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结业题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5108486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 页数:164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文化比较结业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中西文化比较结业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中西文化比较结业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4页
中西文化比较结业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4页
中西文化比较结业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比较结业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化比较结业题(1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文化比较课程学期总结,课程回顾以及课程试题,课程回顾,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 第三章 两种不同的文化选择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四章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第五章 神秘的魔圈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选择 第二节 文化文明,一对术语的探源 第三节 “文化”释义 第四节 文化的性质与特征,第一节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选择,经济的全球化带动文化的全球化,交通、信息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加便捷和频繁,伴随而来的遍布世界各地的网吧、麦当劳快餐、摇滚乐和好莱坞电影,放佛让人感到自己正在成为地球村的公民。这一切似乎向人们

2、预示着一个文化全球化时代即所谓普世文明的到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0年完成的世界文化报告指出:在进入21世纪时,全球化、长途通信和信息学正在改变人们界定和感受文化多样性的方法。过去在文化相对主义背景下提出的“文化的马赛克”或“地球文化马赛克”的比喻已经过时,再也不能描述人们的文化偏爱了,“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所认为的是个静止不变的、封闭的、固定的集装箱。文化实际上变成了通过媒体和国际因特网在全球进行交流的跨越分界的创造。我们现在必须把问文化看作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产品。”,西方中心主义观念支配下,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的观点: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

3、一体化的时代的到来。 此种观点存在的问题:没有看到,在分享现代技术文明成果的同时,不同种族、宗教之间的文化与价值的认同度不仅没有增强,反而减弱了。因此更多的研究者注意到21世纪人类面临的新挑战。他们把政治多极化、价值多元化、文化多样性乃至文明间的冲突看做新时代文明的标志,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旋律,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权利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了多级的和多文明的。 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总干事雷纳托鲁杰罗也曾坚定地指出:“把整合中的经济、民族与文明管理起来,使每一

4、种都保持独有的身份和文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做出的伟大承诺。”,划分东、西方的地域和范畴,在地域上,所谓“中”,指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疆域;所谓“外”或“西”,指中国以西地区,兼及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中亚、西亚、欧洲、北非及南非,美洲和大洋洲等。,东、西方交流历史,自有文明以来,人类曾经历过各种形式的文明间的碰撞与交流。从丝绸之路到唐僧取经,从十字军东征到成吉思汗的西征,从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东渐仅最近的数百年间影响较大的文明间的碰撞即有16世纪以来的西方殖民化运动,中国的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入侵,二战后的

5、中东战争与伊斯兰革命,20世纪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等等。当然,这些所谓交流并非完全建立在主动选择和平等互信基础上的对话,往往是与暴力或强权方式相伴随的单方向的文化输出和渗透。次中东西方文明间的交往与冲突尤为令人关注。,第二节 文化文明,一对术语的探源,“文化”一词溯源,1)从东方文明中追溯 文化一词的最早出处 合成出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彖 整词出现: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西汉刘向说苑 2)从西方文明中追溯 “文明”一词溯源 1)从东方文明中追溯 2)从西方文明中追溯,“文明”一词从西方文明中追溯,“文明”(Civilisation),源于拉丁文Civilisatio(城市市民的身份状态)、

6、civilis(公民的)。 civilis(公民的)一词有两种基本意义:一指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如罗马公民)所特有的;二指对公民有益的。 “文明”一词具有公民的地位、权利及品格修养、公民生活等涵义,文明一词与古代都市的存在紧密相连。,“文明”一词从东方文明中追溯,周易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孔颖达“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文章而光明也。” 17世纪中期,“文明”概念才作为学术术语使用。不过,“文明”概念在当时更多的是强调社会发展阶段或社会发展水平。,第三节 “文化”释义,“文化”作为一个科学术语,在1920年前只有6个不同的定义,到1952年一增加到160多个。目前

7、达数百种之多,但有四个共同点:超自然性、超个人性、区别与评价的依据、文化现象包含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活动方式(生产、组织、生存、生活、行为、思维、社会遗传方式),著名的文化学派有:历史进化派、文化圈学说(又成播化主义)、文化历史学派、新康德历史主义文化哲学、区域文明论、文化功能论(功能主义)、文化心理学派、结构主义(结构人类学)、结构功能论、符号人类学(认知人类学)、新进化主义、文化生态学、生态人类学等。,如何定义文化,第一个明确的文化定义的提出者是爱德华泰勒 广义文化:既指精神也指物质,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狭义文化:单指精神,即排除

8、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专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 文:错画,纹理 化:改易,变化,文化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人化:人化是文化的第一步,是从物质领域认知和改造自然第二个层次化人:化人是从精神领域认知和提升人的境界,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从词源上看,文化是早于文明的概念: 文明的三要素:文字的形成;定居农业的形成;城邦的形成 从词义上看,文化是大于文明的概念:,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所有成果,不分好坏。文明则仅仅是人类创造的进步成果,文明是文化的升华,文明以文化为基础,但又高于文化。 文明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之内,用它来描述那些综合性、整体性较强的文化事实,文明与文化在词义上有些区别,在有

9、些条件下可以替换,有些条件下不能替换。,第四节 文化的性质与特征,文化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同源文化、异质文化、亚文化) 文化具有潜规则(显规则、潜规则、利、弊) 文化具有历史承继性(濡化) 文化具有变迁性(互化、涵化、先进、倒退),第二章 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第一节 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 第二节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 第三节 家国与城邦,两个思考题先,为什么要对中西两种文化做一番追根溯源的历史考察?,文化史人类社会的产物,它是人类在千百年来的生存斗争中不断创造的果实,也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控制走向成熟和自由的标志。然而,人类社会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都有自己

10、赖以滋生的土壤,也各有其成长、发展、走向成熟的不同条件与机遇。这一文化多元发生的事实早已为众多的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确证。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一论断今天已成为大多数文化学者的共识。而在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与西方这两大气质迥异的文化系统中,这种由基础条件的差异给文化面貌的形成带来的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当我们试图把握这两种文化的主要特质时,便不可不首先对他们作一番追根寻源的历史考察。,推动或制约不同民族文化创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古往今来的许多学

11、者都把地理环境乃至气候的作用排在首位,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希罗多德,近代的孟德斯鸠、黑格尔,到现代欧美的著名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如汤因比、伯恩斯、亨丁顿等都曾对此有过各辟蹊径的论述。尽管我们并非环境决定论的赞同者,但我们仍认为,不同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功能需求的差异是造成人类群体个别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一种文化开始形成的阶段,海滨、沙漠、草原、大河流域等不同的底里地貌以及气候条件的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不相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有某一地域与周边环境的联系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某一文化的发展方向。当然,当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文化中日趋成熟的人的心理

12、因素便可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而逐步形成自觉地文化选择。,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在自由与文化中指出的那样:“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中,文化条件简直就像生理条件一样,影响并决定人的意志。文化条件被视为自然的现象,他们的变动反而被认为违反自然。等到后来,文化条件才被认为多少是人类心智活动的结晶。”不过即使是到了这样的自觉发展阶段,文化成长仍会在无形中受到特定自然条件的某种程度的制约。,鉴于上述人士,我们把对中西文化所处的自然背景的考察作为文化探源的开端。在本章中,我们将通过对中西文化不同的地理基础,外围历史文化环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经济模型与社会组织形式的比较,探寻形成中西民族不同文化精神的内在依据

13、。,第一节 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成果已经越来越清楚的向我们正是,古老的中华文化史东亚大路上多源头、多方向、多民族的不同文化价值融合凝聚而成的结晶。,那么我们的母亲这块古老的华夏大地究竟具有怎样的风采呢?,首先是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其次是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正是这些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滋养了中华文化众彩纷呈的特色,为华夏多民族、多源流、多侧面的亚文化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第三是气候温暖湿润。,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南北跨热带和温带两大气候带。其中尤以被黑格尔称作“历史的真正舞台”的温带区域最广,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这当中又

14、以亚热带和暖温带所占面积最大。由于东亚海陆分布所产生的热力差异,东西啊高低气压中心的活动变化显著,加上青藏高原地形作用因素,形成了东亚特有的强烈的季风环流系统,使东亚大陆大气运行发生明显改变。,它的直接影响是这里的亚热带地区不像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那样表现为荒漠或干草原,而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加上由于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资源十分丰富,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因此,这里几乎拥有北半球全部的植被类型和最丰富的植物种类。但是由于夏季风的影响随着内陆的延伸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故华夏的西北地区又形成了400毫米等雨量线以外的干旱沙漠和数十亿亩的天然草场。自然这就为北方

15、的游牧文化提供了生长的环境。,第四是半封闭的边缘地形。,总结: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与影响,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西高东低 文化的多样性 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以农业经济为主 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具有稳定连贯的文化特色;形成了自我中心文化观,二、西方文化寻根,显然,产生西方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前面讲到的华夏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海陆关系的变化。如果说中华文明之树是植根于一片为江河所滋润的大陆,那么西方文化之舟则是诞生在蓝色的波涛之中。,西方自然基础,西方文明最初的舞台是亚欧大陆西侧的欧洲。而欧洲文化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因此,产生希腊罗马文明的中心地中海地

16、区成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下面我们分别就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发祥地的自然地理基础与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间的差异进行探索:,希腊式的海洋地理与东亚大河流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第一点,由于陆地狭窄又是躲闪地带,随处可见的大面积的石灰岩和瘠薄的土壤是爱琴区域内的可耕面积受到很大限制,加上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湿润,夏季干燥炎热,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因而很难形成完全自足的农业经济。 古希腊文明获得发展的另一重要条件是地中海地区特殊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 古希腊自然地理的第三个特征是他的全境被各种天然障碍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小区域。,自然基础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希腊独特的城邦制社会结构,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于变化的文化聚合,也陶冶了希腊民族崇尚自由和个性独立的基本性格。,第二节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中西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必然会带来各相异的生产形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模型。在此基础上,又会产生出各自民族最初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所有这些即构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又是 两种文化传统风格各异的深层结构以及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还需要对中西先民的经济生活形态作进一步的追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