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五首》练习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5090071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五首》练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五首》练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五首》练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五首》练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五首》练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五首》练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五首》练习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2,1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 它的句数是固定的: 八句的称为 。 四句的称为 。 又按每句七个字和五个字划分为 和 。,3,2 次北固山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的诗句是 。,4,3、 西江月抒发词人丰收在望喜悦心情的一句是 。,5,4、律诗一般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通常情况下要求 句押韵, 联和 联对仗。,6,5、词,又名 ,产生于 代,盛行于 代。宋词按风格划分,可分为 派和 派。,7,6、观沧海是

2、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8,7、 西江月作者_, 字_,号_, _朝人,著名的_词人。,9,8、 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_名,“秋思”是_,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最著名的代表作,被称为“_”。,10,9、 曹操,字_,东汉末年的_家,_家,_人。与儿子_、_共称“三曹”。,11,10、白居易,字_,_代大诗人。你还知道他的诗有_。,12,11、 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 。,13,12、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 本诗是一首_诗,题目为_,选自_,作者_。,14,13、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本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诗歌抒写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的体裁是 。,15,14. 次北固山下选自_,作者_,_代诗人。,16,15、 潮平两岸阔, 。 乱花渐欲迷人眼, 。,17,16、 天净沙秋思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18,17 西江月中两个描写一场骤雨即将倾泼而下的景象的句子是 , 。,19,18观沧海中: “临”在这里是说“来到”还是“登上”? 统领全诗的语句是 。,20,19、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意思是( ) A日月好

4、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21,20、 钱塘湖春行一诗选自 ,作者 ,字 ,晚号 ,唐代诗人。,22,21 请说出不同朝代的盛行的文学体裁。 汉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清,23,22.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n,见到的意思,24,23 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

5、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 。 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 , 。 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迷人动感的四句诗_,_。_, _。 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25,24、对观沧海诗理解做个最佳选择(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26,25、 选择红色字的正确解释: 次北固山下( ) A次序 B到 C停泊 D驻扎 风正一帆悬( ) A正前方 B顺 C大 D正在 明月别枝惊鹊( ) A树枝B另一个树枝 C告别枝头D别上枝头 路转溪头忽见( ) A看见 B发现 C见面 D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