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隙的击穿特性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4911486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5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隙的击穿特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气隙的击穿特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气隙的击穿特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气隙的击穿特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气隙的击穿特性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隙的击穿特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隙的击穿特性(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隙的击穿特性(一),主要内容,气隙的击穿时间 伏秒特性 持续作用电压下空气的击穿电压 雷电冲击电压下空气的击穿电压 操作冲击电压下空气的击穿电压 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措施,影响空气间隙放电电压的因素主要有: 电场情况:均匀、稍不均匀、极不均匀 电压形式:直流电压、交流电压、雷电冲击电压、操作冲击电压 大气条件:气压、温度、湿度,一、气隙的击穿时间,最低静态击穿电压U0 击穿时间tb 升压时间t0 、统计时延ts 、放电发展时间tf 、放电时延 tl 短间隙(1厘米以下)tf 1cm),均匀电场中空气的电气强度(峰值)大致等于30kV/cm,稍不均匀电场中的击穿电压1. 不能形成稳定的电晕放

2、电2. 电场不对称时,极性效应不很明显 3. 直流、工频下的击穿电压(幅值)以及50冲击击穿电压都相同,击穿电压的分散性也不大4. 击穿电压和电场均匀程度关系极大,电场越均匀,同样间隙距离下的击穿电压就越高 球球间隙,球板间隙,同轴圆柱间隙,球球间隙,当dD/4,电场相当均匀,直流电压、工频电压及冲击电压作用下,击穿电压都相同 当dD/4,大地对电场的畸变作用使间隙电场分布不对称,Ub有极性效应 电场最强的电极为负极性时的击穿电压略低于正极性时的数值 同一间隙距离下,球电极直径越大,由于电场均匀程度增加,击穿电压也越高,击穿电压的估算,根据起始场强经验公式估算击穿电压d :极间距离;:不均匀系

3、数,决定于电极布置,可根据静电场计算或电解槽等实验方法求得 Emax达到临界值E030kV/cm (幅值) ,间隙击穿0 实际上和电极布置有关,影响击穿电压的主要因素是间隙距离 选择电场极不均匀的极端情况典型电极来研究棒(尖)板 :电场分布不对称 棒(尖)棒(尖) :电场分布对称 根据典型电极的击穿电压数据来估计绝缘距离 直流、工频及冲击击穿电压间的差别比较明显,分散性较大,且极性效应显著,1. 直流电压下的击穿电压,极性效应:尖尖电极间的击穿电压介于极性不同的尖板电极之间棒板间隙:棒具有正极性时,平均击穿场强约为4.5kV/cm;棒具有负极性时约为l0kV/cm 棒棒间隙的平均击穿场强约为4

4、.85.0kV/cm,2. 工频电压下的击穿电压,击穿在棒的极性为正、电压达到幅值时发生 除了起始部分外,击穿电压和距离近似直线关系 棒棒间隙的平均击穿场强约为5.36kV/cm(幅值),棒板间隙的约为4.8kV/cm(幅值) “饱和现象” :距离加大,平均击穿场强明显降低,棒板间隙尤为严重d1m, 5 kV/cmdlm,2 kV/cm,三、雷电冲击电压下空气的击穿电压 及伏秒特性,1. 雷电流是冲击波形的,故由雷闪放电引起的高电压也具有冲击波形 2. 雷电冲击电压标准波形Tl1.2s(30%)T250s(20%),3. 雷电冲击50击穿电压 在多次施加电压时,其中半数导致击穿的电压,工程上以

5、此来反映间隙的耐受冲击电压的特性,均匀电场和稍不均匀电场下的击穿电压 击穿电压分散性小,其雷电冲击50击穿电压和静态击穿电压(即持续作用电压下的击穿电压)相差很小 冲击系数1,极不均匀电场中的击穿电压,在图所示范 围内击穿电压和间隙距离呈直线关系,由于放电时延较长,通常冲击系数大于l,击穿电压的分散性也大一些,其标准偏差可取为3% 棒板间隙有明显的极性效应,棒棒间隙也有不大的极性效应,四、操作冲击电压下空气的击穿电压,1. 操作冲击电压推荐波形,非周期性指数衰减波 推荐操作冲击电压的标准波形为2502500微秒,2. 操作冲击50击穿电压,均匀电场和稍不均匀电场中的击穿电压 气体间隙的操作冲击

6、50击穿电压和雷电冲击50击穿电压以及工频击穿电压(幅值)相同 击穿电压的分散性也较小,击穿同样发生在幅值,极不均匀电场中的击穿电压,极不均匀电场中的操作击穿有许多特点,特点,极性效应 极不均匀电场中同样有极性效应。正极性下50击穿电压比负极性下低,所以也更危险 电场分布的影响 “邻近效应” :接地物体靠近放电间隙会显著降低其正极性击穿电压,但能多少提高一些负极性击穿电压 电极形状对间隙的击穿电压也有很大影响,3.波形的影响,在一定的波前时间范围内,U50 甚至会比工频击穿电压低 ,呈现出 “形曲线” 对应于极小值的波前时间随着间隙距离加大而增加,对7m以下的间隙,大致在50200s之间 放电

7、时延和空间电荷(形成及迁移)这两类不同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分散性大 对于波前时间在数十到数百微秒的操作冲击电压,极不均匀电场间隙50击穿电压的标准偏差约为5;波前时间超过1000s以后,可达8左右(工频及雷电冲击电压下均约为3) “饱和”现象 和工频电压下类似,极不均匀电场中操作冲击50击穿电压和间隙距离的关系具有明显的“饱和”特征(雷电冲击50击穿电压和距离大致呈线性关系 ),50击穿电压极小值的经验公式 式中 d 间隙距离,m 上式对于 20m的长间隙和试验结果很好地符合,五、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措施,两个途径:一、改善电场分布,使之尽量均匀改进电极形状利用空间电荷畸变电场的作用 二、利

8、用其它方法来削弱气体中的电离过程,(一)改进电极形状以改善电场分布,增大电极曲率半径 减小表面场强。如变压器套管端部加球形屏蔽罩;采用扩径导线等 改善电极边缘 电极边缘做成弧形;尽量使其与某等位面相近 使电极具有最佳外形 如穿墙高压引线上加金属扁球;墒洞边缘做成近似垂接线旋转体,(二)利用空间电荷畸变电场的作用,极不均匀电场中击穿前发生电晕放电,利用放电产生的空间电荷改善电场分布,提高击穿电压 直径D20mm及16mm时,击穿电压曲线的直线部分和尖一板间隙相近 导线直径减为3mm以至0.5mm时,击穿电压曲线的直线部分陡度大为增加,曲线逐渐与均匀电场中的相近 “细线效应”,(三)极不均匀电场中

9、屏障的采用,在电场极不均匀的空气间隙中,放入薄片固体绝缘材料(例如纸或纸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显著提高间隙的击穿电压 原理是屏障积聚空间电荷,改善电场分布 随着屏障位置不同,击穿电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尖电极的极性不同,屏障的影响也有别,尖电极为正极性 屏障离尖电极过近,屏障效应将随之而减弱 尖电极为负极性 屏障离开尖电极一定距离,设置屏障反而将降低间隙的击穿电压 屏障离尖电极过近,仍有相当的屏降效应,工频电压下屏障的作用设置屏障可以显著提高间隙的击穿电压。 雷电冲击电压下屏障的作用尖电极具有正极性时,设置屏障可显著提高间隙的击穿电压负极性时设置屏障后,间隙的击穿电压和没有屏障时相差不多,(四

10、)高气压的采用,减小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削弱电离过程 例:大气压力下空气的电气强度仅约为变压器油的1/51/8,提高压力至11.5MPa,空气的电气强度和一般的液、固态绝缘材料如变压器油、电瓷、云母等的电气强度相接近 压缩空气绝缘及其它压缩气体绝缘在一些电气设备中已得到采用 如:高压空气断路器、高压标准电容器等,均匀电场中的击穿电压,在一定的压力范围内,击穿场强的提高遵循巴申定律,并且击穿场强大致和气压成正比 大约从1MPa开始,实验结果和巴申定律的分歧就逐渐明显了,不均匀电场中的击穿电压 不均匀电场中提高气压后,间隙的击穿电压也将高于大气压强下的数值 在高气压下,电场均匀程度对击穿电压的影响

11、比在大气压力下要显著得多,电场均匀程度下降,击穿电压将剧烈降低,(五)高真空的采用,削弱间隙中的碰撞电离过程,从而显著增高间隙的击穿电压 高真空中击穿机理发生了改变,距离较小时,间隙的击穿和阴极的强场放射密切有关 分散性很大:电极材料、电极表面的光洁度及清洁度,含卤族元素的气体化合物,如六氟化硫(SF6)、氟利昂(CCl2F2)等,其电气强度比空气的要高很多。称为高电气强度气体,(六)高电气强度气体的采用,卤化物气体电气强度高的原因 1由于含有卤族元素,气体具有很强的电负性,气体分子容易和电子结合成为负离子,削弱电子的碰撞电离能力,同时又加强复合过程气体的分子量比较大,分子直径较大,电子在其中

12、的自由行程缩短,不易积聚能量,从而减少其碰撞电离能力电子和这些气体的分子相遇时,还易于引起分子发生极化等过程,增加能量损失,从而减弱其碰撞电离能力,对高电气强度气体的要求1液化温度要低,采用高电气强度气体时,常常同时提高压力,以便更大程度的提高间隙的击穿电压,缩小设备的体积和重量。所以这些气体的液化温度要低,以便在较低的运行温度下,还能施加相当的压力2应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不易腐蚀设备中的其它材料,无毒,不会爆炸,不易燃烧,即使在放电过程中也不易分解等3经济上应当合理,价格便宜,能大量供应,目前工程上已得到采用的是六氟化硫(SF6)。SF6除了其电气强度很高以外,还具有优良的灭弧性能,很适合用于高压断路器中 SF6已不仅用来制作单台电气设备(如SF6断路器、避雷器、电容器等),而且发展成了各种组合设备,即将整套送变电设备组成一体,密封后充以SF6气体,如全封闭组合电器、气体绝缘变电所、充气输电管道等。这些SF6组合设备具有很多优点,如可大大节省占地面积、简化运行维护等等,谢谢!,作 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