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想和做》课件北京课改版_3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070149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6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想和做》课件北京课改版_3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想和做》课件北京课改版_3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想和做》课件北京课改版_3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想和做》课件北京课改版_3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想和做》课件北京课改版_3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想和做》课件北京课改版_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想和做》课件北京课改版_3(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想和做,胡绳,作者介绍,想和做选自胡绳全书。作者胡绳,江苏省苏州市人,笔名蒲韧,中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6 年在上海参加爱国救亡运动,40年代担任读书月报主编,解放后历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学会会长、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等职。胡绳早年从事哲学的普及工作,曾发表哲学通俗读物新哲学的人生观等,以后一直从事哲学、历史、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 (思想方法)理性与自由怎样搞通思想方法二千年间等。,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 理解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4引导学生认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解释词语,滔滔不绝:

2、,埋头苦干:,投机取巧 :,劳而无功:,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专心致志,刻苦工作。,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个人的私利。也指想不付出艰苦的劳动,而靠小聪明来取得成功。,白费力气,却没有功效。,解题,这是一篇论说思想修养方面的小短文。标题(想和做)是一个并列 短语,提出了人类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启发读者去思考两者之 间的关系。文章围绕着想和做的辩证统一关系展开议论,说明了两者 如何有机结合的道理。,背景资料,想和做选自胡绳全书怎样搞通思想方法,选入课本时,作者作了较大的改变。这是一篇谈思想修养方面的文章。,讨论归纳,第一部分(l5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阐明中心论点。 第

3、一层(l2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一种是“只会空想,不会做 事”,另一种是“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第二层(34段):对这两种人进行评价。对“空想”的人,说他们 是“空想家”;对“死做”的人,说他们是“跟牛马一样”。 第三层(5段):总结上文,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 要联结起来”。,讨论归纳,第二部分(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它们结合起来。 第三部分(8段):联系学校生活实际进一步论述。 第四部分(9段):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论点。,回答问题,本文的标题“想和做有什么特点?,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提出了人类活动中密切相关的 两个方面,启发读者去

4、思考两者的关系。,“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有什么具体表现?,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 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空想”和“空话狱是他们的特点。,回答问题,“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有什么具体表现?,“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不考虑做事的方法、目的,“死做”就是他们的特点。,回答问题,人们对这两种人是怎样评价的?,我们瞧不起“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埋头苦干”。,作者认为这样评价正确吗?,不正确。作者认为后者并不值得赞美。,回答问题,不值得赞美的理由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

5、,作者先用了一个比喻,把拉磨的牛与其相比,形象地指出“死做”者和拉磨的牛一样不动脑筋,不会考虑做事的目的、过程和 方法。接着作者又分析了人与牛马的区别在于“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 脑筋,想办法”,能够“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最后, 用一个假设,如果“死做”人类就不会进步,“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 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进一步证明“死做”不值得赞美。,回答问题,为什么说“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空想”和“死做”都不会进步。,回答问题,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文章针对一般人在生活中常会遇到的两个现象,概述 “空想”和“死做”两种人的表

6、现,对人们的错误认识进行评价进一步阐明了理由,最后提出了中心论点。,回答问题,这三篇课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各有特色。(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 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是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谈骨气) 则是开篇点题,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先概述“空想”和“死做”两 种人的表现,对这两种人进行评价后提出中心论点。,谈谈想和做与前面学过的两篇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有什么不同?,回答问题,第6段开头一句的问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设问,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想和做怎样才能联结起来呢?,“从实际出发”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要观察,还得行动。,文章怎样列举生活中学游泳的

7、例子,证明了什么?,回答问题,先从正面讲,学游泳要经过“观察试验学会” 三个阶段;再从反面假设如果只是“呆看空想不会”。从正反两方面列举学游泳的例子,证明既要“观察”又要“行动”才能成功,也就是说“想”和“做”要紧密联结起来。,想和做要怎样紧密地联结起来?,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之间是辩证的统一。,回答问题,联系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实际,有些同学学语文只读不想,学数学只记不想结果如何?毛病在哪里?,结果是不理解,不会算,毛病出在“死做”。想和做脱节。,有些同学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来记忆原因是什么?,会动脑筋,想办法,想和做紧密联接起来。,回答问题,最后一段在

8、文中起什么作用?,起总结全文的作用,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课文中还有没有类似总结性的语句或段落?,(1)第5段总结上文“一事不做,凭空设想”就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就是“死做”指出“空想”和“死做”危害性,提出中心论点。 (2)第7段总结第6段内容,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二者怎样联结在一起。,回答问题,为了论证严密,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或句子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你能找出来吗?,(1)第3段“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承前第1段,对“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进行评价。 (2)第4段“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承前第2段,对“只顾做

9、事,不动脑筋”的人进行评价。 (3)第5段的最后一句与第6段的第一句相承接。,本文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慨述了“空想”和“死做”两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加以评价,提出了“想和做要紧密结合”的中心论点,接着进一步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紧密联结,联系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文章思路缤密,举例充分,论证有力,有很强的说服力。,小结,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 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

10、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失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去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学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1“想和做怎样才能够

11、联结起来呢?”这句话是_问,其作用是_。 2上文第1段举学游泳的例子做为_论据,论证了_ 3真正的道理是怎么诞生的? 4上文的中心论点是( ) A从实际出发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B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C一面做,一面想。 D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习题练习,(一)在下列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关联词语。 玉我们青年人_要空谈_要实行。 2他们做事的方法_根据自己的习惯,_依从别人的命令。 3_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_得不到进步。 4_做什么事情,“空想”和“死做”_不会进步。,习题练习,(二)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因为客观条件的原因,他没能上大学。 B经常锻炼身体可以预防不感冒。 C,谁也不能否认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取得辉煌成就。 D优越的条件,使我产生了依赖心理。,完,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