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三章_血液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5141012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2.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第三章_血液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生理学》第三章_血液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生理学》第三章_血液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生理学》第三章_血液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生理学》第三章_血液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第三章_血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第三章_血液(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血 液,血 液 (作用),1、为全身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 2、将细胞代谢产物运输到肺、肾等器官排出体外功能:运输调节免疫防御,第一节 概述(组成、性质) 第二节 血浆 第三节 血细胞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第一节 概述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55%,45%,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男:40% 50% 女:37% 48%,血细胞比容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血细胞比容升高 贫血血细胞比容降低,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的7-8%。循环血量储存血量 失血: 10% 无明显症状20% 血压、心率

2、、四肢厥冷、口渴、恶心、乏力30% 危及生命,血量,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血浆含胆色素 淡黄色 空腹血浆(清) 进食 血浆脂蛋白 混浊 2. 比重(g/ml)血液:1.0501.060, 主要决定于红细胞数目。血浆: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红细胞:1.0901.092,主要决定于血红蛋白。,二、血液的理化特性,3、血液的黏滞性 血细胞、血浆蛋白等分子或颗粒摩擦 血液:4 - 5;血浆:1.6 - 2.4 (相对于水),全血:红细胞数目 血浆:血浆蛋白含量,贫血粘度降低 大面积烧伤粘度增高 微循环

3、障碍血流减慢,红细胞叠连聚集,粘滞性增大,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形成物质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所占比重 大 小(300mmol/L或770KPa) (1.3mmol/L或3.3KPa) 意义 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 的平衡,维持血浆容量,4、血浆渗透压(5800mmHg),5、酸碱度,正常值:pH值为7.357.45 pH 值 6.9或 7.8,将危及生命,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的因素:(1)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次:Na2HPO4/NaH2PO4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2)

4、 通过肺和肾的调节,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练习: 1.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 2.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_ 3.正常人血液pH值为_。血液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 1.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数量越多,则比重越大。 ( ),4050,3748,78,7.357.45,NaHCO3/H2CO3,第 二 节 血 浆,与组织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是沟通机体内、外环境的桥梁,一、血浆成分及作用 溶剂:水 91%92% 溶质: 89 1、无机盐 多以离子形式存在 Na+ 、K+、Ca2+、Mg2+、

5、Fe2+、Cl+、I-、HCO3-、HPO42-、SO42- 2、血浆蛋白(6080g/L) 清蛋白4050g/L、肝 血浆胶体渗透压 球蛋白2030g/L、浆细胞 免疫 纤维蛋白24g/L,肝 血液凝固 白/球1.52.5:1,3、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非蛋白氮(NPN):含氮化合物的含氮量主要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氨等。 作用:了解蛋白质的代谢水平和肾排泄功能 4、其他 A: 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脂肪酸、有机酸等。 B: 呼吸气体和微量物质 C:氧气、二氧化碳等小分子,二、血浆渗透压渗透现象:用半透膜隔开两种不同浓度的同种

6、溶液时,则水分子从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的现象渗透压: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与单位体积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半透膜,水移动的方向,溶质分子,渗透现象,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指的是血浆中胶体溶质颗粒和晶体溶质颗粒吸水力量的总和 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正常值: 300 mmol/L(mOsm /kg H2O = 770 kPa 其中胶体渗透压3.3KPa,1.来源: (1)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80%来自Na+和Cl (电解质) (2)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清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2.特点: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变,与

7、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血浆渗透压,3、作用: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晶体渗透压:保持细胞内外平衡,保持红细胞形态,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形成物质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小分子 大分子、含重金属物质所占比重 大 小(300mmol/L或770KPa) (1.3mmol/L或3.3KPa) 意义 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 的平衡,维持血浆容量,血浆渗透压(5800mmHg) 形成,溶液分类: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低渗溶液:渗

8、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等张溶液: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溶液。,0.9%NaCl 等渗、等张 1.9%尿素 等渗,不等张,正常红细胞,红细胞皱缩,红细胞膨胀破裂,等渗,低渗,高渗,0.9%NaCl 5%葡萄糖,溶血:红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红细胞内渗透压相对较高,水分吸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 胶渗压 水向组织间隙转移 组织液 水肿。,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1.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_和_。血浆是_最活跃的部分,它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成为细胞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_ 2.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_,具有免疫功能的是_

9、。 3.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_与_ _之间的水平衡。 4.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透压是_ _,主要是由_ _所形成。 1.正常成人血浆约占体重的5。 ( ) 2.血浆中清蛋白含量越大,血浆胶体渗透压越低。 ( ),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桥梁,清蛋白,球蛋白,血浆,组织液,晶体渗透压,NaCl,1. 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 ) A.氯化钾 B.氯化钠 C.碳酸氢钾 D.钙离子 2. 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 ) A.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B.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C.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 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 3. 0.9NaCl溶液与血浆相同的

10、是 ( ) A.胶体渗透压 B.K浓度 C.Na浓度 D.总渗透压,B,B,D,无核 容积 90m3 双凹圆盘形 表面积140m2,(一). 红细胞,第三节 血细胞,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新生儿:RBC 6.01012/L以上, Hb 200g/L,缓冲血液酸碱度,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功能,成年男性(4.55.5) 1012/L, Hb:120160g/L 成年女性(3.54.5) 1012/L, 110150g/L,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二)、红细胞主要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渗透脆性,0.9%(0.85%)NaCl 红细胞形态正常 0.6% NaCl 红细胞肿胀变成球

11、形,0.42% NaCl 红细胞开始部分溶血 0.35% NaCl 红细胞全部溶血,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成反比。 渗透脆性越大,抵抗力越小,越易破裂溶血,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概念: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不易下沉的特性 机制:红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较大,和血浆的摩擦力大 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红细胞在1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 细胞沉降的速度,正常值:男性015mm 女性020mm,红细胞叠连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概念 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成为一叠的现象 影响因素 血浆成分的变化,白蛋白增加 红细胞沉降减慢 球蛋白与

12、纤维蛋白增加 红细胞沉降加速,(三)、红细胞生成及破坏1.红细胞生成的条件,铁,叶酸,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 长期慢性失血,B 缺铁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铁,A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受到药物、射线等因素作用,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全血细胞减少,幼RBC,细胞分裂增殖,DNA,Vit. B12,叶酸,辅酶,成熟RBC,内因子,(2)叶酸和维生素B12,VitB12 、叶酸和内因子缺乏 C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如:胃大部切除、胃壁细胞损伤、内因子缺乏、抗内因子抗体,成熟因子:维生素B12(vitamin B12),B12,食物摄取,内因子,+,B12 吸收,回肠上皮细胞粘膜特异性受体,正常情况下,VB

13、12 10003000g ,红细胞合成需13 g /day,故发生贫血在34年后。,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主要是肾合成,其次是肝脏促进红系祖细胞向前体细胞分化加速前体细胞增殖幼RBC增加-合成HB增加网织RBC加速从骨髓中释放严重肾病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合成不足会引起 E肾性贫血 (2)雄激素直接刺激骨髓造血促进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造血干细胞 早期红系祖细胞 晚期红系祖细胞 原红细胞 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肾管周间质细胞(主)肝细胞(次) EPO,骨 髓,BPA,雄激素-刺激EPO生成雌激素- 降低红系祖细胞对EPO的反应 甲状腺激素 生长激

14、素,缺氧、RBC或Hb,PO2 RBC Hb,肾管周细胞(主),肝细胞(次),雄激素T3 生长素,Fe和氨基酸运至红骨髓,重新合成Hb或至肝内贮存,胆红素经肝至胆汁,再排出体外,将血红蛋白(Hb)分解成胆红素、氨基酸、Fe,排入血循环,RBC破坏,衰老RBC被巨噬细胞所吞噬,RBC无分裂能力,平均寿命120天。,3.红细胞的破坏 - 在肝、脾和骨髓被破坏,F 脾性贫血:脾功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增加,红细胞的破坏,EPO,红细胞生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铁被重新吸收入血,血红素,氨基酸,珠蛋白,被肝脾吞噬,缺氧,二、白细胞生理,粒 细 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正常成人白细胞数量(4.0-10.0)109/L,白细胞,有粒细胞,单核细胞 吞噬、识别、免疫,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 杀菌 嗜酸性粒细胞 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限制过敏反应,T细胞 细胞免疫 B细胞 体液免疫,三、血小板,数量:(100-300)109 /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