃的位置,示鳃的构造,6.梭子蟹消化系统的解剖和观察 蟹类的消化系统可分为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管:口食道胃中肠后肠肛门。消化腺是肝胰腺,也称中肠腺,体积较大,呈黄色。口的外围是由六对附肢组成的口器,食道短小,胃宽大而呈近三角形,可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两者由“贲幽”瓣隔开。中肠较细,前后各有细长的盲管长出。后肠很短,位于腹部,其后接肛门。,示胃和肝胰腺的形状和位置,示后肠和肛门的位

16、置,7.梭子蟹雌雄个体生殖腺和交接器的观察 (1)雄蟹的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和交接器。精巢1对,由若干精巢小叶构成,呈乳白色,位于胃的两侧、消化腺的后方,后端各与一条长而盘曲的输精管连接。性成熟个体的精巢和输精管呈乳白色。输精管开口于第五对步足基部的交接器,打开腹脐,可看到雄蟹具有腹肢两对,已经特化为雄性交接器。第一对腹肢长而粗壮,末端尖,第二对腹肢细小。,示精巢和输精管的位置、颜色,示交接器的形状和位置,(2)雌蟹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纳精囊和生殖孔。卵巢分为左右两叶,中央部分相连,呈“H”形,位于头胸部的肠道背侧。未成熟的卵巢近于白色,随着卵细胞的成熟和卵黄的积累,颜色逐渐变为橙黄色,直至鲜艳的橙红色;卵巢形状也由最初的细管状逐渐发育成一弯月形,越来越变得丰满而充满头胸甲内腔前沿两侧,并延伸到腹部前端和后肠的两侧。雌蟹的一对生殖孔位于第三步足基部相对应的胸板上。雌蟹具腹肢四对,带有许多柔软的细刚毛,用于粘附受精卵。 五、作业根据解剖、观察的结果,描述蟹类消化系统的构造和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