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南县上渡镇大成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诗词曲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_3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272785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平南县上渡镇大成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诗词曲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_3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广西平南县上渡镇大成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诗词曲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_3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广西平南县上渡镇大成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诗词曲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_3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广西平南县上渡镇大成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诗词曲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_3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广西平南县上渡镇大成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诗词曲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_3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平南县上渡镇大成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诗词曲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_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平南县上渡镇大成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诗词曲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_3(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3.熟读并背诵课文。,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了解一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2、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唐宋两代对其诗文评价甚高,可见刘禹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途径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

3、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赠。,写作背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参考译文】 谪居巴山楚水之地,使人倍觉凄凉,算来已有二十三年的时光。怀念故人,徒然吟诵思旧赋,此番归来,真如那在山中观棋烂了斧柄的王质返回家乡,恍如隔世,人事沧桑呵!沉舟之畔,会有群舟竞发、千帆齐扬!病树之后,会有姹紫嫣红、万树春光!今日听到你的一曲高歌,令人意兴焕发,更有一杯美酒,令我精神豪兴、百倍增长。,1,2:写被贬地的荒僻;贬时之漫长。 3,4:运

4、用典故,作者孤身只影,远离家乡,重返旧地,仿如隔世。 5,6:进一步表现了作者世事变迁的感概,充满人生的乐观感悟和哲思睿理。 7,8:是诗人对白居易关怀的感激及相互慰勉;表现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坚定不移的意志。,解读诗句内容,亲,我们来讨论一下吧!,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阅读理解,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痛苦、寂寞,阅读理解,2. 颔

5、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1)用典(借用典故),(2)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3)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分),阅读理解,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这两句诗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 了哲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阅读理解,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感

6、谢赠言 振作精神,辛酸、愤懑,怀恋、怅惘,豁达、进取,积极、昂扬,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典,比喻,富有哲理,积极进取、乐观豁达,小结:作者借由这首诗抒发了不能任由自己任意放纵,一味地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与友人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感慨很深,但读起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而相反是振奋。,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一首咏史诗。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 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 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 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

7、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名相杜佑孙。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赤 壁,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这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8、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参考译文】 一支断戟沉落在江底,久远岁月也未能将它消蚀,把它磨洗一番,认出是三国时代的兵器。假如东风不曾给予周瑜援助,大乔小乔两位夫人恐怕都会被锁进铜雀台里。,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9、二乔。,销:销蚀。 将:拿起。 前朝:三国时期。,铜雀:铜雀台,曹操暮年享乐之地。 春深:春色浓,这里指美女成群。 二乔:三国时东吴美女,大乔乃孙策妻,小乔乃周瑜之妻。,赤 壁,兴感之由,感慨咏叹,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1,2: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发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3,4:由叙事引发议论,

10、杜牧本人认为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藏,增人百感,此正诗人巧于立言处。,小结: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但诗人咏史,只是借题发挥,并非写历史鉴定。而杜牧这样写,显然有借史事以吐其怀才不遇之感的意思。,亲,又开始讨论罗!,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折戟沉沙铁未销,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 内在联系?,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

11、寂寥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过零丁洋,文天祥,写作背景,1278年五月,年仅10岁的宋端宗赵昰在溺水后因自幼的娇生

12、惯养和体质虚弱而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端宗的7岁的弟弟赵昺即位为皇帝,年号祥兴。朝廷迁至厓山,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辞拒绝。 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以死言志,严正拒绝。指南录记录的文天祥自注

13、云:“上巳日,张元帅令李元帅过船,请作书招谕张少保投拜。遂与之言: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书此诗遗之。李不得强,持诗以达张,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作此诗20天后,厓山海战以宋朝惨败而结束,赵昺跳海而死。宋朝最后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灭亡。,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经:经书。 干戈寥落:武器兵源不足。寥落:不足。 四周:四年。,风飘絮,雨打萍:风中柳絮,雨中浮萍。同样比喻国家和自身结局不定。,诗中字词理解,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前两个“惶恐”“零丁”:地名。 后两个“惶恐”“零丁”:表心情。,丹心

14、:1,不投降卖国;2,爱国之心。 汗青:史书。,大家一起来!,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个有什么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阅读理解,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一是读经书入仕途,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阅读理解,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个有什么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前一个“惶恐”、“零丁”是指地名,后一个“惶恐”、“零丁”是写心情

15、。,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 境的哀怨。,阅读理解,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 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因此,尾联成 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过零丁洋,文天祥,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比喻,形势险恶,境况危苦,对偶,舍生取义,名垂青史,叙事,抒情,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1,2:写诗人寒窗苦读考上功名,进入仕途;还写了诗人起兵抗元的经历。 3,4:写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5,6: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忧虑。 7,8:表现他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16、的民族英雄的气节。,小结:过零丁洋一诗,整首都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是在叙事,还是在抒情,让人分不清哪些是叙事,哪些是抒情。叙事抒情两者交融,浑然一体,从而更深一步地将诗人那一腔爱国热情抒发出来,最后达到了感情的炽点。,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