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创伤课件_16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056859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腹部创伤课件_16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腹部创伤课件_16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腹部创伤课件_16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腹部创伤课件_16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腹部创伤课件_16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腹部创伤课件_1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腹部创伤课件_16(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腹部创伤,范柳笛,4-4 剖腹探查指征 血压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甚至下降 腹腔穿刺抽出气体、不凝血液、胆汁或胃肠内容物 胃肠出血 积极救治休克而情况不见好转或继续恶化,腹部创伤治疗,一、概述 脾脏血供丰富、质脆、实质性脏器 脾破裂闭合性损伤:20-40%开放性损伤:10% 致伤因素:脾区直接暴力 伴有肋骨骨折或脾脏慢性病理改变时更易发生,腹部创伤脾破裂,二、 分型 中央型脾破裂脾实质深部破裂 被膜下脾破裂脾实质周边部分破裂 真性脾破裂脾实质与被膜均破裂 延迟性破裂假性脾破裂因包膜完整,出血量受到限制而形成血肿,血肿由于腹内压增高或轻微外力的作用等突然转变为真性脾破裂,造成大出血,常发生在伤后1-2

2、周,腹部创伤脾破裂,三、诊断 1. 腹部特别是左上腹和左下胸壁外伤史; 2.内出血征象:面色苍白、脉搏加快、失血性休克 3.移动性浊音() 4. 诊断性腹腔穿刺可抽出不凝血 5. Hb、Ht、RBC持续下降 6.生命体征不平稳,腹部创伤脾破裂,四、治疗 原则:抢救生命第一,保脾第二 1、非手术治疗 1-1适应症 无休克或易纠正的一过性休克 影像学检查提示脾脏裂伤比较局限、表浅 无其他脏器合并损伤,腹部创伤脾破裂,腹部创伤脾破裂,1-2 观察内容: 每1530分钟测定一次脉率、呼吸和血压 每30分钟检查一次腹部体征 每3060分钟测定一次红细胞数、Hb和Hct 必要时重复进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或灌洗

3、术,1-3 观察期间的处理: 绝对卧床休息 禁食水 保持大便通畅 积极补充血容量、防治休克 抗生素应用,腹部创伤脾破裂,2、手术治疗 2-1 适应症 脾脏真性破裂 假性破裂中转为真性破裂 生命体征不稳定 血红蛋白、红细胞进行性下降 难以纠正的失血性休克,腹部创伤脾破裂,2-2 方法 1、脾切除术 2、脾部分切除术 3、脾修补术 4、脾切除自体脾移植术,腹部创伤脾破裂,11/52,12/52,一、概述 体内最大的实质性脏器、质脆易碎、血管丰富 腹部损伤:1520 致伤因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 肝脏慢性疾病时更易受损 右肝较左肝破裂多,腹部创伤肝破裂,二、 分型 中央型肝破裂肝实质深部破裂 被膜下

4、肝破裂肝实质周边部分破裂 真性肝破裂肝实质与被膜均破裂,腹部创伤肝破裂,三、诊断 1. 同脾破裂,但受伤部位在右侧; 2. 胆汁进入腹腔、腹痛和腹膜刺激征较脾破裂时明显 3. 肝破裂、血液可经胆管进入十二指肠出现黑便或呕血 4.中央性肝破裂继发性肝脓肿,腹部创伤肝破裂,四、治疗 原则:急诊手术 要求:彻底清创、严格止血、充分引流、防止胆漏消除胆汁溢漏、建立通畅的引流。 1、非手术治疗(同脾破裂),腹部创伤肝破裂,2、手术治疗 暂时控制出血,尽快查明伤情 清创彻底止血、消除胆汁溢漏 建立通畅的引流,腹部创伤肝破裂,2-1 手术方法 肝单纯缝合 间断缝合修补 肝动脉结扎 肝叶切除 纱布填塞法,腹部

5、创伤肝破裂,一、诊断,1腹部外伤史 2腹膜炎症状 3气腹征,腹部创伤小肠破裂,二、治疗 手术治疗 1单纯修补术:破口小 2小肠切除吻合术: 裂口较大或裂口边缘部肠壁组织挫伤严 重者; 小肠管有多处破裂者; 肠管大部分或完全断裂者; 肠系膜损伤影响肠壁血液循环者。,腹部创伤小肠破裂,一、临床特点,结肠损伤发病率较小肠为低 结肠壁薄、血液供应差,结肠内容物液体成分少而细菌含量多,故腹膜炎出现得较晚,但较严重 一部分结肠位于腹膜后,受伤后容易漏诊,常常导致严重的腹膜后感染,腹部创伤结肠破裂,二、诊断,1腹部外伤史 2严重的腹膜炎症状:因结肠内容物液 体成分少而细菌含量多 3严重的腹膜后感染 4气腹征,腹部创伤结肠破裂,三、治疗 1一期修补: 裂口小、腹膜污染轻、全身情况良好 2一期切除吻合术: 同上,主要限于右半结肠。 3肠造口、肠外置或一期切除吻合或修 补,近侧行造口术,34周后再关闭造口。适应破口大、污染重。,腹部创伤结肠破裂,腹部创伤病例分析,腹部创伤病例分析,腹部创伤病例分析,腹部创伤病例分析,腹部创伤病例分析,腹部创伤病例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