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观后感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088047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观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观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观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观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观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观后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观后感观后感2018 年 5 月 21 日观看国家记忆栏目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系列 第一集 选址西柏坡:国民党以 25 万兵力,巨石击卵,延安岌岌可危。 “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后,将移驻何方?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为何会被历史选中,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精彩内容:1947 年 3 月下旬,蒋介石重点进攻中共的核心所在地延安,国民党甚至扬言“要在三天之内占领延安” 。当时中共在延安周围的部队才不到 3 万人。面对 10 倍于我的强敌压境,延安岌岌可危。毛泽东和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撤离居住了十多年的延安

2、。走前,毛泽东特意开会鼓舞士气:“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 “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3 月 18 日晚,毛泽东和中央机关踏上了转战陕北之路。随后,中央工委来到晋察冀解放区阜平县城南庄,与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会合。中央工委决定留在晋察冀指导工作,但是住在哪里呢?经过一番认真的比较,大家把目光集中到了平山县西部的西柏坡。这里的群众基础也非常好, “最后一碗米用作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了队伍上” ,这是平山人民支前抗日的真实写照。刘少奇、朱德认为,西柏坡的地理位置非常理想,能攻能守,可进可退。若战局顺利,

3、前出三十多公里即可进入华北大平原。如有不测,则可撤回层层叠叠的八百里太行,如虎入深山,龙归大海。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7 月 12 日,刘少奇、朱德电告各地: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当时为了保密起见,中央工委对外称“工人劳动大学” ,刘少奇任校长,朱德为董事。自从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一年来,他们行程两千余里,先后途经十二个县境,驻足三十七个村庄。1948 年,全国的战场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东北、华中、华东、中原等各大战场取得了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战局彻底扭转。1948 年 3 月 23 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前委移驻华北。1948 年 5 月

4、18 日拂晓,通宵工作的毛泽东刚刚睡下。突然,聂荣臻接到秘书报告,有敌机在城南庄以北一带活动。话音刚落,说时迟那时快,一架野马式敌机已经飞来,在城南庄上空盘旋侦察。接着,一架 B-25 轻型轰炸机紧跟上来。聂荣臻立刻意识到大事不好,疾步跑向毛泽东主席的房间,赶紧叫醒毛泽东,一起躲进了房后 100 米处的防空洞。刚一进防空洞,敌机就投下了 4 枚炸弹。其中 1 枚就落在聂荣臻住房前,毛泽东主席就曾经在里面住过几天。住房门窗上的玻璃、屋里的暖水瓶,都被震碎了,门、屋檐、柱子上嵌进了许多弹片。军区司令部的几间房子被炸毁。面对危险,毛泽东非常镇静。他对聂荣臻风趣地说:“不要紧,没什么了不起!无非是投下

5、一点钢铁,正好打几把锄头开荒。 ”5 月 27 日,毛泽东到达西柏坡。入驻西柏坡后,毛泽东登高俯瞰西柏坡村,他坐在一块石头上,用手里的木棍指着山下说道:“西柏坡,果然是个好地方,这个总指挥部选得好。 ”至此,中共中央五位书记在西柏坡胜利会合,中共中央开始合并办公。这一年,毛泽东 55 岁、朱德 62 岁、刘少奇 50 岁、周恩来 50 岁、任弼时 44 岁。他们一起在西柏坡的土屋斗室里运筹帷幄,设计、研究、制定着中国的未来。西柏坡,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因为历史的选择,成为了“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毛泽东在这里运筹帷幄,以雄伟的气魄,组织了战略大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环环相扣,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的向前发展,气势磅礴,近代中国经历漫漫长夜,在这里终于破晓,走向黎明。中国共产党人带着“两个务必”从这里启程,进京“赶考” ,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时达,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观景思史,感慨万千。西柏坡伫立在滹沱河边,曾经记载着党中央、毛主席建立的丰功伟绩,现在也必将见证大西柏坡建设的历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西柏坡这个充满灵气和诞生奇迹的圣地,她带给我无尽的思考,她激励着我永远奋力前行。历史的钟声,在我耳边不断地敲响,是警钟,也是号角,将成为我一个永远的提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