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国高考语文二卷精校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084032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全国高考语文二卷精校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全国高考语文二卷精校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全国高考语文二卷精校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全国高考语文二卷精校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全国高考语文二卷精校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全国高考语文二卷精校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全国高考语文二卷精校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8 年全国二卷年全国二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 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 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 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 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

2、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 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遭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 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 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 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 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 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

3、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 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 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 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进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 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某种危险,即 “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 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 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

4、人、压抑人的力 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 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 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 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 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

5、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A.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成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 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 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 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

6、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有声电影 者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 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 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 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

7、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但据说有声 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 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 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 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 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 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

8、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 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 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 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 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 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 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

9、,无论如何不能 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 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 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子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 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 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 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 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现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 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

10、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 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 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 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 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 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 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 的后事

11、,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 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 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 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 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 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2、A. 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 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 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 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 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 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 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 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5. 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

13、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 态。(6 分) 6.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 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 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 期。要顺利跨超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 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 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

14、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 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摘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 2018 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 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 年 4 月 20 日) 材料二: 材料三: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 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专利技术,成功转让给一家科 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 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 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

15、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趁势探寻科技创断方向,不断更新 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年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 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 大的推动作用。(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 年9月29日) 材料四: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 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 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

16、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 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 培养而设计制定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 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 2011 年到 2013 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 25.3%下降到 13.4%中,降幅明显,但 2014 年有微小回升,2015 年落至 8.4%。 B. 2015 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 弹;而 2016 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 10.7% C. 2012 至 2016 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 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 D. 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