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鞋的发展史_大学历史教学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382573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10.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鞋的发展史_大学历史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中国古代鞋的发展史_大学历史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中国古代鞋的发展史_大学历史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中国古代鞋的发展史_大学历史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中国古代鞋的发展史_大学历史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鞋的发展史_大学历史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鞋的发展史_大学历史教学课件(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鞋的发展史,09历史普本 汤彩凤 07号,鞋的历朝变迁,不同用途的鞋,鞋与社会风俗,少数民族的鞋,鞋的有关名词,荒古原始年代,殷商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时期,宋,辽,金,元时期,隋唐五代时期,明,清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荒古原始年代 最初原始人类把动物兽皮裹在脚上.再把毛皮割成皮条,裹在脚上. 将毛皮在足部捆扎,这样先人们创造了人类最原始的裹足皮(鞋).,随着人类智力和技能的不 断进步,又充分利用了更广泛的制鞋材料植物叶茎,用植物叶茎简单工具编成草鞋. 故史书上常把兽皮和草茎作为最古老的鞋材, 而皮鞋和草鞋称为最古老的鞋类.,这张照片展示的是我国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原始木履。板上有

2、五个洞,作为系绳之用。1989年在浙江省慈湖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遗址发现。出土时一只已腐烂,另一只比较完整。据考古学家运用C14测定为5365士125年前的遗物。这虽是仿制品,但再现了原始木履的形制。,殷商时代丝纺织业有了大发展,开始用丝织品做色彩 斑斓的缎面鞋。,战国七雄之间的争斗,动了中国服饰的一次大革命 胡服骑射.赵武灵王是服饰的改革者.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引进了西北地区胡人的穿戴短衣,长裤和革靴. 既便于泥泞寒冷之地行走,又便于马背乘骑的鞋饰靴子盛行了两千年.隋唐宋元明几乎代代皆穿用,直到清朝才改为布制的靴子.,经专家鉴定,其形制为战国时期战靴,制作十分精巧,因铜制鞋不易腐朽,古人用来

3、装饰茶几的四只脚,既美观、又实用。桌面早就腐烂了,“鞋”依然存在 。,这是1928年河南洛阳市金村出土的战国青铜女孩像。(铜像原物现存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我们从她的脚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她穿着一双皮靴。这种皮靴正是战国时期由外族引进的时尚鞋履,也是我国皮革鞋的源流。,战靴上的蟠缡纹是典型的战国纹样。此仿古品的形制,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革时从东胡族引进的皮靴。周朝末期靴的使用来自北方胡人的鞋式。胡人游牧骑乘多穿有筒之靴,而赵武灵王主张习骑射,以利于战事。,秦汉时期皮革资源多,穿皮鞋是生活俭朴的表现.此外有履(用丝绸制作),木鞋,草鞋,屐(木鞋 )。,秦汉时期男女鞋款已显区别, 秦汉时期男女鞋款

4、已显区别,男人穿方头鞋履,表示阳刚从天(尊天方穿方头鞋履,表示阳刚从天,尊天方地圆说).女人则穿圆头鞋,意喻温和圆顺从夫.汉代贵族死后鞋穿金缕玉履, 汉代贵族死后鞋穿金缕玉履,配套 金缕玉衣.,北齐墓壁画中有赤胳汉子穿麻线鞋,到了唐朝后非常时尚 。关于皮鞋,汉文史料记载颇多。皮鞋也称“鞮”,未经鞣制生革制成的皮鞋叫“草鞮”,用熟皮鞣制的鞋履叫“韦鞮”。洛浦县山普拉汉墓出土的皮鞋多是用鞣制较好的熟皮缝制,这里出土的一双儿童皮鞋,(图4)除鞋底已失以外,其它部分保存得十分完好,皮面毡里,腰高8厘米,底长17.5厘米,用熟皮和动物的筋做线缝制,形状十分规整。,屐是古代对木制底鞋类的总称。其特征是前后

5、装两个木跟,古时称高跟为齿,故木屐又称“齿屐“。在汉代,男穿方头屐,女穿圆头屐。此中寓天圆地方之意。作战时,将木屐去齿就成为无齿战屐。,魏晋,南北朝 (公元280至公元585)北方民族常用的靴子相继在中原流行. 靴子一般以兽皮为面料, 靴子一般以兽皮为面料,男女通用.但不能作正式礼服使用, 通用.穿靴不得入殿.,当时最盛行的是木履和丝履, 木履即用木料制成的鞋,亦称 木屐,上至天子,下至文人, 上庶都穿木屐,屐为木底下装 前后两个齿的鞋,便于在雨水 泥地中行走,南北朝时期的靴子实物见于尉犁营盘古墓之中,营盘出土的一双彩绘刺绣靴子,靴底为皮革,靴面是麻布质地,靴内衬柔软的毛织物,使整个靴子显得比

6、较厚实,靴面、靴筒绣有红、青、黑、蓝等色彩的云朵纹样,像这样具有强烈装饰风格的靴子,在我国唐代以前,实不多见。这双靴子表面不是皮而是麻,想想慕容永在长安大约就卖这种时髦的女靴。,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东晋时期的一双织成履(图7),就反映了当时较高的制鞋工艺水平。墓中同时出土升平11年(公元367年)和升平14年(公元370年)的文书,可知它是东晋时期的遗物。履长22.5厘米,宽8厘米。履底、帮、里是用麻绳编织的。鞋面由褐、红、白、黑、蓝、黄、金黄、绿等八种颜色的丝线织成各种花纹和云纹。帮面上还有“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长” 十个隶书汉字。这双织成履流露出中原鞋履的风范,履底、履里、帮面编制的都非常

7、精致,是中国古代鞋履中的瑰宝。,隋,唐,五代 (公元 公元589公元 公元907) 隋唐是服饰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靴子常用彩皮或织锦制成尖头短 靴,靴上镶嵌珠宝.贵夫人的履 大多具有各种各样装饰精美的高 耸履头,最高达30厘米.民间崇尚手工编制鞋履,喜爱穿蒲草编织的履。,隋唐时期,民族交流,社会开放,少数民族的鞋饰传入中原。当时流行胡地的翘头鞋、勾头鞋等时尚鞋饰。这是其中一种样式。,高缦,是指鞋头高耸部分。大唐帝国进入社会发展鼎盛时期,鞋缦造型亦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双唐三彩鞋为典型的唐代卷云式高缦鞋形制。,唐代鞋履高耸的头部经常突出两个尖角,好似分梢,男女皆穿。又称“歧头鞋“。该鞋形制始于

8、西周,唐代沿袭,宋后渐没。,麻线鞋属凉鞋类。古时以麻线为底,丝绳为帮编织而成,鞋面组织朗疏,中间透空,始于唐代。麻线鞋轻便,还可以用麻线织成各种花样。开元以后,妇女多着此鞋,颜色以本色为多,亦有染成彩色者。,宋,辽,金,元 (公元 公元960公元 公元1333) 宋朝缠足之风愈演愈烈.缠足履 三 宋朝缠足之风愈演愈烈.缠足履(三寸金莲)演变出不同的形制,把唐朝崇尚“小头鞋履“推到了三寸为美的程度. 文人推波助澜造出了“金莲文化“. 般劳动大众不缠足,穿平头鞋,圆口鞋, 蒲草鞋.,辽,金,元都是北方少数民族 建立的政权,在与汉人的交流与学习中, 履胡汉交融.但以靴为主, 服饰鞋 履胡汉交融.但以

9、靴为主,花式 繁多:计有朝靴,花靴,旱靴,钉靴等 。,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博物馆藏靴用厚0.05厘米的薄银片仿照靴的实物做成,靴两侧各錾两只飞凤,凤首有“翠毛”,尾长下垂,卷云纹作陪衬,线条自然流畅,银靴錾花纹为鎏金,体现了契丹贵族的奢华生活,也反映了契丹文化与中原文化间的交融。,明,清时代 (公元1368公元 公元1911) (公元 公元 )明恢复汉唐的服饰鞋履,百官上朝穿与唐相同的靴履,除皮革制作外,也有毡,缎 等织物制成.但必须染成黑,俗称“皂履“ 色,俗称“皂履“.鞋底用木头做成一定厚度,木头做成一定厚度, 外涂一 层白粉,因而又称“粉底皂 靴“.

10、,皇太极皂靴,皇太极皂靴,清皇太极,长32cm,高60cm。清宫旧藏。 清代满族男子多穿靴,这是为了适应北方严寒的气候及游猎骑射之需。此靴是清入关前皇太极穿用过的靴子,以乌皮制成,厚底,高靿,方头。其形制简单,装饰质朴,但十分坚硬结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靴上系黄条,墨书:“太宗文皇帝撒林皮皂靴一双”,表明是皇太极所用之靴。此靴年代久远,纪年明确,是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极为稀少的清入关之前的服饰实物之一,对研究清入关前的服饰制度和习俗具有重要价值,弥足珍贵。,明代民间常在腰间或扇柄处携挂鞋形物,传可“辟邪“。此为明代制作的彩瓷挂鞋,上有小孔,便于穿绳悬挂。,这是满族妇女穿用的高底“旗鞋“,即满族绣花

11、鞋。它的最大特点是鞋底特别高,木底的形状分上宽下窄的花盆底和上宽下圆的马蹄底,所以人们习惯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统称为“高底鞋“。其鞋底用木头做成,一般高5-10厘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达25厘米左右。,木底用白布包裹,镶在鞋底中间的部位。鞋帮上多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木底靿身部分也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满族统一全国后仍然实行“八旗制度”,“旗人”的社会等级最高,高底旗鞋自然就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满族贵族青年女子穿用。满族不尚裹脚,实行“天足”,所以旗鞋一般都比汉族的小脚鞋要大一些。关于“高底鞋”的起源,

12、还有一传说: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现在,这些木底旗鞋只有在文体娱乐活动中穿用 。,做法:,清代宫廷女布鞋仍是中国传统色红色为主色调,配以花纹,底有寸厚,贵气而精美,满族女子多有穿着,且脚都比较大,跟常人无异。,清代宫廷男布鞋造型粗犷,短鞋口、双梁,配以花纹,秀长而不失阳刚之气。,不同用途的鞋:,战靴,登山鞋:,这是一双仿南朝“谢公屐“形制的活络齿屐。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是我国山水派诗的鼻祖。性喜山水,根据 南史记载,他创造了一种活

13、络木屐。为了登山时保持人体平衡,这种木屐利用榫头、插子和两枝活动齿屐,在上山时卸掉前齿,下山时则脱掉后齿,史称“谢公屐“。,艺术品:,防风保暖防滑型:,这是一双百年以上的传世鞋履。用毡皮制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帮高毡厚,鞋底坚实,对保暖、防风御雨,有着特殊作用。,鞋子与社会风俗:,古代的生老病死、科举考试、婚丧嫁娶、祭祀祭祖都与鞋的种类密不可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处于不同地位、处于不同交际场所,人们所穿的鞋样式也不相同,而且千奇百怪,通过鞋实物展示和介绍,人们能了解到古人的思维、风俗和礼仪。,三国时期青铜器制的祭祀鞋、出土的金缕玉屐,手工缝制的千层底鞋坚固耐磨,古代的虎头鞋表达了人们对虎的崇

14、拜,古代游牧民族的草薄鞋,求子鞋、农耕鞋、寿鞋、婚鞋,有渔民祈求出海平安的“木屐”,仅女子缠足后的三寸金莲就汇集了28个省的样子,有不同的颜色、样式、材质。,求子鞋:多给新娘有一款过去娘娘庙供奉的“如愿生子鞋”,上绣一朵莲花、一个小孩,专门让新娘子去拿。还有连生贵子鞋、“催生鞋”,上面有白色、紫色,寓意百子之意。,订婚鞋:红色吉庆还有一些给古代青年男女穿的特色鞋,比如男女订婚时穿的“订婚鞋”,有龙凤朝阳图案,以红色吉庆色彩为主。有女方陪嫁的“和谐盒”,内置小铜鞋和小铜镜。还有一款近现代青年男女穿的“婚姻自主”鞋,鞋面上绣着“婚姻自主”四个大字,表达了当时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的决心。,孝鞋:孝敬

15、长辈用反映中国古代孝道的这种寿字鞋,是晚辈专门孝敬长辈的。过去,晚辈要给50岁以上的家中长辈穿“寿”字鞋,有的鞋面上不仅有寿字,还绣上鸠鸟,寓意长寿。,作弊鞋:科举专用一双黑色的布鞋其鞋底有个凹陷的正方形,这是科举考试作弊用的,叫“夹带鞋”。考生把考试范文的袖珍版放入这个凹陷处,再盖上鞋垫,在检查时不易被发现,就可以把范文带入考场。最巧妙之处是,那个凹陷处只有4.5厘米长宽,居然能印400个汉字。,“洞房秘戏鞋”:古代性教育还有一种鞋非常引人注意早期婚前性教育的“洞房秘戏鞋”。古时候家长给即将入洞房的子女一双“洞房秘戏鞋”,这双鞋只能穿鞋的本人看到,鞋底画有所谓“春图”。因为古代父母耻于和子女

16、谈“性”,对孩子不能言传,所以只能用这种隐晦的方式让孩子接受这种性教育。,其他的:,这是一双具有江南特色的婚袜。在袜底上绣有“喜“字图案,针法细腻、朴实可爱,给人以亲切感,充分表达了人们祝愿新娘永远幸福的诚意。,一种在鞋头饰有兽形图案的小儿鞋,是汉族一种育儿民俗。鞋有棉、夹两种,皆手工绣品。较常见的绣有虎、猫、狗、猪、兔等生命力强的兽形,取繁衍旺盛,易养易活和祝福孩子健康成长之意。,清代常用纸牌作为赌具,民间惯用鞋形器来发纸牌,意为“发邪 (鞋)财“,以民俗口彩形式祈盼发财致富。,绣花鞋是我国千年不衰的民族鞋饰,在不同的历史年代绣花鞋反映了该时期的人文、民俗与风情。此双绣有“婚姻自主“的近代绣

17、花鞋,反映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蟹)命时期反对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由的历史写照。,朝鲜族的“勾背鞋“ 是传统的女性鞋履。朝鲜族自古就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属于“跨境民族“,所以“勾背鞋“在中国朝鲜族、韩国和朝鲜都有流行。朝鲜族历来崇尚素白色,衣服、鞋饰多用白色,朴素大方,极富民族特色。朝鲜族古代多穿草鞋、木屐,后发展到浅口勾背鞋。勾背鞋,口浅,便于穿脱,而且晴雨两用。胶鞋普及后,用橡胶制成的白色勾背鞋成了朝鲜族男女脚下的“宠物“。这里展示的几款“勾背鞋“,呈船形,造型别致,线条流畅,颜色也不限于纯白色。其中,全红色勾背鞋为绸缎面料,上绣“蝶恋花“图案,勾头为蓝色,为婚礼场合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