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九 第2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社会生活变迁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931984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九 第2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社会生活变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九 第2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社会生活变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九 第2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社会生活变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九 第2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社会生活变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九 第2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社会生活变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九 第2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社会生活变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九 第2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社会生活变迁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社会生活变迁,考情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经济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 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交通落后,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2)措施 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打击投机商人。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经济,以解决中央财政困难;合理调整工商业,调动私营工商业的积极性,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

2、关系。 农村: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3)意义: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2)任务 优先发展重工业。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

3、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内容 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6年,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2)内容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

4、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 (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主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大跃进”: 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

5、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3.政策调整 (1)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出现国民经济的复苏。 (3)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三、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物质生活: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2.交通事业的起步 (1)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

6、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2)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和长江等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航空: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创办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2)电影: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重理解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7、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结构: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4)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

8、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5)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 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 (2)实质:试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这

9、只是一种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消极影响。,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 工业化的奠基“一五”计划的开展 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第(1)问“变化”,要通过分析表格变化得出结论。“原因”要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针和规划回答。“影响”要从对经济发展变化特别是对工业发展的影响思考。第(2)问“特点”结合材料的内容分析即可。 (2)定时空,找关联:新中

10、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突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方针,1953年制定了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一五”计划。 (3)提信息,找关键:图片显示重工业比重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 根据信息“1956年、改造基本完成”“工业总产值”以及重工业发展的具体数值分析。,【答案】 (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 (2)特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深化拓展】 “一五”计划的特点 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

11、展重工业。 2.体现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3.“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且工业、农业等物质资源丰富。同时地理位置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具有独特的优势。 4.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相统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信息逐句进行分析,尤其要结合时间信息分析其阶段特征;“问题”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并结合其年份信息从行业的横向对比与时间的纵向发展角度分析总结。第(2)问,

12、“启示”根据找出的问题,指出今后应该怎样去做。 (2)定时空,找关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背离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3)提信息,找关键:反映出“浮夸风”盛行。 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反映出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重工业产值迅速提高。 轻工业发展缓慢,农林牧渔业出现倒退现象。,【答案】 (1)特点:“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风盛行;1958年“大跃进”达到高潮;1960年,基层群众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问题:19571960年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产值、重工业与轻工业产值呈现背离状态,从而说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2

13、)经济建设要防止片面追求速度与产量,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建设要注意不同产业的经济发展比例结构,协调发展。,【深化拓展】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析考题】 角度一 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 【典例1】 (2016全国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试题分析】 “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其原因:财力有限,如果平均使用

14、,百废俱兴,必然一事无成;没有重工业,就没有工业化的基础,也就没有巩固的国防。优先发展重工业必须解决几个问题:一是通过压低全民消费,提高储蓄率,加快资金原始积累;二是保证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向重工业领域;三是实行平均主义的民生保障,确保社会的稳定。所以,题干材料中“一五”计划压缩住宅建设投资、压缩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其目的在于完成工业化,奠定工业化基础,A项正确。 国民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一五”计划期间,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和所有制(经济成分)结构都不能够说“臻于平衡”,如工业的比重、重工业的比重都偏低,B项

15、可排除。,题干材料只是压缩非生产性建设投资,C项可排除。城市化一般包含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面积扩大等。“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大力兴办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城市化进程会加快,D项可排除。 答案:A,角度二 “大跃进”时期的工业化建设 【典例2】 (2015海南卷,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 101万猛增至5 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试题分析】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

16、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作出重大决策,要求钢产量比1957年翻番,随后出现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同时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电力、煤炭、运输等行业也兴起了“全民大办”的热潮。这也就相应地增加了这些行业的劳动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大办的工矿企业转移。B项正确。 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于1957年,公私合营完成是在1956年底,都与题干时间不符,A、C两项错误;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关系,D项错误。 答案:B,【教材补缺】 新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1.19501957年: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 3.19611965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 4.1966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