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管理思想(第二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2010-02-10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917722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3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管理思想(第二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2010-02-10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中外管理思想(第二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2010-02-10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中外管理思想(第二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2010-02-10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中外管理思想(第二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2010-02-10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中外管理思想(第二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2010-02-10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管理思想(第二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2010-02-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管理思想(第二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2010-02-10(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纲要,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概述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管理思想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工商管理思想,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概述,1. 顺道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老子的“道法自然”,管子的“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必须顺轨而行,不能逆道而上。 2. 重人重人心向背,重人才归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变,在逆民心”;“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3. 求和孔子“礼之用法必明,和为贵”,管子“上下不和,虽未必危”,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 法治明法、一法、常法“法必明,令必行”;“法度不一,则循义者惑”。

2、5. 守信“小信成则大信立,则明主积于信” 6. 预谋,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管理思想,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社会历史变革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在这个相对独立的一段特殊时代里,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诸子蜂起,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特别是出现了儒、道、墨、法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相互荡漾、融和,显示着中华民族学术思想和管理思想空前的生机和活力。,儒、道、墨、法等各家各派代表了各自的阶级和阶层,对当时的社会变革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提出了救治方法。各家围绕天人关系,人性善恶,义利之辨,礼法之别,古今之变,王霸之争等在各学派内部展开了内容广

3、泛的争鸣和辩难,极大的丰富了古代的管理思想。,1. 儒家管理思想,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山鼻祖,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以仁为最高境界、以礼为实现途径的以礼释仁的思想学说。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从政的人如果真正能以“德”治国,将得到人民的拥护。,孔子认为,要实现“德治”(礼治),必须提倡“仁”学,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他给“仁”所下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 孔子要求统治者“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主张“爱人”,目的是为了缓

4、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当然,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不过,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中,孔子能提出“爱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是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在礼和仁两大思想支柱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富民足君、先德后刑德政治主张。“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足?” 先德后刑具体体现以下几个关系上: 在经济和政治关系上,他主张先富而后教; 在惠与使的关系上,他主张先惠而后使; 在教与杀德关系上,孔子提出以直正枉,先教而后杀。,在仁爱理念的指引下,儒家坚持敬、信、明、简的管理原则。 “敬”指敬业精神,即“执事敬”, 即做到“先之、劳之、无倦”。 “信” 即 “敬事而信”,需要“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

5、明”指明辨是非的能力。 “简”也有两层含义,一是简政,二是简行。,儒家提倡根据人才的长处和短处,科学而合理地使用人才。 在人才的选拔上,孔子首先提出了“举贤才”的思想,认为举贤才的最好方法是“近不失亲,远不失肖”,提倡推举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即“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在儒家看来,“释贤不肖,国之不祥也。”,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提出要推行“仁政”,他反对当政者对人民实行暴政,所谓“苛政猛于虎”。“仁政”的主要内容有: 给民以“恒产” 赋税徭役有定制 轻刑法 救急穷人 保护工商,孟子对民众极为重视,并认为,民之背向关系到国家兴亡。“桀纣之失天

6、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所谓王道,也就是他的仁政理论和政策,要点在于“保民”、行德和服民心。所谓霸道,就是“以力服人”。 孟子的性善说是他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荀子是孔、孟德后继者,其主题思想属于儒家,同时又批判地吸收了百家德思想。 荀子德管理思想上最主要的特征是主张既“隆礼”又重法,认为“礼”是根本原则,法是具体措施,两者不是对立的而使相辅相成的。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2. 道家管理思想,老子在哲学思想上提出了一个超绝一切的虚无本体,叫做“道”,又叫做“大

7、”,以取代商周以来的人格神天的至上权威。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因此,“道”成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和“道”的思想相适应,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听其自然。同时,在政治上“不尚贤”,这实质上是企图维护即将崩溃的奴隶制秩序,达到“无不为”的效果。为此老子主张实行“愚民”政策。所谓“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于是他认为应当“绝仁弃义”,使民“无知无欲”。这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妙用。,老子还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就是其本

8、来的样子,“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其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要顺应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就是法则。,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因素,它揭示出世界的事物包含美丑、大小、有无、强弱、生死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互相依存,相反而又相成。他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老子还观察到对立面的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肯定事物无不向它的对立面转化。,在老子之后,道家学派发生了分化: 一部分成为黄老之学,与法家结合,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 另一部分继续做“隐士”,与当权的封建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9、庄子便是这一派的代表。 庄子的哲学思想见于庄子一书。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辨证法思想,并认为客观事物的变化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把世间事物都看作是相对的,导致了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庄子的相对主义,虽然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与”道法自然“观相联系,庄子发展了老子社会政治学说,要求回

10、到“浑沌”世界去,即所谓“至德之世”。 曰:“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异,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又曰:“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庄子在人生观方面又集中体现在所谓“逍遥游”,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他在逍遥游中说,大鹏的高飞,要有一定的条件,即“有待”,这不能算是绝对的自由;而要真正地达到自由,就要无条件的,即“无待”,这样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自由自在地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天地之间,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世界。,3. 墨家管理思想,墨家的创立者墨子起初从学于儒,“学儒者之业,受

11、孔之术”,但后来走到了儒家的对立面,对儒家进行了强烈的批评。 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这十项主张,是墨子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些主张,都以“利”为出发点。墨子认为义即是利,无利则无义。,墨子对劳动很重视,主张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墨子主张“节用”、“节葬”。他反对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浪费,要求节约开支,葬礼从俭。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他既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兼并战争,又反对强凌弱、富侮贫、贵傲贱等阶级压迫,企图用“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作为救世药方。,墨子主张“尚贤”、“尚同”。尚贤是要求不分等级,举用贤才,要求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尚同是在

12、尚贤的前提下,要求人们与上级同是非,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也就是集中统一到中央。墨子对起用贤人还提出了任前试用、任上监督、任后评论制。 即“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 ,“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之下”,“闻喜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墨子还强调因人之才、合理分工,以争取效益的最大化。“凡天下群百工,轮、车、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 “有谗人,有利人,有恶人,有善人,有长人,有谋土,有勇士,有巧士,有使土守必察其所以然者,应名乃内之。”“内之”,即“纳之”。就是说,为了守城,应该容纳所有这些人。这完全符合现代用人原则,即“

13、用最合适的人,而不是用最完美的人”。,墨子认为,君子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必须首先修身,并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干和社会正义感。“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 面对当时社会上“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许之谋愚、贵之敖贱”的弱肉强食的丑恶现象,墨子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兼爱中:“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现其身。” 墨子在此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换位原则,“视人若己”,就是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误解、消除冲突。,4. 法家管理思想,关于法家的形成,国内学者比较一致的意见是:

14、法家的先驱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其早期代表为战国中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和慎到,而战国末期的韩非则是先秦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 作为法家先驱的管仲,治齐40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对内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工、商、渔、盐、冶、铁;举贤任能,寓兵于民,对人才、兵役、官吏等制度进行全面改革,收到了富国强兵的奇效,从而使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个霸王。,早期法家大致分为三派: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集早期法家之大成,主张三者相结合,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从而系统地发展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对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15、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的这些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法家的思想主要包括: 特别强调法的作用,以法治国。 倡导耕战。 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 法家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是历史进化说和人性好利说。 法家在政治上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畴主要有法、势、术、刑、罚、赏、利、公、私、耕、战等。,韩非说:“法者,编著之图藉,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商鞅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他主张“不贵义而贵法”,“刑无等级” 。韩非也强调“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是对“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宗法制度的否定。 韩非“法治”思想,

16、我们现把它归纳为四个方面来论述:依法管理、法不阿贵、厚赏重罚、赏誉同轨。,“依法管理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 “法不阿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 “厚赏重罚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 “赏誉同轨刑之烦也,名之缪也;赏誉不当则民疑,民之重名与其赏也均。赏者有诽谤,不足以劝;罚者有誉焉,不足以禁。赏誉同轨,非诛俱行 。”,5. 兵家管理思想,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兵家盛典,内容博大精深,其基本原则和思想,早已渗透到军事以外的社会经济

17、、生活等多个领域,在思想理念、行政管理、企业发展、商业竞争等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孙子兵法的现代管理意义 “智信仁勇严”选将之本 “不战而屈人之兵”管理之上策 “庙算”决策之妙法 “爱卒”管理之亲和力 “赏罚”激励之箭,“将者,智、信、仁、勇、严”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惧死。”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