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民间信仰文化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5208528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民间信仰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成都民间信仰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成都民间信仰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成都民间信仰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成都民间信仰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民间信仰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民间信仰文化(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都民间信仰文化,李勇先,一、什么是民间信仰,中国是一个多神信仰的国家,除佛道二教以外,民间信仰也很普遍,并形成了以神灵为中心的民间信仰体系。所谓民间信仰,就是相对于正式宗教信仰外在一定时期内广泛流传于民间或者为多数社会下层民众崇信的鬼神信仰,传统的神观念是民间信仰的主体,而鬼观念是民间神产生的深厚土壤,神鬼观念最集中地表现出中国民间信仰的诸多特点。,二、五代两宋时期成都民间信仰的特点,五代两宋时期,是中古社会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封建经济、文化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民间信仰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相当多的民间信仰观念就定型在那个时代。在传承前代民间信仰的基础之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极

2、富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含蕴着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其中不少神祗还发展成为具有全国性的民间信仰。随着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深和人口流动的频繁,外来神祗和少族民族地区神祗的信仰也在成都地区得以流行。同时,随着佛道二教对成都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得成都民间信仰与佛道两大宗教有着广泛的交融互渗和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成都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五代两宋时期成都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神崇拜、守护神崇拜、行业神崇拜、人格神崇拜等几个方面。,在五代两宋时期,成都自然神灵信仰既有其普遍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神信仰主要有龙神和江渎神信仰。,(1)龙神信仰,龙是古代祥瑞的象征,传说

3、具有兴云致雨的本事,往往天旱未雨,民间多于龙祠祭拜,以获灵应。成都的龙神信仰,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据说高骈修筑成都城时,有龙女祠灵异,高骈乃移于城外。前后蜀时期,皇帝曾在此祈雨灵验,封龙女为睿圣夫人。宋代成都龙神信仰成风。如宋真宗天禧三年,成都大旱,时太守赵稹遍求附近道观寺院而无果,最后来到龙女祠祷雨,结果“是岁丰登”。于是人们对龙女神更加崇拜,修葺龙女祠。据不完全统计,宋代成都即有供奉龙神的祠庙6所,另外还有龙坛、善应庙等,都是祭祀龙神的场所,成都各地龙神还受到朝廷的封赐。从中可见宋代成都龙神崇拜非常普遍。,(2)江渎神信仰 江渎神也是成都民间的重要神祗。早在周代,四渎就曾作为河川的代表受到

4、天子的祭祀。礼记王制记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禹贡曰“岷山导江”。当时人们称岷山为渎山,是大江之源,所谓“岷之山腾为东井之精,江实出之”。由于“江发于岷,会于海,广溉遐浃,地产美厚,惠大固不可负”,故“其为报之礼所宜重”。古者诸侯祀其境内名山大川,典至重也。,秦并天下,遂“立江水祠于蜀,至今岁祀焉”,作为祭拜江神的地方,江水祠即江渎祠。自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皆以江渎神作为川神的象征加以祭拜,以祈求天下江河安流,民阜物丰。如汉宣帝时官方规定祭祀四渎,唐天宝六载,赐四渎封号,封江渎为广源公,命太守每年于成都祭祀。历代封建王朝皆以江渎神作为川神的象征加以祭拜,以祈求天下江

5、河安流,民阜物丰。,五代前蜀时,王建永平四年十二月,改元通正,时大霖雨,祷于奇相之祠。广雅释天云:“江神谓之奇相。”则奇相祠即江渎庙。到宋代,对江渎神的信仰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宋乾德三年平蜀,乾德六年(即开始宝元年,968年)“诏举唐祀典,以立夏日祭江渎于益州”。庆历五年(1045)春,知州文彦博“立夏斋祭,又祷雨,屡至庙下”。,二是地方守护神崇拜,地方守护神主要是指后土、城隍、土地神、福禄寿喜神、生育神、财神、灶神等等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神祗。五代两宋时期,随着成都民众对地方利益的认同感逐渐增强,在信仰习俗上具体表现为对土地、城隍等地方守护神的尊崇臻于极盛。,(1)土地神崇拜,土地神作

6、为地方的守护神,其前身为先秦时期的社神。 孝经纬说:“社,土地之主也,土地广博,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而社神信仰又源于原始的土地崇拜。秦汉以后,抽象化的大地之神称为地祗、后土,被纳入国家祀典,由帝王专祀,而各地乡里村落则奉祀管辖范围仅限于本地的土地神。到后来,原本具有自然神属性的土地神逐渐向具有多项社会职能的地区保护社转化,除掌管农业丰歉外,还担负起保境安民的重任,这一职掌到后来更不断得到强化,甚至被纳入到官方的祀典,直到宋代,土地神的信仰更加兴盛,举凡坊里、寺庙、宅室、官衙乃至王府处处都能见到它的踪迹,成都自然也不例外。当时成都府也有土地庙,位于城北门外,民众“乐奉精至”,香火旺

7、盛,成为芸芸众生须臾不可或离的神道。至少到五代宋时,这一典型的民间信仰又被纳入到官方“祀典”之中。,(2)城隍神崇拜,成都城隍崇拜也很普遍。城隍神源于古代对“水庸“自然神的信仰,是民间传说中的护城神。早在唐代,成都就有了城隍庙。前后蜀时,城隍神已经获得了王的称号。到宋初,城隍神成为朝廷正式祭祀的对象,其地位大为提高。城隍庙在宋代的成都也很普遍。在彭州,州郡治所与县治同在一地,甚至出现了两个城隍庙。据宾退录记载:“负城之邑亦有与郡两立者,独彭州既有城隍庙,又有罗城庙。”从中可以看出成都崇奉城隍庙神已不是个别现象。城隍神也不仅仅限于普通百姓的崇拜,甚至连地方官员也参预其中。正如陆游所说:“故自唐以

8、来,郡县皆祭城隍,至今世尤谨,守令谒见,其仪在他神祠上。社稷虽尊,特以令式从事,至祈禳报赛,独城隍而已,则其礼顾不重欤!”从中可见对城隍的祭祀已经成为地方上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了,成都城隍祭祀与崇拜也不例外。,(3)保生大帝神崇拜,保生大帝也是宋代成都民间崇拜的另一守护神。保生大帝即保寿侯,其祠名生禄祠,蜀人对他特别崇拜。在宋代以前,这一信仰就已经在成都开始流行。每年正月二十八日,俗传为保寿侯的诞日,这一天人们从成都笮桥门出发,“即侯祠展拜”,然后到净众寺邠国公杜丞相悰祠奠拜。宋祁次韵和李长学士正月二十八日出郊见寄之作诗“雅俗传祠日”注云:“州人以二十八日祠保寿侯及唐杜丞相悰于崇真堂。”“小雨

9、破街尘”注亦云:“是日雨而不泞,游人皆集。”又有二十八日谒生禄祠游净众寺诗:“千骑出重闉,严祠净宇邻。映林沽酒斾,迎马献花人。艳日披江雾,香飙起路尘。韶华特明媚,不似远方春。”从中可见当时的盛况。,三是行业神崇拜,行业神崇拜是我国历史上曾经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宗教信仰。行业神崇拜与本地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行业状况密切相关,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本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同时也反映出各行业劳动者崇祖敬宗、感恩报德、禳灾祈福,实现安居乐业的愿望。在宋代,成都行业神崇拜莫过于对蚕神马头娘、梓潼神、圣姑三夫人神的崇拜方面。,(1)马头娘崇拜,如成都平原蚕桑种植历史悠久,丝织业发达,蜀锦远近闻名

10、,民间对蚕神马头娘崇拜十分普遍。乘异集就记载:“蜀中寺观,多塑女人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事。”丝织业的发展使蚕神信仰极为兴盛。蚕神俗名马头娘,为四川地区特有的农业神之一。马头娘的传说源于搜神记,后代奉为蚕神。唐宋时期成都平原养蚕业、丝织业发达,蚕神崇拜在这一地区更为普遍,唐乘异集云:“蜀中寺观,多塑女人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事。”到宋代,成都人仍然“塑女像,披马皮,谓之马头娘”,“每岁祈蚕者云集”。每年开春,人们云集于新繁县马头娘庙中,祈求这一年蚕丝丰收。,此外,成都还另有一位蚕神,即蜀王蚕丛氏。当时成都平原很适合桑树生长,传说蚕丛氏发明养蚕,有功于民,被蜀民奉为蚕神,即“青衣神”。到

11、宋代,在成都圣寿寺内专设有蚕丛祠,以表达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2)梓潼神崇拜,梓潼神是宋代及其以后主管文士功名利禄之神。在唐宋时期今四川北部一带民间广泛敬奉着一位梓潼神,他本是蜀王张育与梓潼神“亚子”两位人物合并而成的神明,时人认为“张育”即为梓潼神“亚子”的转世化身,故称其“张亚子”, 又作张垩子,或张恶子,而梓潼“恶子”神祠早在晋代即已见于文献记载,太平广记中已称“张恶子”。,到了唐朝,张亚子的信仰开始盛行,见于唐代诗文中有如李商英张恶子庙诗,孙樵祭梓潼神君文。唐玄宗入蜀,途经七曲山时,为张亚子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并追封为左丞相。唐广明二年(881年),僖宗入蜀,行至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

12、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梓潼神张亚子因唐帝王的崇拜,声名远播。到了宋代,梓潼神信仰更加普及,铁围山丛谈记载:“长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祠者,素号异甚。士大夫过之,得风雨送必至宰相;进士过之,得风雨送则必殿魁,自古无一失者。”朝廷也给予梓潼神足够的重视,数次册封。,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宋真宗敕封张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并为之修葺祠宇,咸平四年又加“忠祐”二字。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再赐额“灵应”。南宋时期,梓潼神更受崇祀。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再封英显武烈忠祐广济王。绍兴十年(1140),敕大修梓潼神庙,敕封庙额为灵应祠。光宗追封张亚子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理宗追封张亚子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

13、。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改封英显武烈文昭忠济王。,据朱熹记载,梓潼神与灌口二郎神在蜀中极有势力,似乎割据了两川,成都地区也不例外。在成都城北五里就有灵应庙,淳熙五年建,祭奉梓潼神。在成都新繁县也有灵应庙,宋绍兴四年(1134年)重建。邛州蒲江县也有崇奉梓潼神的灵应庙,原封为善应侯,开禧二年(1206年)四月加封昭贶善应侯,累封灵显公,嘉定十三年(1220年)八月加封孚祐灵显公,妻封慈顺夫人。说明梓潼神已成为成都民间的重要信仰。,南宋以后,道教趁此将梓潼神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冠以梓潼帝君、梓潼真君之名,成为道教最受崇敬的神明之一,梓潼神遂由地方神一跃成为全国通祀的大神,梓潼神祠也迅速遍布全国

14、,尤其以理、度两朝创建最多。到宋元之际,这位出自民间的梓潼神,开始与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主管“理文绪”、“赏功进士”的文昌星神联系起来,并合二为一,成为执掌人间功名利禄的文昌神,由于他关系到天下读书人的前程,故而得到了广大士人的狂热崇祀,称文昌帝君。到了清代,文昌帝君正式纳入国家祀典,规格与关帝相同。,(3)圣姑三夫人崇拜,宋代邛州蒲江县还流行对盐井圣姑三夫人的崇拜,并为此修建有圣姑三夫人祠,是当地典型的行业神崇拜。邛州是西蜀重要的产盐区,也是开凿盐井最早的地区之一和世界上最早用天然气煮盐的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临邛就设有盐官。盐井开凿传说是李冰在蜀地的首创,华阳国志记载,李冰“又识察水脉,穿

15、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宋代蒲江在汉代属临邛,可见从汉代开始,这一地区盐业就非常兴盛,历史悠久。华阳国志还记载临邛县“有火井”,“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自此以后,邛州井盐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宋史记载,宋庆历六年(1146年)五月戊子,“减邛州盐井岁课缗钱一百万”,可见邛州井盐生产具有相当大的规模。随着邛州盐业的发展,圣姑三夫人作为煮盐行业的神灵也就逐渐形成了。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二月,朝廷还特赐庙额“博济”。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十一月,封圣姑第一位为封灵惠夫人,第二位为协惠夫人,第三位为赞惠夫人。,四是人格神崇拜,人格神或称为人鬼神崇拜,是我国古代民间信

16、仰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它源于原始先民的灵魂不死观念,生死后可以成神,享受人间香火,为子孙后代或供奉者带来福祐。这种观念历代流传,长久不衰。这些人格神或出生于本地,并因某种才能和贡献而闻名。或任官于本地,曾在地方治理和军事防卫中立下功绩,遂被民间视为地方先贤,建祠祭祀,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是鬼神崇拜长期传承的结果,也与当时不断增强的地方意识有关。因为人们之所以对其虔诚奉祀,不仅出于对这些先贤的感激之情,还希冀他们的鬼魂能够转化为神灵,继续守土保民,造福一方。,在五代两宋时期,成都对人格神的崇拜非常兴盛。由于成都为西南重镇,地处偏远,故“受蜀之寄必其要官大人所可倚重者,丞相、御史往往不尽拘以文法,政令能专,膏泽可下。而蜀之人亦以所事于君师者事之,安其令而不违,故虽去而敬其奉尝,犹不敢忘”。如唐代韦皋“在治最久,德惠最著”,对成都贡献很大,但直到宋时“蜀人之祠王者秩于土神,家有其像,而府城内外独无专祠,于礼为不称”,于是为其立祠,“自是以来,凡守之贤者,蜀人必为建祠,或绘其像,天下名镇未是有也”,所谓“郡邑通祀有功德于其民者,盖古制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