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内蒙古地区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910123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95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内蒙古地区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一节内蒙古地区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一节内蒙古地区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一节内蒙古地区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一节内蒙古地区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内蒙古地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内蒙古地区(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逻辑框架,一、地理区位,介于3724N5323N,9712E12604E 之间,东西横跨2 400 km,南北相隔1 700 km,土地总面积 118.34104 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北部与俄罗斯、蒙古等国接壤, 是中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本区拥有4 200 km的边境线, 18个边境口岸,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位于蒙古高原的南部;跨越五类生态区,从森林到森林 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跨越内陆河流域和 太平洋流域内外流域,兼有农区和牧区,也是自然环境脆 弱、农牧文化交错和土地退化最为典型的地区,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第一节

2、内蒙古地区,(一)环境结构,二、地理概况,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地貌结构上表现为山地与高原、平原交错分布。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原、平原的转换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镶有低山、谷地和盆地,水土流失较严重。属于典型的中温带,降水量东西地域差异显著,季节和年际变率大、寒暑变化剧烈。本区年平均气温呈现出波动中升高的趋势,而降水量则呈现出波动中下降的趋势。气候的不稳定,使得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第一性生产不稳定。自然植被及土壤覆盖的地带模式从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荒漠。,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

3、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煤炭”,(二)资源结构,煤田广布共发现煤田320多处,累计探明保有储量为2 256108 t,仅次于山西省,居全国第2位;煤炭资源不但储量大,煤层厚,而且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易于露天开采。探明储量在100108 t以上的煤田主要有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伊敏煤田、霍林河煤田、胜利煤田。,全区森林总面积约 2 050.7104 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1.7%,在全国各省区中居第一位。探明的黑色金属矿主要有铁、锰、铬,其中铁矿资源最丰富,目前已发现大小铁矿产地250多处。,东林西铁,国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南粮北牧大兴安岭阴

4、山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山地的西北部为高原牧业和蒙古族居住分布区,山地的东南部为平原、丘陵农业和农牧交错区、以及汉族和蒙汉杂居区。阴山以南为外流区,属黄河、海河水系,流水侵蚀严重,农业为主,以北则是内流区,以风蚀、干燥剥蚀为主,牧业发达。阴山是内蒙古“南粮北牧”的分界线。山南的河套平原素有“黄河百害,惟富一套”、“塞上米粮川”之称。,河套平原,草原畜牧业,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东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质肥沃,降水充裕,牧草种类繁多,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适宜于饲养大畜,特别是养牛。中部和南部的典型草原降水较为充足,牧草种类、密度和产量虽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营 养,适于饲养马、牛、羊等各种牲畜,特别

5、宜于养羊。阴山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气候干燥,牧草种类贫乏,产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是小牲畜的优良放牧场地。西部的荒漠草场很适合骆驼的生长。,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三)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GDP为3 822.8亿元,第一、二、三产业15.744.140.2,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城市、交通和产业结构,铁路交通是经济建设的大动脉公路实施“三横九纵十二出口”的总体规划建设边防公路和区内重要经济干线公路,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农畜产品和绿色产业。以名牌产品和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为依托,发展以绿色品牌为

6、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重点开发羊绒、牛奶、羊肉、牛肉、皮革、马铃薯、玉米、小麦等主导产品产业化系列,强化羊绒、牛奶、羊肉深加工产品在全国的领先优势能源重化工产业。能矿资源匹配良好,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煤电 转换,加快“西电东送”。丰富的煤炭源为高耗能有色金属冶炼加工 提供了充裕的能源保障2005年,原煤产量22 064.5104 t,占全国的10.1%,居全国第2位。东部的伊敏河、霍林河、元宝山三大褐煤基地向东北输送电力,中西部的达拉特、托克托、丰镇、海渤湾和准格尔等向京、津送电。该区是世界上罕见的稀土资源集中地区,储量占全国的97%以 上,是世界其他国家总储量的5倍,居世界第一。,三大特色产业的

7、布局,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成吉思汗陵园,草原文化旅游产业,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沙漠、奇异的原始森林、绚丽的文物古 迹、浓郁的民族风情,围绕草原景观、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三大主 题,以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旅游区,呼和浩特、包头、赤 峰历史文化旅游区,成吉思汗陵园民族风情旅游区三大景区为重点。,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内蒙古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突出建设“一线”、“三区”,全面实施“十大工程”,努力实现环境优美、兴区富民、边疆稳定 “三大目标”。,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一线”是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三区”是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和绿色产业开

8、发区、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开发区、稀土科研和生产出口开发区“十大工程”是生态建设工程、交通建设工程、信息网络工程、水资源开发和节水灌溉工程、城市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教育文化基础建设工程、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工程、生物高技术工程、草原文化旅游工程和农村牧区小康村建设工程,三、草原畜牧业基地,(一)内蒙古草原,草原面积8 666.7104 hm2,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1.7%,居全国第1 位。草原大部分保留天然状态。,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表132 内蒙古草原的主要特征,内蒙古草原的主要特征,(二)畜牧业优势,具有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区位优势、绿色优势和民族文 化优势。成为国家级草原畜牧业畜产品基地。羊

9、毛和羊绒是内蒙古畜产品的两大优势。内蒙古是国家毛 纺工业基地之一,毛线、毛料、毛毯等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 地位。内蒙古著名的牲畜品种有: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马、三河牛及锡尼河马乌兰察布草原的乌珠穆沁肥尾羊科尔沁草原的草原红牛、科尔沁细毛羊锡林郭勒草原的苏尼特肉羊乌兰察布草原的双峰驼、绒肉兼用白山羊鄂尔多斯的细毛羊、滩羊和卡拉库尔羊西部荒漠草场素有骆驼王国之称,双峰驼最为著名,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共有30多个畜牧业生产基地县。基地内年末存栏牧畜7 089.1万头(只),年产羊绒5 956 t。2005年主要牲畜:牛576.4万头,马67.9万匹,居全国第五位骆驼8.5万头,居全

10、国第2位羊5 420.0万只,居全国第1位畜产品产量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细羊毛4 4841 t,居全国第1位羊绒6 395 t,占全国的41.4%,居全国第1位羊肉、牛肉、奶类等也居全国中上水平,分别居第1、7、1位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变化(1980年到2005年):人均牛肉产量由的2.4 kg,增加至14.1 kg人均羊肉由4.12 kg,增加至30.3 kg人均奶类从3.8 kg增加到292.1 kg,(三)草原畜牧业基地,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四、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一)农牧交错带,农牧交错带位于内蒙古 东南部,地处东部季风区与 西北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带, 既是我国陆

11、地地理环境演变 最敏感的地区,又是土地退 化最严重的地带。,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合计 214个县 面积 74万104 2, 人口 6 400万人,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农牧交错带的特征,降水年变率大,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风蚀沙埋、水土流失、干旱、盐碱化与虫鼠害等灾害严重林、灌、草植被交错分布,生物多样性丰富,宜于发展农林牧复合系统多 “荒地”,对垦荒耕种有极大诱惑力,但垦后易导致土地退化;河川的水源涵养区或风沙源地,东部农区的生态防护屏障带自然地带或区域之间生物、地球物理状况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突变点或转折线贫困人口分布集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与少数民族居聚区接壤,历史上屯垦戍边、战乱频繁,农牧界

12、线反复进退,(二)农牧交错带人口负荷与土地利用,农牧交错带总体上属于边际土地。人口负荷增长对土地利用有直接作用,也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适宜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是保证生态安全、防治土地退化的关键问题。,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农牧交错带,农牧交错带主要土地利用区域组合型,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三)土地退化,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农牧交错带特殊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春季干燥多风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等气候条件,导致大部分地区的土地退化以沙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并存为特征,它们在时间上呈季节性交替,在空间上呈镶嵌分布,在成因上互为因果。在沙质、沙砾质的阴山南

13、北两侧、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及北部地区以沙漠化为主,水土流失为辅;以黄土、沙黄土沉积区的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和东部丘陵以水土流失为主,沙漠化次之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以沙漠化为主,沙漠化发展年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数地区在3%6%之间农牧交错带土壤风蚀与水蚀交织在一起,是一种典型的风水复合侵蚀。风水复合侵蚀较单一的风蚀和水蚀强度更重,成为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严重发展的重要加剧因素,土地退化特征,土地退化成因,年降水量波动大,年相对变率一般在15%20%,年内降水分配极不均匀,夏秋两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80%以上,冬春两季不足20%,极易形成季节性干旱,而且干旱与频繁大风同季地表物质以第四纪松散

14、沉积物为主。呼伦贝尔沙地、松嫩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库布齐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等均埋藏着数十米至100多米厚的第四纪古风成沙,这些松散沉积物容易遭受风蚀,成为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出现暖干化的倾向,表现为气温明显升高、降水在波动中减少和土壤干旱化程度加剧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和无限制的掠夺,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扩展广种薄收的方式经营。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加大了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是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扩展的主导因素。,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农牧交错带生态-生产关系模式图,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政策性建议 建立符合农牧交错带自然生态

15、系统空间格局的“生态生产范式” 探求“小面积搞生产、大面积搞生态”的高效而安全的土地利用模式 不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的空间宏观格局 认真研究和发展适合于降水变化的“波动性农牧业”模式 生态建设必须走产业化道路,高度重视生物资源的开发 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工作 加强风水复合侵蚀研究 农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加快城镇化建设,植被恢复与重建历程,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五、蒙古族与草原文化,(一)蒙古族民族文化内蒙古是人类起源和发祥地之一。中国北方草原的先民和许多民族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造和积累,形成了草原文化这样一个显著特征和重要形式。草原文化的基本特点:一是崇尚自然。是以游牧生产方式为

16、基础的文化形态,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作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成为草原民族最宝贵的文化结晶。二是践行自由。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在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成过程 中,自由的因子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各方面。三是崇拜英雄。是拥有英雄史诗最多的民族之一,蒙古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被世界公认为“千年风云第一人”的成吉思汗就是蒙古族的杰出代表。,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二)游牧文化游牧文明的显著特征在于充分利用自然永续资源和环境来延续游牧人的生存技能。不断的迁徙和流动的游牧方式对于易于破坏的草原地带是惟一的一种生产适应方式。,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是蒙古族与汉族居住过渡的地区,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虽然蒙古族人口所占比例不大,但蒙古族人口活动的地域广阔,蒙古族文化影响深刻而广泛,形成了蒙古族牧业文化、蒙汉农牧交错文化和汉族农业文化的地域差异,表现在土地利用、聚落、饮食、服饰、语言等多方 面。,河套平原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