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509288 上传时间:2017-09-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蒸湘区实验小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讲座 李 艳党中央决定,从 2008 年 9 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三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的部署与要求,我区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 2009 年 3 月开始,至 2009 年 8 月基本完成。我校被市委选择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点单位,为第二批学习实践作准备。同时,按照要求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活动中,要带头做到“三个一 ”:撰写一篇理论学习文章;写一篇调查报告;讲一堂专题辅导课。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学习、理解,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从“什么是

2、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三个方面向大家作过汇报: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 2003 年 4 月 10 日到 15 日在广东非典疫情非常严重的时期视察广东时首次提出的。当时的提法,是全面发展观,要求广东要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2003 年 6 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抗击非典总结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 年 10 月 1114 日)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明确告诉人们,以人为本

3、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年之后,当胡锦涛同志在 2004 年 9 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讲话时,科学发展观已成全党全国的共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 年 10 月 8 日至 11 日)对科学发展观作了进一步论述,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的统领地位和主导作用。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背景之一,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改革

4、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年春发生的非典疫情以及抗击非典斗争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因素,促使我们对发展问题给予认真的思考。背景之二,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大作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

5、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经验全面、深入的总结。背景之三,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关键的发展阶

6、段。党中央在这个时候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树立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背景之四,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实践证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美元到美元之间的时期,往往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必须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观念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并形成了一系列发展理论。我们党大胆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成果,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来

7、。(二)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做了完整而科学的阐述,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句话:“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主题,人类历史的进步离不开发展,世界面貌的改变离不开发展,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立足更离不开发展。回想一个半世纪以前,由于清政府昏庸腐败,泱泱华夏贫穷落后,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恃强凌弱,肆意侵略掠夺,炎黄子孙蒙受了奇耻大辱,100 年的中国近代史留给中国人的最大教训就是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才

8、能救亡图存。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牢牢抓住了发展这个主题,才使得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社会安定、政通人和,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的分量越来越重。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最根本的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做到又好又快发展。第二句话:“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是因为“以人为本”回答了发展与“ 人”的关系,强调发展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 而不是“物” ,这就明确了为什么要发展和靠什么发展,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动力等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整个理论体

9、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以人为本中的这个“人” 指的是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本” 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三句话:“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应该是全面的,是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10、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所谓“ 协调发展” ,就是要处理好由发展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留下空间和条件,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机会为代价,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第四句话:“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就是统揽、总揽,就是宏观调控。“筹” 就是筹划、协调。兼顾就是照顾到方方面面,平衡各种关系,兼顾各种利益

11、。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 ”的方针,丰富了我党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 三农” 问题。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

12、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二、为什么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发展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总结科学发展观从提出至今已有六年的时间,2003 年 4 月广东发生的“非典” 是促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的直接因素。“非典” 疫情的发生,我们党敏锐地感受到 “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当年 7 月在北京召开的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13、的发展观。”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发展观的第一次表述。同年 10 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 的重要观点,这标志着我们党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7 年 10月,党的十七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科学发展观被正式写入党章。今天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方针。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具

14、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产力不发达,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等是基本国情。从资源总量上看,我国地大物博,但是,如果引入人均概念,就可以说是“人多物薄”了。耕地、淡水、森林、石油以及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之我们正处于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阶段,资源和其他能源的消费强度加大,导致经济发展和资源的矛盾加剧

15、。在所有资源中,能源资源更为紧张。2003 年,中国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7 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已经占到消费量的 50%,预计到 2010 年 60%靠进口,这个风险非常巨大。另外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客观存在的长期因素。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第三,实践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 30 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也暴露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比如,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存在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16、” 的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用科学的发展观去尽快破解。第四,实践科学发展观也是对国外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与借鉴二战后,面对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许多国家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的任务,加快经济增长成为普遍共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尺。毫无理性地追求经济的增长带来了一系列日益严峻的问题:加剧了人与资源的矛盾,加剧了人与环境的矛盾,加剧了社会不公,导致了人的精神贫困,出现了与富裕不相协调的精神危机、道德滑坡、信仰倾斜等。于是,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发展观。到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人们对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即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发展是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是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党实践科学发展观也是对国际社会关于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分析与借鉴。三、如何结合实际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