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DE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4910385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4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主义DE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资本主义DE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资本主义DE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资本主义DE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资本主义DE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本主义DE》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主义DE(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资本主义DE 分配,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第二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第三节 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地租,【教学要求】,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基本形式及其变动趋势。 2、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基本内容。 3、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的形成及其本质。 重点: 1、比较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 2、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1、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三种转化) 2、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条件和源泉,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劳动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 2、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

2、不是劳动。 (见教材148149页) 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因为: 第一,劳动没有价值。 第二,劳动在出卖之前不存在,而商品在出卖之前必须独立存在。 第三,资本家与工人的交换违背价值规律。 第四,工人不可能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商品。,3、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 (见教材第149页),第一, 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关系看,劳动力的买卖同其它商品的买卖一样。人们所注意到的只是商品交换所应遵循的对等原则,至于买卖的商品是劳动还是劳动力,一般人是不会去深究的。 第二, 从工资的支付形式看,资本家通常是在工人劳动以后才支付工资的,这也使得工资被看作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3、。 第三, 从工人的立场看,劳动是工人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所以工人很容易把自己的工资看成是劳动所得。,第四, 从资本家立场看,他总希望以尽量少的货币换取尽量多的劳动,以便取得利润。 第五, 从工资的实际运动看,一是工人劳动时间越长,所得工资越多;二是劳动熟练程度不同的工人得到的工资不同,也容易使人们误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消灭了工作日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痕迹,全部劳动表现为必要劳动,因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总之,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

4、形式。劳动力价值是确定工资的内在依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工资水平的波动。,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一)基本形式 1、计时工资:按劳动时间支付工资2、计件工资:按完成的数量与工作量支付工资,(二)血汗工资制度-资本家榨取工人血汗的“艺术”(教材第151页),泰罗制: 美工程师 录下最好工人的操作过程分析去掉多余动作作为定额标准定出不同工资标准。 工人工资增加63%,劳动强度却增加270%,工人减少2/3,资本家支出却减少1/2。,福特制: 美汽车大王 通过提高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的运转速度来提高和控制工人的劳动强度。 工人变得机械麻木,战后新变化:,工人分红制,终身雇佣制,三、资本主义工

5、资的数量变动趋势 (见教材151152页),1、名义工资 即货币工资 2、实际工资,但是,在劳动生产率比实际工资提高更快的条件下,意味着M的提高和工人被剥削程度的加重。,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3、资本主义工资变动趋势特征 第一,名义工资一般成增加趋势 第二,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工资有时降低(经济危机、战争),有时提高(经济高涨)。,第二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 资本价值增殖运动上升到社会表面,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等各种具体形态,在以产业资本为核心的资本所有者与资本支配者集团中间进行分配。 首先对产业资本价值增殖运动及其转化进

6、行分析与考察是必要的。 所谓产业资本就是投在物质生产部门,支配雇佣劳动,直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资本。,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一)生产成本(又称成本价格或生产费用)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构成:W=c+V+m. 但是,商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同资本家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费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资本家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价值c+V. 因此,c+V 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即k=c+v。w=k+m. 成本价格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剩余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商品价值就变为剩余价值加生产成本,似乎剩余价值不是可变资本带来的,而是由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

7、事实上,商品价值和成本价格上完全不同的两个量,其差额就是m,(二)m转化为P,1、利润本质上就是m,利润是m的转化形式当不把m看作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而是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m便转化为利润。这样,w=k+p . 2、m转化为利润也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3、利润率 1)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表示预付总资本,C= c+v )P =M/c+v 或 P =M/C,2)不同部门和企业的利润率水平是不同的,如以一年为期,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分解为:,P= M/= m vn /=m v/n,n为可变资本年周转次数,提问:年剩余价值率等于什么?,3) m 与

8、P 的比较,联系: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而得出的不同的比率。 P 是m 的转化形式。 区别: A.量上不同。(定义) P 总是小于m B.表示的经济关系不同。 m 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P 是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所以,它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4)影响p 变动的因素有:,A. m 正向变化 (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日、压低工资等影响因素) B. 资本周转速度正向变化 C. 资本有机构成反向变化 D. c 的节省状况反向变化 E. 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反向变化,二、p转化为平均p,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 (一)两种竞争 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展开。

9、部门内的竞争是指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在不同生产经营条件下为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以提高利润率,不断改进技术,加快资本周转,提高劳动生率,努力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而展开的相互争胜的经济行为。,部门之间的竞争是部门内部竞争在社会范围内的进一步展开与扩大。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追求有利的投资部门而展开的竞争。,(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就是形成平均利润率,部门之间的激烈竞争,必然引起资本的自由转移,或者把原有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入利润率高的部门,或者把新的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投入。这种竞争过程中的资本转移,使不同部门的生产规模、商品数量、供求关系发生不同的变化,进而导致不同商品的

10、价格及利润率的提高或下降。这种资本转移反复进行,一直到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衡为止,其结果必然形成一个平均利润率,从而使等量资本投入任何部门均获得等量利润。,(三)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1、平均利润率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以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为标准时所形成的利润率,它等于社会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额之间的比率。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用公式表示如下: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2、平均利润是指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各部门按平均利润率分别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3、决定平均p 高低的主要因素,1)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2)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

11、的比重大小。说明:利润率平均化是一种动态趋势 利润率平均化反映的是一种动态的趋势,而不是静态的绝对平均,各部门仍存在差别,但从长期来看,呈现一个平均化趋势。 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在本质上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原则有关,但形式上已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规律。 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并不是永远不变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提高,平均利润率会趋于下降,这也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本表现形式。,4、平均p 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平均利润形成后,由于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故不同部门取得利润的多少完全取决于预付资本的多少。 现象上看,利润的多少只与投入资本有关,同工人劳动无关。 利润转化为平

12、均利润后,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便进一步被掩盖起来了。,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一)生产价格 1、公式:K+平均P(见教材156) 2、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条件。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 3、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见教材156)联系: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前提,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区别:二者存在一定差别。 在质方面,生产价格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只同所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 在量方面,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产品生产价格高于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产品生产价格低于价值; 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产品生产价格和价值大

13、体相等。,(二)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商品价值而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 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 (见教材第156页) 1)全社会M总额相等 2)全社会生产价格与价值总额相等 3)生产价格随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四、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一)理论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它阐明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没有违反价值规律。,(二)革命意义:

14、 A.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 资本有机构成高和资本周转慢的部门,所获利润高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低和资本周转快的部门,所获利润低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相当于社会平均水平的部门,所获利润等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从全社会来看,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完全相等的。,B.揭示了各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特殊利益上的矛盾性。 C.揭示了无产阶级不仅受本企业的剥削,而且受整个阶级的剥削,要改变受剥削和受压迫的地位,不仅要同直接剥削他们的资本家进行斗争,而且也要同整个资本

15、家阶级进行斗争。,第三节 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地租,一、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参与M分配)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 1、商业资本的含义- -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 2、商业资本的职能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在资本主义初期,产业资本家独立完成生产和销售的职能。市场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把实现商品资本的职能交由专门的资本家去完成,使商品资本的职能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就成为必要了。商品资本的产生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减少流通中资本的数量,扩大直接用于生产的那部分资本,从而有助于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p

16、 。,(二)商业利润,1、商业利润的现象 商业资本运动的公式是GWG,即购买产业资本家的商品,予以销售并实现价值增殖, 获得商业利润。由于商业资本是投资流通领域的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商业利润从现象形态看似乎是来自商品售卖价格和购买价格的差额,好象是从流通中产生的。但这只是现象,只能表现商业资本家是从商品售卖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差额中来实现其利润的,并不表明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2、商业利润的本质,从本质上说,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产业资本家之所以要向商业资本家让渡利润,使其参与对剩余价值的分配,是因为商业资本作为产业资本运动中商品资本的独立化部分,分担了产业资本一部分职能,即商品销售活动,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资本的利润率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