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心理健康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5247678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认识心理健康(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4 大学生心理健康,刘 海 洋 伤 熊 事 件,发生在身边的案例,马加爵案件,药家鑫事件,刘 晓明杀亲 事 件,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某高校2000届一女生从宿舍楼纵身跃下自杀。这位来自农村的姑娘在遗书上写下她的“丑”和学习上的不顺利,想以自杀来摆脱现实的痛苦。但她没有死,没有摆脱掉心灵的痛苦,还落下终生残疾某高校毕业生,因为“单相思”,在吃安眠药自杀未遂的情况下,再次在家里偷偷喝下农药,绝然走上不归路,他们怎么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什么是心理健康,传统观点认为:健康是指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曾把健

2、康的概念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一、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健康10条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 ,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3、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道德健康包括四点内容:,A.不得以损害他人为自己谋利; B.有辨别真伪、美丑、是非的能力; C.能够按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D.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道德健康的四点要求看似容易,可要真正坚守一生并非易事。如:你如何认识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道德是有时代性、相对性,但同样也有普遍性、绝对性。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国家制度如何不同,都有一些人之为人和构成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如正直、诚实、善良、公平、尊重他人等,是永恒不变的。每个人只有在不触犯这些基本道德规范的条件下,才有

4、自由选择权可言,即可以选择高的道德要求,也可以选择最低道德要求。(具体分析“见义勇为”),思考:让座是一种责任还是义务?,心理健康的定义,一个人对自己的主观评价越接近自己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相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积极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人,心情舒畅,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他人、环境和社会协调一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分布,黑区,白区,灰区,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的关系,心理健康是道德健康的基础,是道德健康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即道德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但心理健康的的人却不必然是一个道德健康的人。心理健康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

5、为道德健康的社会人的基础,所以,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高度重视。,对二者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一是过于注重道德问题,经常把有些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看成是不道德的行为。二是认识到心理问题对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作用,重视对学生行为的心理分析,但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论学生出现什么问题,做出什么不正当的行为,甚至是极端的犯罪行为,都主要从心理角度来解释和评价,而忽视对社会影响、个人道德品质以及人生价值取向等更高层次问题的全面分析。,身心健康在人生中的地位,身心健康是人们赖以生活的前提。 身心健康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身心健康是人生幸福的重要保证。,思考: 你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6、智力正常衡量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关键在于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免不了因挫折和不幸产生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善于适度地表达、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境相符合。,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

7、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人格完整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对周围的人与事均有独立自主的见解,不盲从,热爱并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学习、事业,有强烈

8、的责任心,并能在负责的工作中体验生活的充实和自己存在的价值。,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对自己的优缺点作恰当的评价,不苛求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生活的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对自己基本感到满意,心理相对平衡。,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乐意与人交往,与人为善,对他人充满理解、同情、尊重、关心和帮助,有良好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并能在其中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社会支持系

9、统强而有力。,社会适应正常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能正确地认识环境和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能保持与环境的良好接触,善于将自己融入到不同的环境中,个体与客观环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能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付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又能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第一,是否心理健康与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

10、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不能以一时一事简单地给自己和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 第二,心理健康和不健康状况是有层次的。上述标准只是反映了大学生个体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标准。 第三,心理健康和不健康状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医学院三年级学生临床实习产生所谓“第三年级病” 。,3.正确理解和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健康者(84%):平静、自信、乐观、积极;一般心理问题(15%):正常人进入一个特殊阶段,感觉学习、生活和工作有了一些困难;心理问题是正常人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境下所出现的异常心理反应,具有情境性,偶然性,暂时性的特点。心理障碍

11、( 1%):1、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神经症(恐惧症、抑郁症、强迫症、癔症)和变态人格2、精神病性心理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等,二、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 (一)大学新生的心理感受,谈谈对大学生活的感受,“郁闷”为何成了大学生的口头禅?,大一新生,置身于新的、陌生的环境之中,独自承担起自己的生活、学习重任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体验和感受,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发现,大学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乐园和殿堂,自身知识与能力的欠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主观与客观的碰撞,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失衡与重压,从而陷入深深的彷徨迷失之中。学生们的这种心态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大一现象”或“大一的迷茫”。,大一新生的困惑,1、孤独感最

12、主要的是由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所导。,人际关系问题,我没有朋友,没人理睬我,两败俱伤,自我封闭,防卫过度,曾有一名大一学生写给心理辅导员的一封信。信上说:“我感觉很孤独。今天下午在寝室,室友们聊天的聊天,学习的学习,惟独我既学不进去,又融不到她们中去。我的上铺是个南方人,地方口音很重,寝室里又没有老乡,可是总有人和她讲话,为什么?我有那么孤僻吗?有那么高傲吗?其实也不是,好多次我都想给身边的每个人一个微笑,想向每个人表示我的友好,并成为他们的朋友,可是我做不到!为什么这么难?,案例思考:我为什么总是留恋中学时代?,2、焦虑感(角色转换问题),考上大学的新生都是中学时的佼佼者,在父母和他人眼中都是

13、十分优秀的,是同龄人学习的榜样,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自豪感与优越感。 但是,到了大学,在自豪的同时会发现大学生面临着学习与就业的压力,面临学习成绩优越地位的丧失,内心的自豪感优越感逐渐被对自己能力、素质的怀疑所取代,出现自卑感,从而使自豪与自卑交织在一起,产生心理冲突与困惑。,3、失落感(想象与现实落差的矛盾引起)现实怎能是这样的!由于报纸杂志、社会舆论对大学的不恰当宣传报道,一些家长、老师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便以优秀的成绩考上大学,常常把大学描绘为美好的“天堂”,使即将步入大学的学生认为大学一切都是十分美好,大学对他们具有无穷的吸引力。但是,当大学新生跨入大学校园后,很快会发现,现实中的大

14、学校园并非想象中的美好,比如,老师并非人人知识渊博、深不可测,对专业设置不甚满意,新的学习压力仍然存在,就业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同学之间缺乏相互沟通和理解等,导致许多大学生产生失落感,情绪波动大,烦恼郁闷。,主要表现在没有目标,不懂方法,不知道大学该做什么,怎么做。在不少新生眼里,大学是那么轻松、好玩,在这里可以尽情潇洒,可以最好弥补中学因忙于备战高考所丧失的休息、娱乐机会,因此,不少同学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到大学好好玩一玩”的想法就已经产生了。所以,进入大学后,没有新的目标,追求,不知道该做什么。同时,中学生学习比较普遍的是注重死记硬背,学习方法灵活性不够,进入大学后由于知识量的激增,学

15、习要求的变化,沿用中学的学习方法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学习效果差。大学到底应该怎么学习成为令人苦恼和困惑的新问题,部分学生由此产生无所适从感,内心苦恼不安。,4、迷惑感(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引起),我真没有用,别人比我强!自卑,打不起精神,迷茫,我该做什么? 我该怎么做?,放纵自己,新生进入高校之初的“迷惘”“困惑”是正常现象,它是个体从“平衡状态到打破平衡、再到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的一种客观规律;是促进大学生从自我否定到不断自我完善的必然过程;也是个体在生活环境、生活内容、行为要求变更后的必然反应。 据一项研究报道:大学生适应不良,抑郁、强迫、焦虑,约占30%-60%。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

16、人格特点的差异与应激和自我调适能力的不同,在适应新生活的过程中显示出明显的差别性。根据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从“陷入彷徨迷失”到“走出困境”这段时间,32%的学生需要3-5个月就可以完成;54%的学生则需要1-2年时间,还有14%的学生需要时间更长。,(二)心理不适应成因分析 1、客观环境的变化 (1)自主学习,大学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宽松、自由、自主。目前许多高校都实行学分制管理,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在大学里,各个专业虽都有自己的课程设置体系,但这只是规定了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专业知识及必备的素质知识。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自主选修课程、安排学习进程。每个大学生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发展目标、知识结构、能力体系,选修不同的其他课程。,(2)独立面对的人际关系,进入大学之前,交往在于友谊的扩展,即交往的双方是根据个人的好恶来作取舍。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不能再以个人的标准要求其他人,而是要学会与自己看不惯的人和平共处。大学生们将独立面对各种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要独自处理与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构建新的人际关系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