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微课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099428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微课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德育微课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德育微课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德育微课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德育微课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育微课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微课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德育小课题微德育小课题“小学生课外阅读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上庄小学 张业盈 唐敬博 段秀洁两年来,上庄小学在县小学教研室和兄弟学校的关爱指导下,依据实验计划,从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养成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效地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现作如下介绍。一、课题实验的基本做法。1、调查研究。我校以前在课外阅读方面也作过一定的实践,但只是零敲碎打,没有专题,没有系统,对小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方法、习惯的培养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1)老师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首先关注的是期末考试的成绩;(2)学生方面,视野狭窄,只停留在所

2、教课文的小圈子里,阅读时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满足于一时的好奇心,满足于过眼烟云式的阅读;(3)学校图书资源明显不足,有一些早期的图书已经不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充实资源,确保阅读量。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阅读实践中被激发出来的。两年来,我校借课题研究这股“东风”添置图书 2000 多册。资源充实了,如何保证阅读时间。我校规定,每周一、三、五中午时间作为读课外书的专用时间,老师必须在现场指导。这一段时间,老师在做什么?与学生一起读书,推荐好书,展示读书笔记。提倡节假日、双休日读课外书,平均每天不少于半小时,要求学生每天想一想,“今天我读书了吗?”,“今天

3、有多少收获?”在培养阅读习惯的最初阶段,提供阅读时间、提供资源,稍微加一点“外力”对促成学生内因起变化是有作用的,因为“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王尔德语),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在没有强制因素的情况,仍然能够自主读书,形成阅读习惯。3、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实现自能阅读的目标。我们认为读书的方法来自课内,来自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老师能注重利用教材中的“金钥匙”,因为它几乎包含了小学阶段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揣摩、总结,在阅读课外书时自觉地运用,也就是“得法于课内,得道于课外”,当然我校也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这

4、些方法最主要的有:(1)读书时注意力要集中,一边读,一边想,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能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寻求答案。(2)读书时要勤动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书中圈圈点点,摘录好词句及精彩的语言,高年级能为文章写批注。4、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例如,(1)阅读笔记的评比与展示;(2)手抄报展评;(3)优秀作文欣赏;(4)讲故事比赛;(5)美文欣赏。有人说,在人性深处,有一种最原始的东西,是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在活动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因为自己丰富的知识,出色的表现,带来了他人的赞许,一道敬佩的眼光,由此就可能产生一股持续阅读的动力。二、取得的初步成果。1、教师方面:

5、在本次实验中,有五位老师上过县级研讨课,其他 7 位老师也在校本教研中上过课外阅读指导课、美文欣赏课,多位教师的课外阅读经验论文收入县级论文汇编。掌握一些常见的课型,值得一提的是:老师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清醒,大家感到,自己需要多读书,不读书就要落后,很难想象一个远离课外书的老师,根本不可能向学生推荐好书,也无法与学生进行阅读交流。2、学生方面: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培养,在课间、午体时,有许多学生仍在埋头看课外书,形成了浓厚的阅读氛围,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加入阅读活动,随着实验的开展,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用法读书,习作能力、语文素养进一步提高。三、存在的问题及反思。两年来,我们

6、在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兴趣掌握合适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形成阅读习惯作出一定探索,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计划中如何加强四个联系(课内与课外、阅读与活动、学科间的联系、家长与学生)等方面,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再者,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蹶而就,课题的结题不应该是阅读研究的终止,应实现“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生”的目标。让孩子学会“感恩”庙子镇上庄小学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长辈的宠爱使得我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改变这种现状,学校老师采取了一系例教育方法。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始终,让我们学会感恩,尊重他人。作为参与实验的受益者,我们亲身感受了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7、。从我们学生的视觉来体味感恩教育对我们的影响,不由的是我们对老师们的良苦用心深深感激,也对学校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措施由衷的认可。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1、问题的提出在社会大背景下,小学生头脑中缺少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师长的敬,对同学的爱。本着对症施治的原则,本校试用从古代文化典籍中选用儒家思想感恩,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2、意义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帮助着我们,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各行业的,他们都有恩于我们,如何回报他们呢?老师很有必要提醒、引导教育学生自小学会感恩,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一切付出多人。二、课题研究的

8、内容感恩教育,旨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善的天性,从我做起,从小做起,找到善心,善行的源头,让每位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与祖国的培养,感恩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与同学的帮助,感恩与身边一切关心自己的人;那么这个人必定是一个集大孝、小孝于一身的高尚的人,所以培养学生感恩情怀势在必行。各年级段具体内容如下:低年级:吟诵弟子规,学会礼貌用语,不挑食,不挑衣。了解衣食的来源,记住父母生日,教师开“二十四孝”故事会。中年级:记背弟子规,写读书笔记,习惯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给父母帮做力所能及的事,给父母筹划过生日。完成爱心家庭作业,每学期开展两次征文活动,会算亲情账。高年级:记背弟

9、子规并按其内容做事,每周写一篇心得体会,阅读感恩之类的文章,熟练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不乱花钱,会算亲情账。上学之余帮父母做家务活,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每周一下午班会上一节感恩专题课,交流感恩事例,互评感恩效果。完成爱心家庭作业,每学期开展两次征文活动。三、课题实施方法:(一)支持与保障健全强有力的实验研究机构,组织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强大阵容。从教师、家长做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孩子成长树立良好的形象。从博大精深的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摘取可用资源,从当代社会实践中,全球文化交流中搜选素材,特别从身边的例子当中,选知恩报恩的典范。(二)实验的基本思路和实验策略思路:1、健全机构2、营造氛围

10、,选择传统读物:弟子规3、充分利用电教网络资源4、定期布置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感恩身边人的事,并从中筛选典型示范5、资料积累:收集并保管好文字材料、图片、录像典型事例等档案6、评估实施策略:1、树立净化社会风气,提升校园品味的自信心,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人品素质,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2、在课堂中创设情景,首先让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把教育学生“做人”作为着力点。仅有开发学生智力的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健康的人格,丰富多彩的情感。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家人的优秀品质及家族的好传统,好风气。引导学生体会在人的一生中

11、,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和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所说不完的,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说打交道?通过具体活动,努力将学生的感恩教育,对家庭道德的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学习动力,实现知行统一。3、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这个课题研究,旨在提升全体学生道德素质、净化校园和所涉及家庭风气,范围广,时间长,应督促,鼓励每位学生参与。学校组织各班每周星期一班会,让学生交流为父母,为家庭做的事,让学生民主评议,选出本周“感恩活动”模范、标兵。并记录在案,上交课题研

12、究组。学校建立长效机制,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任组长,班主任任组员,由少先大队共同督促检查,引导学生从小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长期坚持下去,养成习惯,酿造品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把褒奖“感恩活动”典型事例作为学校长效制度坚持下去。每周星期一下午自习学生互评一次,教师把典型事例点评,推广。让学生汲取典型,并付诸于自己的行动。每月让家长对孩子感恩行为评价一次,并把评价反馈学校。3、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选择良好的文章、书籍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光盘教唱孝亲歌曲为父母做一件事为父母过一个生日写感恩词定期交流知道感恩的原因,践行感恩的行为,坚持感恩的传统四、课题组织机构(一)组织机构课题组长:唐敬博组员:张业盈 冯译萱 段秀洁 石佳乐指导教师: 周爱英 史新鹏(二)所达到的目的:通过感恩教育我们懂得了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的传统美德,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知道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住行的人置身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