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制板与电焊原则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5280922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3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制板与电焊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印制板与电焊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印制板与电焊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印制板与电焊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印制板与电焊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印制板与电焊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制板与电焊原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印制板与电焊原则,印制板,印制板即印制电路板,又称印刷电路板、印刷线路板,简称建和线路板,常 使用英文缩写PCB(printed circuit board)或写PWB(printed wire board),以绝缘板为基材,切成一定尺寸,其上至少附有一个导电图形,并布有孔(如元件孔、紧固孔、金属化孔等),用来代替以往装置电子元器件的底盘,并实现电子元器件之间的相互连接。由于这种板是采用电子印刷术制作的,故被称为“印刷”电路板。 印制板按照线路板层数可分为单面板、双面板、四层板、六层板以及其他多层线路板。,单面板:单面板就是在最基本的PCB上,零件集中在其中一面,导线则集中在另一面上。因为导线

2、只出现在其中一面,所以我们就称这种PCB叫作建和单面板(Single-sided)。,双面板:双面板(Double-Sided Boards)的两面都有布线,与单面板相比实现相同的功能体积能够很大程度的减少。但布线明显难于单面板。,四层板:四层板(4 layers)指的是电路印刷板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用4层的玻璃纤维做成,可降低PCB的成本但效能较差。,印制板发展简史,在印制电路板出现之前,电子元件之间的互连都是依靠电线直接连接而组成完整的线路。在当代,电路面包板只是作为有效的实验工具而存在,而印刷电路板在电子工业中已经成了占据了绝对统治的地位。 20世纪初,人们

3、为了简化电子机器的制作,减少电子零件间的配线,降低制作成本等优点,于是开始钻研以印刷的方式取代配线的方法。三十年间,不断有工程师提出在绝缘的基板上加以金属导体作配线。而最成功的是1925年,美国的查尔斯杜卡斯(?)在绝缘的基板上印刷出线路图案,再以电镀的方式,成功建立导体作配线。 直至1936年,奥地利人保罗爱斯勒(Paul Eisler)在英国发表了箔膜技术,他在一个收音机装置内采用了印刷电路板;而在日本,宫本喜之助以喷附配线法成功申请专利。而两者中保罗爱斯勒的方法与现今的印制电路板最为相似,这类做法称为减去法,是把不需要的金属除去;而查尔斯杜卡斯、宫本喜之助的做法是只加上所需的配线,称为加

4、成法。虽然如此,但因为当时的电子零件发热量大,两者的基板也难以配合使用,以致未有正式的实用作,不过也使印刷电路技术更进一步。,组成,线路与图面(Pattern):线路是做为原件之间导通的工具,在设计上会另外设计大铜面作为接地及电源层。线路与图面是同时做出的。 介电层(Dielectric):用来保持线路及各层之间的绝缘性,俗称为基材 孔(Through hole / via):导通孔可使两层次以上的线路彼此导通,较大的导通孔则做为零件插件用,另外有非导通孔(nPTH)通常用来作为表面贴装定位,组装时固定螺丝用。 防焊油墨(Solder resistant /Solder Mask) :并非全部

5、的铜面都要吃锡上零件,因此非吃锡的区域,会印一层隔绝铜面吃锡的物质(通常为环氧树脂),避免非吃锡的线路间短路。根据不同的工艺,分为绿油、红油、蓝油 丝印(Legend /Marking/Silk screen):此为非必要之构成,主要的功能是在电路板上标注各零件的名称、位置框,方便组装后维修及辨识用。 表面处理(Surface Finish):由于铜面在一般环境中,很容易氧化,导致无法上锡(焊锡性不良),因此会在要吃锡的铜面上进行保护。保护的方式有喷锡(HASL),化金(ENIG),化银(Immersion Silver),化锡(Immersion Tin),有机保焊剂(OSP),方法各有优缺

6、点,统称为表面处理。,PCB设计,布局:是把电路器件放在印制电路板布线区内。布局是否合理不仅影响后面的布线工作,而且对整个电路板的性能也有重要影响。在保证电路功能和性能指标后,要满足工艺性、检测和维修方面的要求,元件应均匀、整齐、紧凑布放在PCB上,尽量减少和缩短各元器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以得到均匀的组装密度。按电路流程安排各个功能电路单元的位置,输入和输出信号、高电平和低电平部分尽可能不交叉,信号传输路线最短。 功能区分:元器件的位置应按电源电压、数字及模拟电路、速度快慢、电流大小等进行分组,以免相互干扰。 电路板上同时安装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时,两种电路的地线和供电系统完全分开,有条件时将数

7、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安排在不同层内。 电路板上需要布置快速、中速和低速逻辑电路时,应安放在紧靠连接器范围内;而低速逻辑和存储器,应安放在远离连接器范围内。这样,有利于减小共阻抗耦合、辐射和交扰的减小。 时钟电路和高频电路是主要的骚扰辐射源,一定要单独安排,远离敏感电路。 热磁兼顾:发热元件与热敏元件尽可能远离,要考虑电磁兼容的影响。,工艺,层面:贴装元件尽可能在一面,简化组装工艺。 距离:元器件之间距离的最小限制根据元件外形和其他相关性能确定,目前元器件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小于0.2 mm0.3mm,元器件距印制板边缘的距离应大于2mm。 方向:元件排列的方向和疏密程度应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考虑组装工艺

8、,元件方向尽可能一致。 导线 宽度:印制导线的最小宽度,主要由导线和绝缘基板间的粘附强度和流过它们的电流值决定。印制导线可尽量宽一些,尤其是电源线和地线,在板面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宽一些,即使面积紧张的条件下一般不小于1mm。特别是地线,即使局部不允许加宽,也应在允许的地方加宽,以降低整个地线系统的电阻。对长度超过80mm的导线,即使工作电流不大,也应加宽以减小导线压降对电路的影响。 长度:要极小化布线的长度,布线越短,干扰和串扰越少,并且它的寄生电抗也越低,辐射更少。特别是场效应管栅极,三极管的基极和高频回路更应注意布线要短。 间距:相邻导线之间的距离应满足电气安全的要求,串扰和电压击穿是影响布

9、线间距的主要电气特性。为了便于操作和生产,间距应尽量宽些,选择最小间距至少应该适合所施加的电压。这个电压包括工作电压、附加的波动电压、过电压和因其它原因产生的峰值电压。当电路中存在有市电电压时,出于安全的需要间距应该更宽些。,路径:信号路径的宽度,从驱动到负载应该是常数。改变路径宽度对路径阻抗(电阻、电感、和电容)产生改变,会产生反射和造成线路阻抗不平衡。所以,最好保持路径的宽度不变。在布线中,最好避免使用直角和锐角,一般拐角应该大于90。直角的路径内部的边缘能产生集中的电场,该电场产生耦合到相邻路径的噪声,45路径优于直角和锐角路径。当两条导线以锐角相遇连接时,应将锐角改成圆形。 孔径和焊盘

10、尺寸 元件安装孔的直径应该与元件的引线直径较好的匹配,使安装孔的直径略大于元件引线直径的(0.150.3)mm。通常DIL封装的管脚和绝大多数的小型元件使用0.8mm的孔径,焊盘直径大约为2mm。对于大孔径焊盘为了获得较好的附着能力,焊盘的直径与孔径之比,对于环氧玻璃板基大约为2,而对于苯酚纸板基应为(2.53)。 过孔:一般被使用在多层PCB中,它的最小可用直径是与板基的厚度相关,通常板基的厚度与过孔直径比是6:1。高速信号时,过孔产生(14)nH的电感和(0.30.8)pF的电容的路径。因此,当铺设高速信号通道时,过孔应该被保持到绝对的最小。对于高速的并行线(例如地址和数据线),如果层的改

11、变是不可避免,应该确保每根信号线的过孔数一样。并且应尽量减少过孔数量,必要时需设置印制导线保护环或保护线,以防止振荡和改善电路性能。,地线设计 不合理的地线设计会使印制电路板产生干扰,达不到设计指标,甚至无法工作。地线是电路中电位的参考点,又是电流公共通道。地电位理论上是零电位,但实际上由于导线阻抗的存在,地线各处电位不都是零。因为地线只要有一定长度就不是一个处处为零的等电位点,地线不仅是必不可少的电路公共通道,又是产生干扰的一个渠道。 一点接地是消除地线干扰的基本原则。所有电路、设备的地线都必须接到统一的接地点上,以该点作为电路、设备的零电位参考点(面)。一点接地分公用地线串联一点接地和独立

12、地线并联一点接地。 公用地线串联一点接地方式比较简单,各个电路接地引线比较短,其电阻相对小,这种接地方式常用于设备机柜中的接地。独立地线并联一点接地,只有一个物理点被定义为接地参考点,其他各个需要接地的点都直接接到这一点上,各电路的地电位只与本电路的地电流基地阻抗有关,不受其他电路的影响。,具体布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走线长度尽量短,以便使引线电感极小化。在低频电路中,因为所有电路的地电流流经公共的接地阻抗或接地平面,所以避免采用多点接地。 公共地线应尽量布置在印制电路板边缘部分。电路板上应尽可能多保留铜箔做地线,可以增强屏蔽能力。 双层板可以使用地线面,地线面的目的是提供一个低阻抗的地线。 多层印制电路板中,可设置接地层,接地层设计成网状。地线网格的间距不能太大,因为地线的一个主要作用是提供信号回流路径,若网格的间距过大,会形成较大的信号环路面积。大环路面积会引起辐射和敏感度问题。另外,信号回流实际走环路面积小的路径,其他地线并不起作用。 地线面能够使辐射的环路最小。,焊接原则及注意事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