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治疗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280835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8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滋病的治疗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艾滋病的治疗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艾滋病的治疗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艾滋病的治疗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艾滋病的治疗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艾滋病的治疗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滋病的治疗课件(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艾 滋 病,主要内容,概述 定义 主要疾病特点 发展简史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病原学特征 结构 分类变异性 理化特性 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过程 抗HIV的免疫反应免疫病理 病理变化 免疫系统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 艾滋病临床分期 艾滋病患者常见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HIV/AIDS的特异性实验 免疫功能检查 诊断 原则 HIV诊断 AIDS诊断 HIV/AIDS的特异性实验诊断 治疗 抗HIV病毒治疗,概述,定义:艾滋病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

2、cy Virus ,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性传染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概述,主要疾病特点1、该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2、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3、临床上以淋巴结肿大、畏食、慢性腹泻、体重减轻、发乏力等全身症状起病,最后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而死亡。,概述,发展简史: 1981年6月5日美国报告首例艾滋病;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Luc Monlagnier 首先分离该病毒,命名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 1984年5月美国国立癌肿研究所分离到病毒,命名嗜人T淋巴细胞III型病毒; 同年美国加洲大学Levy等分离出艾滋病

3、相关病毒,并首次提示艾滋病病毒的携带状态。 不久从生物学特征、交叉免疫反免疫印迹法、病毒限定图谱证明这些先后分离的病毒基本相同,1986年国际微生物学会及病毒学会将这些病毒统一命名为HIV。,艾滋病流行波及范围广,全国低流行与局部地区的高流行并存 中国HIV的流行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主要分布在农村;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以青壮年为主; 我国正面临艾滋病发病死亡高峰;,经静脉吸毒感染仍为主要传播途径,吸毒人数仍在增加; 经采供血造成艾滋病传播基本控制 经性感染人数不断增加; 艾滋病流行从高危人群走向普通人群 妇女感染比例增加; 随着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的数目的增加,婴儿感染艾

4、滋病的人数也必然会快速增加,自1985年我国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的流行呈快速上升趋势,流行病学,传染源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性接触(包括同性、异性、双性性接触)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用针具静脉吸毒、介入性医疗操作等)母婴传播(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三种途径传播。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流行病学,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HIV的感染与人类在行为密切相关。高危人群:男性同性恋者静脉药物依赖者与HIV携带者

5、经常有性接触者经常输血者如血友病人医务工作者及及警察,病原学特征,结构 核心旦白(gag)、被膜旦白(env )、多聚酶旦白(pol)是HIV三种结构旦白。这些结构旦白与HIV的确认试验(免疫印迹试验)及抗病毒治疗机制有密切关系 。 两条单股RNA链 核心 核心结构旦白(gag)?(p17 p24 p6 p7 )酶(pol) RNA逆转录酶(RT p51 /p66 )整合旦白酶(INT p32)旦白酶(PI p10) 包膜 (env ) 外膜旦白 (gp120 )透膜旦白 (gp 41 ),病原学特征,分类HIV-1 全球广泛流行,主要流行毒株HIV-2 西非(最早)欧洲、美国、南美、亚洲也检

6、测到,我国新疆、上海等地陆续发现。该型传染性较低、母婴传播率较低、潜伏期长、临床表现较轻、存活较长。,病原学特征,变异性的特性:原因 1、逆转录酶无校正功能导致随机变异(主);2、宿主的免疫选择压力;3、不同病毒DNA之ARV、病毒DNA与宿主DNA之间的基因重组;4、药物选择压力,其中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耐药性的主要原因。如:HIV-1 M亚型 可进一步分为A、B、C、D、E、F、G、H、I、J、K 11个亚型;O亚型 N亚型 近年来还发现多个流行重组型。HIV-2 至少有A、B、C、D、E、F、G 7个亚型。,病原学特征,理化特性: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对热很敏感,对低温耐

7、受性强于高温。因此可用高温灭活HIV,在低温条件下保存HIV。56处理30分钟可使HIV在体外对人的T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但不能完全灭活血清中的HIV;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化学特性:耐硷不耐酸:ph 3.0 10min HIV 滴度可下降4个对数级;ph9.0 10min HIV滴度下降甚微;对化学因素很敏感:凡对HBV有效的消毒和灭活方法均适用于HIV;室温中0.5%次氯酸钠或70%酒精只需1min即不能检出RT酶活性;30%酒精溶液、0.2%次氯酸钠、0.1%家用漂白粉、 0.1%戊二醛、0.5%NP40 0.5%多聚甲醇5min即可灭活HIV;20%酒精溶液10min可灭活

8、HIV;紫外线或r射线不能灭活HIV。,(一)病机:HIV 入侵CD4+细胞 病毒单股RNA进 逆转录酶 DNA多聚酶入胞浆 单链DNA 双股DNA激活 整合至宿主细胞核、前病毒潜伏 病毒RNA 病毒蛋白 包装、发芽、释放。,发病机制,(一)病毒感染过程1、原发感染:HIV需借助于易感细胞(CD4+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外膜糖旦白与CD4+T淋巴细胞结合)。2448小时内到达局部淋巴结;约5天左右在外周血中可检测到病毒成份;继之产生病毒血症,导致急性性感染。2、HIV在人体细胞内的感染过程:吸附及穿入;环化及整合;转录及翻译;装配、成熟及出芽。,发病机制,(二)抗HIV的免疫反应:包

9、括特异性和非特异免疫反应,以前者为主。特异性免疫反应1、特异性体液免疫:HIV进入体后2-12周人体免疫系统即产生针对HIV旦白的各种特异性抗体,其中除pg120中和抗体具有抗病毒作用外,其他抗体对机体均无保护作用。2、特异性细胞反应(1)CD4+T细胞:诱导B细胞产生抗HIV抗体;促进抗HIV特异CTL细胞的产生和成熟;活化巨噬细胞和NK细胞。(2)CD8+T细胞:分泌细胞因了,直接杀死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通过某些化学趋化因子,抑制HIV的繁殖。,发病机制,(三)免疫病理: 1、CD4+T淋巴细胞减少;(减少的原因:破坏增加、产生减少、淋巴组织扣留外周血的该细胞) 2、CD4+T淋巴细胞功能

10、障碍: 3、异常免疫激活 4、免疫重建:,发病机制,免疫重建: HAART能促使艾滋病人的免疫功能重建。是指经抗病毒治疗后,HIV所引起的免疫异常改弈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即(1)减少的CD4+T淋巴细胞恢复正常;(2)CD4+T淋巴细胞恢复对记忆抗原刺激的正常反应能力;(3)病人体内异常的免疫激活恢复正常;(4)艾滋病相关的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率下降;(5)艾滋病病人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减少。局限性:(1)HAART不能使所有艾滋病病人的免疫功能重建;(2)HAART不能重建抗HIV的CD4+T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CD8+T淋巴细胞特异性抗HIV能力也下降,这意味着病人需长期维持服

11、药。,发病机制,(四)病理变化: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的疾病。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统病变、多系统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构成了艾滋病复杂的临床病理变化。 (五)免疫系统病理变化 1、HIV相关性淋巴结病 2、脾 肿大 3、胸腺 儿童 胸腺过早退化 4、骨髓 早期 3/4 细胞增生,晚期 细胞减少,,临床表现,关于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分期: 1、艾滋病诊疗指南(我国2004年制定)临床表现及分期为: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 2、全国高校五年制教材(2004年最新版教材)临床表现分期:I期 :急性期、II期:无症状期、III期 : 持续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IV期 :艾滋病。以上亦是美国CDC关于HIV

12、感染的分类。 3、WHO提出的HIV感染的临床分为三类:,.,WHO提出的HIV感染的临床分为三类:A类 包括原发临床HIV感染(即急性HIV感染)、无症状HIV感染和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B类 为HIV相关细胞免疫缺陷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包括体质性疾病(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继发性细菌、病毒、分支杆菌、真菌感染;颈部肿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类 包括神经系统症状、各种机会性病原体感染、因免疫缺陷而继发肿瘤及并发的其他疾病。根据CD4+T淋巴细胞和总淋巴细胞数的分级为:分级 CD4+T淋巴细胞 总淋巴细胞数(1) 0.5109/L 0.2109/L (2) 0.2-0.9109/L 1

13、.0-1.9109/L (3) 0.2109/L 1.0109/L,临床表现,1、急性期 一般病毒感染样临床表现。感染HIV后2-4周发生部分有轻微临床症状,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持续1-3周,不经特殊治疗可自行消退。此期血液中可检出HIV-RNA和P24抗原;CD4+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同时CD4/CD8比率亦可倒置;部分病人可有轻度白细胞减少或肝功能异 。,临床表现,2、无症状期可从急性期或无明显急性症状期直接进入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现有认为2-10年)。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此期血液中可检出HIV、核心旦

14、白和包膜旦白抗体(抗HIV+);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临床表现,3、艾滋病前期(持续淋巴结肿大综合征,PGL)主要表现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全身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全身可有乏力、低热、有夜间盗汗,1/3病人体重减轻10%以上,补充营养不能控制,发热不能解释。淋巴结肿大特点:(1)浅表、头颈部、腋部多见,至少2组以上,(2)持续半年以上;(3)无压痛、无粘连、质地柔韧、(4)抗感染治疗无效,临床表现,4、艾滋病期 免疫功能衰竭,为感染HIV的最终阶段。本期可出现5种表现 (1)体质性疾病:即发热、乏力、不适、盗汗、厌食、体重下降,慢性腹泻和易感冒等症状,体征:全身淋巴结肿

15、大,可有肝脾肿大(曾称为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2)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下肢瘫痪等; (3)严重的临床免疫缺陷:出现各种机会性病原体感染,包括卡氏肺孢子虫、弓形虫、隐孢子虫、隐球菌、念珠菌、结核杆菌、鸟分支杆菌、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 (4)免疫缺陷而继发的肿瘤:卡波济肉瘤、非霍奇金病等; (5)免疫缺陷并发的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临床表现,艾滋病患者常见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1、肺部:多种病原体均可引起艾滋病病人的肺部部感染。 肺孢子虫肺炎 70-80%患者可经历一次或多次;艾滋病因机会性感染而死亡的病例中,50%死于肺孢子虫肺炎;主要临床表现 慢性咳嗽及短期发热,呼吸急促和紫绀,PAO2降低,少数病人肺部、结核杆菌、可闻及啰音,X线征为间质性肺炎。此外:巨细胞病毒、结核杆菌、鸟分支杆菌、念珠菌和隐球菌等均常引起肺部感染,发展中国家以结核杆菌和鸟分支杆菌感染多见。,临床表现,2、胃肠系统: 念珠菌病、疱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感染较常见。(1)口腔炎、食管炎或溃疡:吞咽疼痛,胸骨后烧灼感,诊断靠食管镜。(2)肠炎:腹泻,体重减轻。(3)肛周及直肠疱疹病毒感染:同性恋患者较为常见,诊断主要靠粪检及内镜检查。(4)肝炎:鸟分支杆菌、隐孢子虫和巨细胞病毒感染,肝脏肿大,ALT增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