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极管及基本电路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512731 上传时间:2017-08-07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极管及基本电路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二极管及基本电路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二极管及基本电路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二极管及基本电路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二极管及基本电路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极管及基本电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极管及基本电路(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3.1 半导体的基本知识,3.3 半导体二极管,3.4 二极管基本电路及其分析方法,3.5 特殊二极管,3.2 PN结的形成及特性,3.3 半导体二极管,3.3.1 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3.3.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3.3.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二极管的组成,将PN结封装,引出两个电极,就构成了二极管。,小功率二极管,大功率二极管,稳压二极管,发光二极管,3.3.1 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3.3.1 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在PN结上加上引线和封装,就成为一个二极管。二极管按结构分有点接触型、面接触型两大类。,点接触型:结面积小,结电容小,故结允许的电流小,最高工作频率高。

2、,面接触型:结面积大,结电容大,故结允许的电流大,最高工作频率低。,平面型:结面积可小、可大,小的工作频率高,大的结允许的电流大。,3.3.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可用下式表示,正向特性,反向特性,反向击穿特性,硅二极管开启门坎电压Vth约为0.5V,锗二极管的约为0.1V硅管正向导通压降约为0.7V(0.5-0.8V),锗管约为0.2V(0.1-0.3V),从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可以反映出: 1. 单向导电性,2. 伏安特性受温度影响,T()在电流不变情况下管压降u 反向饱和电流IS,U(BR) T()正向特性左移,反向特性下移,正向特性为指数曲线,反向特性为横轴的平行线,增大

3、1倍/10,3.3.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3.3.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第五版P71,3.4 二极管基本电路及其分析方法,3.4.1 简单二极管电路的图解分析方法,3.4.2 二极管电路的简化模型分析方法,3.4.1 简单二极管电路的图解分析方法,二极管是一种非线性器件,因而其电路一般要采用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而图解分析法则较简单,但前提条件是已知二极管的V -I 特性曲线。,符号中大小写的含义:,大写字母大写下标:静态值(直流),如,IB,(参见“本书常用符号表”),小写字母大写下标:总量(直流+交流),如,iB,小写字母小写下标:瞬时值(交流),如,ib,例3.4.1

4、电路如图所示,已知二极管的V-I特性曲线、电源VDD和电阻R,求二极管两端电压vD和流过二极管的电流iD 。,解:由电路的KVL方程,可得,即,是一条斜率为-1/R的直线,称为负载线,Q的坐标值(VD,ID)即为所求。Q点称为电路的工作点,二极管的V-I特性曲线,3.4.2 二极管电路的简化模型分析方法,1. 二极管V-I 特性的建模,将指数模型 分段线性化,得到二极管特性的等效模型。,(1)理想模型,V-I 特性,代表符号,正向偏置时的电路模型,反向偏置时的电路模型,3.4.2 二极管电路的简化模型分析方法,1.二极管V-I 特性的建模,3.4.2 二极管电路的简化模型分析方法,(4)小信号

5、模型,vs =Vmsint 时(VmVT 。,(a)I-V 特性 (b)电路模型,1. 二极管V-I 特性的建模,(4)小信号模型,3.4.2 二极管电路的简化模型分析方法,2模型分析法应用举例,(1)整流电路(理想模型),当vs为正半周时,二极管导通,且导通压降为0V,vo = vs,(2)静态工作情况分析,理想模型,恒压模型,(硅二极管典型值),折线模型,(硅二极管典型值),设,(a)简单二极管电路 (b)习惯画法,2模型分析法应用举例,2模型分析法应用举例,(3)限幅与钳位电路,电路如图,R = 1k,VREF = 3V,二极管为硅二极管。分别用理想模型和恒压降模型求解,当vI = 6s

6、int V时,绘出相应的输出电压vO的波形。,2模型分析法应用举例,(4)开关电路,电路如图所示,求AO的电压值,解:,先断开D,以O为基准电位, 即O点为0V。,则接D阳极的电位为-6V,接阴极的电位为-12V。,阳极电位高于阴极电位,D接入时正向导通。,导通后,D的压降等于零,即A点的电位就是D阳极的电位。,所以,AO的电压值为-6V。,2模型分析法应用举例,(6)小信号工作情况分析,图示电路中,VDD = 5V,R = 5k,恒压降模型的VD=0.7V,vs = 0.1sinwt V。(1)求输出电压vO的交流量和总量;(2)绘出vO的波形。,直流通路、交流通路、静态、动态等概念,在放大

7、电路的分析中非常重要。,3.5 特殊二极管,3.5.1 齐纳二极管(稳压二极管),1.符号及稳压特性,利用二极管反向击穿特性实现稳压。稳压二极管稳压时工作在反向电击穿状态。,(a)符号,(b) 伏安特性,(c)反向击穿时的模型,3.5.1 齐纳二极管,(1) 稳定电压VZ,(2) 动态电阻rZ,rZ =VZ /IZ,2. 齐纳二极管主要参数,在规定的稳压管反向工作电流IZ下,所对应的反向工作电压。,其概念与一般二极管的动态电阻相同,只不过稳压二极管的动态电阻是从它的反向特性上求取的。 rZ愈小,反映稳压管的击穿特性愈陡。 rZ =VZ /IZ,3.5.1 齐纳二极管,(3)最大耗散功率 PZM

8、,(4)最大稳定工作电流 IZ(max) 和最小稳定工作电流 IZ(min),2. 齐纳二极管主要参数,稳压管的最大功率损耗取决于PN结的面积和散热等条件。反向工作时PN结的功率损耗为 PZ= VZ IZ,由 PZM和VZ可以决定IZmax。,稳压管的最大稳定工作电流取决于最大耗散功率,即PZmax =VZIZmax 。而Izmin对应VZmin。 若IZIZmin则不能稳压。,3.5.1 齐纳二极管,(5)稳定电压温度系数VZ,2. 齐纳二极管主要参数,温度的变化将使VZ改变,在稳压管中当VZ 7 V时,VZ具有正温度系数,反向击穿是雪崩击穿。 当VZ4 V时, VZ具有负温度系数,反向击穿

9、是齐纳击穿。 当4 VVZ 7 V时,稳压管可以获得接近零的温度系数。这样的稳压二极管可以作为标准稳压管使用。,3.5.1 齐纳二极管,3. 稳压电路,正常稳压时 VO =VZ,# 稳压条件是什么?,IZ(min) IZ IZ(max),# 不加R可以吗?,电阻的作用一是起限流作用,以保护稳压管;其次是当输入电压或负载电流变化时,通过该电阻上电压降的变化,取出误差信号以调节稳压管的工作电流,从而起到稳压作用。,3.5.2 变容二极管,(a)符号 (b)结电容与电压的关系(纵坐标为对数刻度),变容二极管的特点:(1) 当二极管反向偏置时,因反向电阻大,可作电容使用;(2) 电容量与所加的反向偏置

10、电压的大小有关。,3.5.3 肖特基二极管,(a)符号 (b)正向V-I特性,肖特基二极管的特点:(1) 电容效应小,工作速度快,适用于高频或开关状态;(2) 正向导通门槛电压和正向压降比PN结二极管低。,3.5.4 光电子器件,1. 光电二极管,(a)符号 (b)电路模型 (c)特性曲线,工作原理:,无光照时,与普通二极管一样。有光照时,分布在第三、四象限。,3.5.4 光电子器件,2. 发光二极管,符号,光电传输系统,发光类型:,可见光:红、黄、绿,显示类型: 普通 LED ,,不可见光:红外光,点阵 LED,七段 LED ,3.5.4 光电子器件,3. 激光二极管,(a)物理结构 (b)

11、符号,例1:稳压二极管的应用,稳压二极管技术数据为:稳压值UZ=10V,Izmax=12mA,Izmin=2mA,负载电阻RL=2k,输入电压ui=12V,限流电阻R=200 ,求iZ。若负载电阻变化范围为1.5 k - 4 k ,是否还能稳压?,UZ=10V ui=12VR=200 Izmax=12mA Izmin=2mARL=2k (1.5 k 4 k),iL=uo/RL=UZ/RL=10/2=5(mA)i= (ui - UZ)/R=(12-10)/0.2=10 (mA) iZ = i - iL=10-5=5 (mA)RL=1.5 k , iL=10/1.5=6.7(mA), iZ =10

12、-6.7=3.3(mA)RL=4 k , iL=10/4=2.5(mA), iZ =10-2.5=7.5(mA),负载变化,但iZ仍在12mA和2mA之间,所以稳压管仍能起稳压作用,例2:稳压二极管的应用,(UZ3V),例3:限幅电路例题,(输入波形:幅值为5V的正弦波),2V,2V,D导通:Vo=D截止:,通:止:,导通:截止:,导通:截止:,例4:限幅电路例题,时1导通,2截止时1截止,2导通时1截止,2截止,例5:限幅电路例题,例6:稳压二极管稳压电路设计,电路如图 R为限流电阻RL为负载,稳压 是指Ui ,RL变化时, Uo保持不变,基本不变,需使 Iz在IZMIN和IZMAX之间,为使,考虑 Ui在(Uimin,Uimax)内 IL在(Ilmin,ILmax)内确定 限流电阻 R 的取值范围,所谓电路设计,时,Iz最小,当,要使,必须,即,,Iz最大,当,必须,即,可见 R的取值范围是在 Rmin与Rmax之间,若计算结果出现说明给定条件下Uz已超出了的稳压工作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