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部 第15章 心理学领域名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513727 上传时间:2017-09-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部 第15章 心理学领域名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S部 第15章 心理学领域名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S部 第15章 心理学领域名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S部 第15章 心理学领域名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S部 第15章 心理学领域名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S部 第15章 心理学领域名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部 第15章 心理学领域名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S 部 第 15 章审美程度公式(formula of aesthetic level)衡量审美主体审美感受程度的一个公式,即 M 一 0c。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数学家博克霍夫通过对审美心理实验研究而提出,企图用以规定和衡量审美感受的各种因素及其组成部分的水平和关系。M 指审美感受的程度;o 为审美对象的有序性,指审美对象易于认知并使主体感到快适的程度;C 为审美对象的复杂性,指主体在感知对象时所作的努力程度。这个公式表明:有序性越大,复杂性越小,则审美感受的程度就会越高;审美感受程度与审美对象的有序性成正比,与复杂性成反比。博克霍夫用四种刺激多边形、!希腊花瓶的轮廓线描、曲调、诗行进行实验,结

2、果证明这个公式不仅适合于简单形象的审美知觉,而且适合任何审美对象,包括艺术作品。这一公式在衡量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受程度上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但它忽视了审美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审美创造(aestheric creation)审美实践活动。在心理上或实践中重新组织新的美好形象的过程。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审美对象进行改造和加工,即是心理上的审美创造。它是审美欣赏活动丰富化、个性化的重要基础之一,又是实践中的审美创造的心理基础。艺术家通过一定的审美表现手段、技法、技巧,把心理上的形象外化成为现实成果,如绘画作品、文学作品、舞蹈作品等,就是实践中的审美创造。心理审美创造是

3、实践审美创造的前提;实践审美创造是心理审美创造外化的成果。审美表现技法、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其形成和发展。审美创造能力(ability of aesthetic creation)审美能力的一种。主体在感受美、鉴别美、欣赏美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1)创造现实美的能力,包括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创造能力;(2)创造艺术美的能力。审美动机(aesthetic motive)在审美活动中,推动并引导主体调节自己心理和行为以求达到一定目的的心理动力。以审美需要为基础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实践动力、心理的驱力和张力。主体的审美认识愈深广,审美情感活动愈热

4、烈,其就愈明确。具有自觉的目的性、明确的导向性、鲜明的自主性。推动人自由地感受发现美,自觉地创造美,达到按照美的规律建设美的世界的目的。审美法则(aesthetic law)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着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对此,历来颇有争论,且在不同的审美活动领域其表现可能不同。目前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关于审美对象的,如整齐、一律、主次、平衡、对称、比例、黄金分割、和谐、节奏等;(2)关于审美过程的,如移情、心理距离、审美加强、审美阈、审美持续和交替等;(3)关于个体心理活动的,如审美个性、自我实现等。审美反馈(aesthetic feedt) ack)用来修正审美主体的审

5、美信息及其实现过程。作用在于了解、监督、评价、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审美活动。包括两个方面:(1)外部反馈。来自于审美主体以外的其他个体,如艺术家、教师等专家对主体审美活动的指导。 (2)内部反馈。来自主体审美元认知,其实质是对自身的审美活动的自我意识,审美主体可以了解自己审美活动的过程,及活动中所采用的认知策略等,从而可以对自己的审美活动加以监督和控制。审美符号(aesthetic symb01)审美活动中将感性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合起来,形成美的形象,表达主体审美意识的符号系统。包括色彩、线条、旋律、节奏、语言等。有以下几个特征。情感性,体现了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情感性把握。象征性,与客体不具有确

6、定的对应关系。开放性,依据自由的直接体验和创造,没有固定的解释,在交流中不断地赋予新的意义,引向新的理解和创造。共同性,审美心理的稳态结构表现,给自由想象以基础、方向和框架。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能力的一种。主体通过审美感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能力。包括两方面内容:(1)对审美对象外在形式的感知能力;(2)对审美对象的情感反应和形象意义的体验能力。是主体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心理条件,是其他审美能力发生发展的基础,也是通向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审美感知(aesthet ic sensory and perception)审美心理过程。审美认知活动的低级阶段。审美活动中,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审美客体的反映

7、。包括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前者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审美特性的反映。人通过视听感官接受外界事物的各种物理刺激,如形状、光线、色彩、声音及其运动等,通过特定的感觉信息传输通道,传入大脑,引起心理反映,从而产生与人体生理感觉相适应的快感和心理美感。后者是在审美感觉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审美属性如形式、颜色、乐音等的整体反映,个体能够形成对美的事物的整体映象,为进一步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思维活动奠定基础。与一般感知活动不同,一般感知活动不一定伴随愉悦的情感色彩,而审美感知则总是与一定的情感色彩相关联。也有别于审美想象和审美思维,它只反映事物的外在审美属性,是对事物的外在审美属性的直观把

8、握,而审美想象和审美思维则是对事物内在审美属性的深刻而间接的把握,往往需要借助对审美形象的再创造活动和深人的分析活动。是在长期社会实践、审美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审美实践是使人的一般知觉变成审美知觉的前提,也是促进审美知觉继续发展的条件,对于审美感知的敏锐性、概括性有重要作用。具有不同审美经验,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其审美感知的广阔性和敏感性就不同。如画家对色彩,音乐家对声音的感受力强于常人。审美感知心理学(Psychology of Aestbetic Perceptions)书名。德国艺术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 w舒里安著,1986 年版。对审美感知活动作了科学、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不仅从理论

9、上对美作了阐述,也以科学的方法对人的审美感知活动及其发生作了具体剖析和深入论证。认为人是一个统一机体,人的审美感知活动、心理活动不单发生于人的感官、大脑,而且发生于人这个统一机体的各个组成级别:耗散结构级、细胞器级、细胞级、机体级、反射级、反思级、演进符号级。审美主体处于审美环境中,与审美环境构成一个主客体动态相关场,这是审美活动的前提。该书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审美感知的心理学实验研究结果,反映了德国审美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侧面。审美观照(aesthetic conternplation)亦称“静观” 。主体全神贯注于审美客体,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忘却其存在的审美活动状态。表现为静坐、呆立、

10、凝神、闭目深思。在这种状态下,审美主体才能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自己的深刻情感。是一切艺术及审美活动的起点。须以审美心理距离为基本条件。与理性的科学认识和道德认识不同,它以对审美对象的直觉体验为特征,个体不由自主地受到审美对象的感染,在刹那间领悟到对象的美,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喜悦。审美过剩精力发泄论(aesthetic theory of giringpersonal excess vigour)关于审美本质和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是 18 世纪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席勒继承康德关于艺术创作是一种自由游戏的思想,认为人存在由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对立统一而产生的游戏冲动。审美和艺

11、术就是发泄过剩精力的游戏活动,具有明显的追求快感的目的。斯宾塞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席勒的观点,认为艺术由游戏发展而来,它们都是过剩精力发泄的冲动性活动,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审美快感,并且不带功利性和目的性。因为人作为高等动物,无需花费全部的精力去求得生存和发展,所以就有过剩精力发泄于游戏或艺术活动。这一学说强调艺术或审美除了审美享受外,不存在功利和实用的目的,具有合理成分,但把艺术和审美活动同游戏活动等同起来,并简单地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不能科学地解释审美活动的本质,也没有科学地揭示艺术的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知识是其基础,具备相关的审美知识,才可能了解事物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审美信念是其核心;审美

12、情感是其动力,决定个体是否愿意接近某种形式的美;审美行为倾向是促使个体产生相应审美行为的内在心理倾向。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尤其是审美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能帮助人们正确发现并深刻感受美、体验美,有利于区分美丑、善恶,按美的规律改造自身和世界。为个体审美活动提供了内在参照,决定着个体的审美态度和行为。其形成与发展受时代、民族、社会文化条件、政治背景、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自然科学观点乃至年龄、职业、心理素质等多种因素制约。审美建构(aesthetic construction)审美心理过程。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建构是发生认识论术语,审美心理学借用来解释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皮亚杰认为个体具有一

13、种随其认知活动发展而逐步完善的认知结构。当外部输入信息能够被已有认知结构接纳时,个体的认知结构就采用同化的方式直接将其吸收为自己的成分。当遇到无法吸收的成分时,认知结构就进行顺应,建立新的结构。以使自己能够纳入新信息。这种通过同化和顺应使旧结构不断得到改造,新结构不断形成的过程,称为建构。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也是一个建构过程。这一概念强调两个方面。 (1)审美欣赏的对象是欣赏者永难达到的极限,个体不可能把握对象的全部意义。个体只有在不断的欣赏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建构,不断地把握对象的意义,不断地逼近对象。 (2)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个体与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

14、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地把握对象的意义,也不断地丰富其审美心理结构。它实际上是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在个体与对象相互作用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审美鉴赏能力(ability to appreciate beauty)审美能力的一种。主体在审美鉴赏活动中对审美对象进行鉴别、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审美鉴赏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加上理性的充分参与而进行的,需要调动想象、思维、情感等心理因素,特别是依据一些明确的专门化的审美标准去鉴别审美对象,然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因而审美鉴赏能力与审美主体生理、心理结构、审美经验、美学知识、文化素养有关,更与主体的审美鉴赏标准有直接关系。主体的审美鉴赏标准因其审美观的不同而

15、显现出个性差异,但审美鉴赏标准有较强的理性因素,受人类共同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对象的制约,因此个体审美鉴赏能力,既存在个性差异,也存在着历史共性。审美经验(aesthetic experience)审美知识结构构成要素。主体感受、体验、创造美的经验。通常有两个获得途径:(1)通过个体亲身的审美欣赏活动或审美创造活动,在多次反复的审美实践中形成,具有直接经验的性质;(2)通过审美学习的方式,大量地学习前人有价值的审美经验而据为已有,具有间接经验的性质。对个体未来的审美欣赏活动、审美创造活动和审美学习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可以依据个体从事的审美活动分类,如音乐审美经验和绘画审美经验等;也可依据经验的性质

16、分类,如审美的情感经验、审美的认知性经验、审美的评价性经验、审美的操作性经验等。依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审美经验内部可以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结构复杂的整体。审美经验论(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Hermeneutics)书名。德国接受美学家尧斯著。原名审美经验和文学阐释学 ,中译本只译了审美经验部分,故定为现名。采用接受美学来研究审美经验问题,认为审美经验不局限于艺术生产方面,而是包含着艺术的接受和交流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完整统一才构成审美经验的整体内涵。与之相应,提出了三个范畴,即创造、美感和净化,并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创造作为审美经验的生产方面,是指人从自身创造能力的发挥中获得愉快;美感是审美经验的接受方面,指人通过审美活动,获得愉快感;净化体现为艺术品与接受者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能使接受者的心灵得到陶冶、解放和升华。还分析了审美欣赏过程中的五种模式:联想模式、仰慕模式、同情模式、净化模式和反讽模式。审美境界(state of aesthetic judgment)审美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