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的关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334033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一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一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一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一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的关系(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的关系, 改革高中课程目标,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担负着 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日后 步入成人社会而承担起个人的生活责任做准备的重 任。,改革,关注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和生存能力;强化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以及培养信息素养和国际视野等;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关注评价制度变化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东西-第二.三维目标,返回,生态系统的教学目标,上述对具体内容标准的研讨,虽然所使用的目标动词有的属于知识性,有的属于情感性, 但对某一具体内容标准来讲,都包含着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为简约清晰起见,列表

2、1如下:,表1 “生态系统”三维教学目标,返回,二.新课标高考试卷内容的变化渐变式,1、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考查 2、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从学科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与STSE(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联系,考查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4、加强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考查 5、突出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探究性试题将会在各省的考卷中加大容量,目的在于考查考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创新能力。,山东卷为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某湖泊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一所湖

3、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会计师进行了测定;再将研究数据绘制成下表。,(1) 为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请尝试利用上表中的数据,在所给坐标上规范绘制柱形图,以比较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的含量。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A B C D E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含量比较图,(2)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以食物网的形式表示5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以A、B、C、D、E代表5种生物)。,第五和第六章课程标准指出-领悟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模型方法是现代生物研究的重要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舍去,从而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

4、、功能和联系的一种科学方法。,三.建立模型在高中生物第五.六章教学策略,基本特点,对实际对象的模仿和抽象,组成体现认识对象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反映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形象模型(实物模型),抽象模型,概念模型,模拟模型,数学模型,最基本的模型,用于表示系统组成和相互关系,通过模仿性试验来了解实体的规律,采用数学语方对象进行定量描述,模块三(第五、第六章的模型类型),(一)主动构建模型,解决有关生物问题 模型方法就是抓住原型的本质特征,把复杂的原型客体加以简化和纯化,并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以构建一个能反映原型本质联系的模型。老师除了引导学生学运用熟悉的模型去解题,还应该帮助学生根据

5、题干所提供的条件主动构建模型解题。 模型和原型的关系如图2所示。,原型 模型 理论解释 具体化图2 模型和原型的关系示意图,抽象化 证明,原型 - 模型 - 理论具体化 解释图2 模型和原型的关系示意图,1.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策略 依据具体内容标准所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可以按照顺序展开“呈现事实 - 建立概念 - 分析结构 - 构建模型 - 模型应用” 。,概念模型法,设置熟悉的生态系统,生物类型、组分、生态作用,分组讨论,根据营养方式和生态作用进行归纳,得表1,这个生态系统有哪些生物?尽可能地列出它们的名称。,分析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画出食物链,并进行比较、修改,食物链之外还有哪些成

6、分?它们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吗?,每种生物的生存怎样获得物质和能量的?途径都一样吗?,返回,表1 生态系统的组分及其生态作用和地位,建立模型,步骤 1.从原模型中提取出主要因素,剔除非必要因素 2.将提取的因素进行抽象 3.研究因素之间关系,建立模型,图2 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消 费 者,师生共同构建生态系统概念模型(图2),运用这一模型知道观察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如池塘生态系统,关于营养结构的教学策略,呈现实例,构建模型,用模型分析应用,鹰(三级消费者、第4营养级)草 昆虫 青蛙 蛇 鹰,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四级消费者 第1营养级 第2营养级 第3营养级 第4营

7、养级 第5营养级,营养级与生产者、各级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它们各种生物是怎样加入食物网的?大型肉食动物的营养级并非固定不变的?,分解者在这个 食物网中起什么作用?,2.“生态系统的功能”的教学策略,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 3个基本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三位一体,(1)能量流动的教学策略:“问题探讨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构建模型”,A、能量流动的定性分析,设置情境,展开问题探讨,例如:,假设你想小说中的鲁宾逊那样, 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事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讨论: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8、:,1、先吃鸡,后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母鸡。,或者为了连续性:,鹰(三级消费者、第4营养级)草 昆虫 青蛙 蛇 鹰,讨论:,为什么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为什么鹰的数量远比草或者昆虫的数量少?,引导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进行定性分析,从而构建模型(如图3),图3 能量流动定性分析模型,B、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介绍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的定量研究,让学生计算相邻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效率,归纳能量流动的特点,构建能量流动的模型(如图4),整理数据 分析数据,生产者(植物),初级消费者 (植食性动物),次级消费者 (肉食性动物),三级消费者 (肉食性动物)

9、,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分解者,呼吸作用,(2)物质循环的教学策略:,举例探讨问题 碳循环过程 构建物质循环模拟模型 物质循环概念 物质循环的特点,构建碳循环模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O2,化石燃料,分析讨论把握要点:,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中的2个方面(即1个过程的2个方面,而不是2个过程),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储存,不可分割,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性质不同: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物质是循环的,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借助于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D、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

10、体,E、探讨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后果及经缓解对策,(3)信息传递的教学策略:,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举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分析资料,信息传递,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共同调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明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生态系统的信息流,营养信息,作用,取食,居住,防卫,性行为,生物群集,物质、能量、信息,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教学策略,生物学的基本思想:生命的系统性观点,(1)生命系统:是依存于一定环境条件,能够自我调节,维持自身稳态并于环境相适应的系统,(2)构建概念模型,环境,生命系统,稳态,调节(稳定性),a、理解在模型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b、稳态和稳定性的区

11、别,稳态:系统内各种理化因素、结构和功能等表现出量的动态平衡与质的协调统一。,稳定性:系统感受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做出应激性反应,从而维持稳态的生理机制。,a、适量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种群内部b、为什么森林中害虫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增长,即所谓“有虫不成灾”?而人工林却经常发生害虫大爆发? 群落内部c、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 群落与无机换境,返回,(3)用负反馈调节 解释,物种多数量大 营养结构复杂 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抵抗力稳定性越高,通过人工林与自然林的比较,说明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图5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图4 以食物链为结构基础的负反馈调,森林的负反馈调节模

12、型,负反馈调节教学重点,甲 减 少,乙 减 少,丙 减 少,甲 增 多,乙 增 多,丙 增 多,生态系统的稳态与生物个体的稳态调节有共同的特点,构建如下概念模型 ,其适用于种群内部、群落内部以及群落与无机环境。,2、模型作为工具,用来分析研究对象,2.1 教材中的模型分析 除了学生自己建构模型,教材中还把模型作为工具,用来分析研究对象的组成因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因素运行的特点,预测评价等。,2.2 教材中的模型做为工具 在生产生活中,模型也可以是工具,定量评价,预测,检验研究对象中特征因素的变化,解决有关的生物学问题。 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知识模块中有这样一道题:下面2条食物链,假如生产者

13、的数量一样多,能量传递效率相同,那条食物链中,消费者所包含的能量多? 草 羊 狼 草 虫子 鸟 鹰 学生中的答案普遍有两种(设草固定的总能量为A,能量传递效率为20%)。 第一种: 草 羊 狼 A 20%A 20%20%A消费者所包含的能量=20%A+20%20%A 草 虫子 鸟 鹰A 20%A 20%20%A 20%A20%20%A消费者所包含的能量=20%A+20%20%A+20%A20%20%A 所以食物链消费者所包含的能量大于中消费者所包含的能量。,第二种:再设第二,第三,第四营养级呼喙作用消耗能理分别为a,b,c 。 食物链消费者所包含的能量=A-(a+b); 食物链消费者所包含的能

14、量=A-(a+b+c)。 结果与第一种相反,这两种好象都有道理,孰错孰对? 教材中提供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定量描述能量流动的特点;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分解者图1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示意,从模型分析,每个营养级(除了第一营养级外)的能量由上一个营养级传递而来,能量去向有3个:自身的呼吸作用,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遗体残骸中的能量交给分解者。上面2种解法,第一种未考虑每个营养级中应该有呼吸作用等散失能量,第二种方法相对正确。,例题,下列属于负反馈调节实例的是:( ) A、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的数量受到抑制 B、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的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抑制动物的数量 C、一个湖泊受到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死亡 D、一场火灾过后,森林中种群密度降低,但是由于阳光充沛、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许多种子萌发后,迅速长成新的植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