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政治生活》二轮复习专题五公民的政治生活课件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138837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政治生活》二轮复习专题五公民的政治生活课件_1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政治《政治生活》二轮复习专题五公民的政治生活课件_1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政治《政治生活》二轮复习专题五公民的政治生活课件_1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政治《政治生活》二轮复习专题五公民的政治生活课件_1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政治《政治生活》二轮复习专题五公民的政治生活课件_1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政治生活》二轮复习专题五公民的政治生活课件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政治生活》二轮复习专题五公民的政治生活课件_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生活二轮复习 专题五:公民的政治生活,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享有广泛政治权利和自由,履行政治义务,民主的广泛性与真实性,遵循,基本原则(三个),要求,公民参与政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途径,保证,决定,公 民,图表式,1、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民主的广泛性与真实性的体现; 2、因为公民依法享有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六项政治自由;监督权); 3、因为公民要依法履行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四个民主) 5、因为公民的政治参与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2、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公民做某事(做啥?能做?要做?怎样做),命题 特征,重点突破:,一、全面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特点:历史上唯一的多数人享有的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重点突破:,一、全面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广泛性:权利范围的广泛。权利主体的广泛。 4、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1)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调动 (2)只有坚持专政职能,才能维护,【例1】(09广东)我国的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和妇女、归国华侨等都有适当的比例,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这表明我国民主具有 ( )A.真实性 B.广泛性C.绝对性 D.渐进性解析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题干中的我国的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是我国人民民主主体广泛性的具体表现。所以选B。A、C、D项不符合题意。,B,【例2】:下列措施中体现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事例是:抗震救灾 扫黑除恶

4、抗击金融危机 新疆维稳A. B. C. D. 解析: 属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领域的措施,不涉及敌我问题,故排除, 体现打击敌人、保护人民,体现人民民主专政,选D。,1、我国公民 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项政治自由,监督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等),重点突破:,二、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2、我国公民的 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能做),(要做),【例3】右边漫画启示我们 : A公民必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 B公民行使监督权意义十分重大 C必须切实依法尊重和保护公民的监督权 D我国制裁和惩罚侵犯公民政治权

5、利的犯罪行为,C,重点突破:,三、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我国公民 政治参与的 途径和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式、特点),(方式、意义),(内容、含义、意义),(内容、渠道、意义、正确行使),关注点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 (1)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 社会公示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 (2)意义: 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对国家而言,有助于决策充分发扬民主,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有助于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另一方面,对公民而言,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

6、和信心和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关注点2:公民参与民主监督 (1)公民监督权的内容: 批评、建议;申诉或诉讼;揭发、举报的权利。 (2)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 其他新形式、新方法。 (3)民主监督的意义: 对国家: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对个人: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4)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第一,要敢于、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第二,要负责地实

7、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例4】(09江苏卷)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这部法律自2009年6月1目起施行。某市民发现,当地有关行政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于是打电话给该部门反映问题并提出建议。该市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是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B舆论监督制度C社会听证制度 D信访举报制度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方式的理解。该市民通过打电话向政府部门反映问题并提出建议,是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 【答案】D,【例5】:目前我国一

8、些重大政策和建设规划等问题都通过“民主恳谈会”的方式,征询群众的意见,这种形式已经成为基层政府联系当地群众的新形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B.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C.公民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D.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参与民主决策的不同形式的理解,通过“民主恳谈会”属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答案】:A。,【例6】:网络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中学高二(2)班的同学以“网络与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走访、上网、咨询、查阅等途径获得如下信息:,信息一 网络与经济,信息二

9、 网络与政治,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发帖子、留言、在线交流等方式,就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等国计民生问题,向各级政府决策部门进言献计,对各级政府及共工作人员进行评议和监督。目前,各地政府陆续成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惧网络上的社情民意,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或回答咨询,这已成为继信访、接访之外群众表达民意的一各新时尚。,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请你结合信息二予以说明。,(略),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请你结合信息二予以说明。,【解析

10、】本题属于综合探究类型的题目,此类型的题目的特点考查“论证和探究问题” 的能力是政治学科考试的考核目标之一。模块限定政治生活,本题属于阐明理由,要结合教材和信息二组织答案。 【答案】 公民通过网络表达意愿、进言献计和评议、监督政府,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更广泛地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促进政府机关改进工作,密切政府与群众的联系,进一步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和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重点突破:,四、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遵循三大 基本原则,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

11、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有序参与,【例7】:(09海南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据统计,截至2008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2、53亿,网站数共有191、9万个。25岁以下网民占到51%,30岁以下的网民占到70%左右。年轻人成为网民的主体,他们乐于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网舆情成为社情民意中最活跃的部分。2008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做客人民网与网民在线交流,并表示,“网友们在网上发给我的一些帖子,我会认真地去阅读、去研究”。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公民应当如何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11分),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公民应当如何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 【解析】本题以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为背景,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注意从“公民”的角度入手,回答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的道理; 【答案】(1)通过网络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提出个人的意见、建议;(3分) (2)利用网络方式参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促进依法治国;(3分) (3)利用网络方式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3分) (4)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抵制网上违法现象。(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