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努力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099653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努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努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努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努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努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努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努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学院学院 级级 专业专业201 201 学年第 学期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课程作业专 业: 学 号: 姓 名: 任课教师: 二 O 一八年六月我国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方面作我国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方面作 了哪些努力了哪些努力姓名: 学号: 专业:【摘要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五 个统筹” 。目前,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因 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解决,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得到充分发 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公平公正、平等友爱,就难以实现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 社会秩序。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由来已久。旧中国是一

2、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 家。新中国诞生后,为发展工业,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工业化所需的巨额资 金主要是依靠当时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部门的产出来提供的。国家通过扩 大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 ,从农业部门取走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同时,还 在户籍、就业、劳保福利待遇等方面把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分离开来,进 一步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所采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虽为在短期内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但却使轻工业和农业受到相当挤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及各项改革政策 的实施,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 格局并未彻底改变,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扩大,城市化进程迟缓,农村贫困人口 大量存在,这给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制度创 新,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统一政策。认真清理在固化城乡二元结构 认识下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使城乡真正在同一起跑线上、按统一规则 统筹发展。让农民市民享有同样的发展权利、发展机遇和空间。比如在就业、 教育、保险、医疗等方面,给城市化的农民以市民待遇。这不仅是落实以人为 本原则的需要,也是完善市场经济的需要。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城市化的意义不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农

4、民的市民化。二、取长补 短。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农业虽是基础产业,但它却是弱质产业。农业的特 点决定了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当代世界,凡是发达 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农业的发展一般都有国家的扶持和保护。但是,新中 国成立 50 多年来,中国农业向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劳动积累和资 本积累,还提供了大量用于城市扩张的土地。可以说,是中国农民的创造,使 我们积累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结束农业哺育工业创造了条件。现在,社会的 发展到了用工业发展反哺农业的阶段。2005 年伊始,中央发布了针对农村工作 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若干政

5、策的意见 。新的一号文件实际上提出了中央政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乡村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这意味 着中国政府从此将结束把农业作为政府收入来源、由农业向工业提供资本积累 的旧的发展道路,而将农业和农村领域作为政府支持的对象,实现工业反哺农 业,城市带动乡村。这是中国农业新世纪的良好开端。三、进行制度创新,加 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农业的现代化是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以低投入高产出,规模经营为特 征的大农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整个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我国 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显然与现代化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除了基础薄弱外,其 他如人均耕地少、

6、生产效率低、组织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等现象,都与我国目 前的农业制度有关。在传统农业的大背景下制定的相应制度,限制了农业现代 化的步伐。在没有农业保护政策的情况下,农民仅靠耕种自己的土地,是很难 致富的,加上户籍制度等对农民城乡流动的制约,就出现了农村人多地少、就 业不充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就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科学界定土地使用权,推动农村土地市场的建立,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协调、 机会均等的投融资体制,推进农村市场化,促进农民持

7、续增收。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 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 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 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 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之比重没有完成 “十一五”规划目标。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 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 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 域腐败现象严重。改革是党在新的历史条

8、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 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必由之路。要从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上推进改革,也就是说,不是从某一点上 求得突破,而是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上深入推进改革,这是一个全面、系统的 改革,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发展道路。政治体制改革实际是全局性的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 积极稳妥地推进。而要做到积极稳妥地推进,根本之点还是解决两个问题:第 一个问题是人民群众到底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要享受哪些权利,即了解群众需 求;第二个问题是现阶段我们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9、分阶段地推进。只有这样, 才能在推进民主政治改革的时候,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真正给老百姓带 来实惠,让民生得到改善。我们的改革只有一个指向,就是人民的利益,或者说我们是为了人民的利 益而改革。改革如果不能保证人民的利益,就是没有意义的。人民在这里不是 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全体中国人民。所以,邓小平同志反复 强调中国的改革是“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为人民改革,就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 答应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就要让人民不仅成为改革的推动者、承担者, 而且成为改革发展成果的拥有者、享有者,充分拥有和享有他们应该得到和可 以得到

10、的利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判断和衡量我们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 有利于”标准最终落脚于“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的价值取向, 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和胡锦涛同志强调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也是同样的价值取向。为人民改革也不是抽象的政治要求,而有着十分确定的 内容与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改革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 位,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来推进,努力把经济社 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 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只有充分调动改革

11、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改革主体接受并自 觉参与改革,改革才能顺利推进。这是我们在改革中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我 国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告诉我们,在当代中国,改革的主体只能是广大人民 群众。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加 快改革、深化改革的根本力量。邓小平同志指出:“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 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 一定会得到成功”。可见,只有真正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我们的改革才能真正 深化、真正完善,也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如果仅仅由少数人参与,在目标的设 定、方案的设计、措施的出台等方面听不到人民群众的声音,

12、这样的改革是无 法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也是无法顺利推进、不断深化 的。强调坚持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并不是要弱化党的领导。我们党理所 当然是我国改革的核心领导力量,但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善于把党的正确主张 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最广泛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美 好生活而团结奋斗。强调坚持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也不是要淡化改革者 的作用。改革要有先行者,要有拓荒牛。但改革者之所以能有奋起前行的力量 与勇气,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反映了人民群 众的心声。改革者如果因此而居功自傲、孤芳自赏,就必将失去人民群众的支 持,无法将改革推向前进,以至前功尽弃。国内发展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保持平衡稳定与可持续,更 加重视环保与保障民生。这意味着转变发展方式将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这意 味着中国不仅将继续保持能源资源进口大国的地位,还将在发展绿色经济背景 下成为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转移和高科技产品出口对象国。各类国家尤其主要 大国普遍重视通过经济可持续发展谋求综合国力竞争优势,必然更加期待发展 与深化对华经贸合作,搭乘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快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