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2015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4908789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航2015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北航2015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北航2015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北航2015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北航2015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航2015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航2015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目 录 序言序言 . 1 一、一、 就业基本状况与特色工作就业基本状况与特色工作 . 2 1.1 就业基本状况 2 1.2 就业特色工作 3 科教互动,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 4 校企携手,完善就业教育新模式 5 系统提升,建设就业研究新基地 6 深度扶持,构建创新创业新平台 7 二、二、 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 8 2.1 本科毕业生升学情况及趋势 8 2.2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情况 10 2.3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 11 2.4 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情况及趋势 12 2.5 国防科技工业单位就业情况 14 2.6 毕业生重点就业单位 15 2.7 未就业毕业生原因

2、分析 16 2.8 招聘会组织情况 . 17 三、三、 就业状况调研反馈就业状况调研反馈 17 3.1 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 17 3.1.1 就业满意度 18 3.1.2 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程度 19 3.1.3 年薪 20 3.1.4 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收到录用通知的情况 21 3.1.5 毕业生求职过程时间长度 21 3.1.6 求职渠道 22 3.2 用人单位反馈 . 23 3.2.1 用人单位满意度 24 3.2.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评价 25 3.3 毕业生工作状况跟踪反馈 25 3.3.1 工作适应情况 26 3.3.2 工作满意度 26 3.3.3 工作胜任情况 27 四、四、

3、 就业工作展望就业工作展望 . 28 附表附表各学历层次分学院、分专业就业率各学历层次分学院、分专业就业率. 301 序 言 作为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服务国家,锐意创新,始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打造顶级创新平台、塑造一流科研团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素养、人文情怀的领袖级人才。学校基本形成了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内在凝聚力和国内外影响力显著提升,不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程。 学校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坚持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的科研相结合,持续推动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初步形成了“航空科学与技术

4、国家实验室、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和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 三位一体的科研格局。 科研经费总量稳居全国前十, 人均稳居全国前三。近 10 年共获得 9 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 3 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与中国工程院共建的“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正发展成为本领域的国家智库。与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建立了全面的协同创新体系,其中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2011 计划” 。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面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面向基础科学和重大工程技术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

5、革,完善大学章程建设”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计划。发布人才白皮书 ,强力推进人才培养“长城行动计划”,抓好国家和校级试点学院和试点班的建设,探索以书院制为载体开展博雅教育,打造了高等工程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华罗庚数学班、知行文科试验班等四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积极促进教学科研的融合互动,把一流的科研能力转化为一流的教学能力,在创造知识中培养人才,在培养2 人才中创造知识。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带来了高质量的就业,北航持续涌现出的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一、 就业基本状况与特色工作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教育部、工信部和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整

6、合全校资源服务就业,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一线教师通力合作,保障了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定的保持高位,圆满完成了 2015 年就业工作。 1.1 就业基本状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 届毕业生总数为 6926 人,其中男生 5092 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73.52%,女生 1834 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26.48%。本科毕业生 3582人,占全体毕业生人数的 51.72%,硕士毕业生 2808 人,占全体毕业生人数的40.54%,博士毕业生 536 人,占全体毕业生人数的 7.74%。 截止至 2015 年 10 月 31 日1,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2为 98.80%, 硕

7、士毕业生就业率为 99.54%,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 98.69%,总体就业率为 99.09%,近三年来学校就业率保持高位稳定。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 1542 人,出国(境)573 人,升学率3达 59.05%。毕业生投身国防科技工业单位的人数总计 1438 人,国防科技工业1 本报告中统计数据截止至 2015 年 10 月 31 日。 2 就业率=(升学毕业生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其中升学毕业生包括国内升学毕业生和出国(境)留学毕业生。已就业毕业生包括签署三方协议就业和灵活就业的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指没有签署三方协议,与用人单 位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就业,以及自主创业

8、的毕业生。 3 升学率=(国内升学毕业生人数+出国(境)留学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3 单位就业率4为 20.76%, 其中本科毕业生国防科技工业单位就业率为 6.34%, 硕士毕业生国防科技工业单位就业率为 34.97%, 博士毕业生国防科技工业单位就业率为 42.72%。学校进入航天系统企业人数位居全国高校之首。 表 1 2015 届毕业生就业状况 总人数总人数 出国(境)出国(境) 国内升学国内升学5 5 签就业协议签就业协议 灵活就业灵活就业 未就业未就业 就业率就业率 本科毕业生本科毕业生 3582 573 1542 892 532 43 98.80% 硕士毕业生硕士毕

9、业生 2808 130 94 2130 441 13 99.54% 博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 536 18 82 420 9 7 98.69% 合计合计 6926 721 1718 3442 982 63 99.09% 图 1 近三年各层次毕业生就业率 1.2 就业特色工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断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大力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建设, 在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满意、学校满意、社会满意为目标,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对就业工作进行了深入4 国防科技工业单位就业率=国防科技工业单位就

10、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5 硕士毕业生国内升学人数中不包含在读期间转博的同学,博士毕业生国内升学指攻读博士后。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本科毕业生 硕士毕业生 博士毕业生 2013年 98.23%99.25%98.55%2014年 98.26%99.12%97.63%2015年 98.80%99.54%98.69%4 系统的顶层设计,形成了学校优化就业教育体系、细化就业服务体系、深化就业调研体系、强化创新创业体系的工作思路。 科教互动,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 学校致力于培养视野广

11、阔、胸襟博大、思维敏锐、知识深厚、创新力强的优秀毕业生。2015 年学校全面实施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本研一体、学科交叉、国际互认,完全学分、浮动学制、自选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位授予机制。学校坚持 “三个结合” ,把优势科研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动能,实现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是坚持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相结合。学校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全部面向本科生开放,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同步建设国家级教学基地,国家级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最新的教学实践内容。目前,学校 83%的科研成果都已经转化为教学创新实验内容。二是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校全面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导师

12、制由“一对一”转变为“多对多” ,统筹力量集中指导学生。学生组建科技创新梯队,使本科生真正融入导师科技创新团队。近三年来,学校承担的国家等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中有 50%以上直接支持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三是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科学精神求真,人文情怀求善。学校坚持科技与人文结合,跨学院组建书院,通过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强化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学校成立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来推进招生、就业、人才培养三个环节间的资源协调。学校积极构建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机制, 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开设跨学科专业交叉课程,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

13、融合型转变。 学校在开设航空发动机高5 级人才定制班、网络技术高级人才定制班、大型飞机高级人才培训班经验总结的基础上, 探索建立行业、 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了专业硕士的企业定制式培养模式。在招生上以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2015年新增设了会计、 统计两个应用型专业硕士学位专业。 在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上,学校认为就业质量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反馈,一直探索构建分学院就业质量评价标准和就业跟踪调查机制,通过就业结果、毕业生调研、校友追踪反馈等信息反馈就业质量状况,从就业质量状况上对人才培养状况进行反馈。 校企携手,完善就业教育新模式 面对学生对就业教育阶段

14、性需求的变化,及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和针对性的特点,我们认为聚焦职业目标,面向行业认知、企业认知及职业认知的分专业的就业教育方式是更有效、更接地气、更具有吸引力的方式。 以此为指导思想,在就业教育上,持续改革研究生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分行业、分企业面向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目标的学生开设多门次小班课程,由学校、学院与企业共同授课,课程形式多样化,授课内容共性与个性结合,突出行业特色和企业特色,授课教师分工合作。 2015 年,在总结前期课程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了向上、向下的延伸,重新规划了本研一体化就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向下对本科生,打通了高年级本科生就业课程与研究生就业课程;向上延伸到博士

15、生,重点推进博士生面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岗位的交流。以课程改革为基础开展的教改项目面向行业的就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全面推进。 借力企业资源,进一步推进就业指导服务中学生自发就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6 动性。学校以企业俱乐部建设为抓手,推动面向行业和企业的校园就业教育活动的开展,2015 年建设完成的企业俱乐部有航天科工俱乐部、华为俱乐部、金风科技俱乐部等,开展了企业参观、校友交流、科技竞赛、沙龙、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在学生活动层面的校企合作,加强了学生与企业间的相互了解,提高了学生参与就业教育校园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校园就业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近几年来,学校持续

16、支持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访企业,访谈优秀校友。2015 年暑期以“千人百厂”为主题,在全校范围内支持学生走进中航工业的企事业单位,了解航空工业的发展现状,了解优秀校友的职业发展状况,促进了参与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对职场的认识、对专业的认识,最终完成 90 篇校友访谈稿。 系统提升,建设就业研究新基地 以本土化职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推动就业工作不断进步的动力是学校就业工作的一个基本理念。学校继续开展人才培养、就业全过程、校友职业发展状况数据采集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各种调研平台的搭建,通过对以往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与专业、成绩、社团经历等人才培养过程数据的挖掘,实现了就业服务精准推送的前期建设。在后期研究中将进一步结合学生兴趣、发展方向等更全面数据,逐步实现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就业信息推送。 经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批准,我校以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为主导成立了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研发基地。基地借力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所优秀的师资力量,以建设全国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