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珍(一)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139645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和珍(一)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刘和珍(一)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刘和珍(一)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刘和珍(一)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刘和珍(一)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和珍(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和珍(一)(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 “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 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 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 来理清思路。 3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 意的语句。,鲁迅(-)中 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 字豫 才,浙江绍兴人。,年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

2、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年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写作背景,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

3、,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思路分析,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

4、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 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课文的七节中哪几 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由。,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思路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 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 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 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 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 本文的总体思路。,一、析写作目的,1.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2.“必要”何在呢?,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是“有写一点东西

5、的必要了”。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 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 灵前。”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 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 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 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3.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明确:青年的血:艰于呼吸视听;文人学者:悲哀出离愤怒。这样写既揭露了的敌人及其走狗的罪行, 又表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痛。,质疑解难,文章开头作者

6、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 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明确: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 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 痛”一句,他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明确:“它们”指反动派 。“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 反动派别高兴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作业:,1.必做题:掌握字词,2.选做题:质疑题,第二课时,字词:,销行 寥落 菲薄 长歌当哭 踌躇 桀骜 租赁 黯然 噩耗 不惮 喋血 尸骸 干练 攒射 浸渍 殒身不恤,“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 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7、?”一句,“真的 猛士”指什么?“惨淡的人生”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 福者”分别指什么人?,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 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 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 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析记念刘和珍君部分,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 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凋零了。对国家、 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 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那么刘和珍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 学生自读第一、三、四、五段,思考

8、归纳:课文记叙了 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是 怎样的一位青年?,预定莽原(毅然),“风潮”领袖,虑及母校 (黯然),府门喋血 (欣然),难中救助,追求真理,敢于反抗,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勇敢坚强、敢于抗争,从容善良,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师生共同探讨:,为什么详写府门喋血?,喋血过程: 请愿中弹未死 头胸 被猛击两棍死掉 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 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 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找出最能表现 作者对惨案“悲愤”感情的句子,并加以品析。,示例:“惨象,已

9、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 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 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明确: a、“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 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 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 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 是这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 以致“默无声息”了。,示例: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 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

10、亡”。,b、“沉默”有两种含义、两种结果:一是“爆发”, 沉默的过程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爆发的先兆;一 是“灭亡”,甘受压迫,国家、民族更加衰颓下去。 作者选用选择复句,启示人们:事情已到了尽头, 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用,必须起来斗争,表明 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殷切期望。,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 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 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 血痕抹杀了,a、第一句中的“这”指代,三个女子的从容,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杀。,b、 “文明”“伟绩”“武功” 运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11、“文明”“伟绩”“武功”部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这两句话的意 思是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 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解读“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段话。,明确:句中的“中国人”是指反动的统治者。鲁迅一向把 敌人看得很坏,认为“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他们都不会 错。“然而”一转,指出段政府这一次坏到连作者都怀疑 了阴险狠毒之甚真是坏出了格。,三、析教训意义,说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 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你怎样理解?,作者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明确:作者认为尽管请愿收

12、效甚微,但对社会还是有一定 影响的,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作者是怎样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的?齐读思考。,“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 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 消亡的明证了”,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 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大量的木材 :,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才能前进一小步,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 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

13、”死难烈士 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 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 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 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 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苟活者”首先是说自己,因为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 同时也是为映衬刘和珍等人的勇毅形象。“苟活者”也说 那些不敢斗争,暂得偷生的“庸人”,鲁迅先生希望这些 人能看到希望,起来战斗,这也是战斗的号召,文后作者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 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明确:在此,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 歉意。,思考鉴赏,七、本

14、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难道文章只是为了纪念她而写的吗?还有其他目的吗? 明确:不是。有。 本文针对不同的人表达了不同的感想:,思考鉴赏,一、怒斥国民政府的残暴 遇害过程的详细描述及与屠戮妇婴等的比较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两次“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的反复申告,第三课时,思考鉴赏,二、讥讽恶意文人的阴毒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思考鉴赏,三、警醒冷漠无知的庸人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

15、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思考鉴赏,四、激励猛士继续奋然前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四、小结全文,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 述评。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 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 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他愤怒 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 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 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 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 们“更奋然前行”。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 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