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教育与社区营养管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4904481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DF 页数:84 大小:48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养教育与社区营养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营养教育与社区营养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营养教育与社区营养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营养教育与社区营养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营养教育与社区营养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营养教育与社区营养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养教育与社区营养管理(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营养教育与社区营养管理营养教育与社区营养管理2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3一、行为的基本理论 二、传播的基本理论一、行为的基本理论 二、传播的基本理论 三、教育的基本理论三、教育的基本理论4一、行为的基本理论一、行为的基本理论5一、行为的基本理论一、行为的基本理论 (一)行为的概念与行为的形成一)行为的概念与行为的形成人类的行为是一系列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现象综合于人类身上的行动 表现。人类的行为是一系列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现象综合于人类身上的行动 表现。行为是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反应。行为是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反应。 从心理学的

2、角度讲,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人的行为有本能的和社会的两大类。人的行为有本能的和社会的两大类。人的生物属性决定人类各种本能行为,如摄食行为,性行为、睡眠行 为、自我防御行为等。人的生物属性决定人类各种本能行为,如摄食行为,性行为、睡眠行 为、自我防御行为等。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社会行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意识, 思想意识又决定人的行为。除了本能行为已外,人在后天习得的行为都 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行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社会行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意识, 思想意识又决定人的行为。除了本能行为已外,人在后天习得的行为都 是具

3、有社会属性的行为。6人类行为是随着生命的发展而逐渐形成 的,行为的发展可以分为人类行为是随着生命的发展而逐渐形成 的,行为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个阶段。1、被动发展阶段(、被动发展阶段(03岁):主要依 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驱使发展行为,这个阶 段的行为虽然大都是被动发展,但很容易被岁):主要依 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驱使发展行为,这个阶 段的行为虽然大都是被动发展,但很容易被 训练,通过训练培养出一些基本行为。训练,通过训练培养出一些基本行为。2、主动发展阶段(、主动发展阶段( 312岁):在此 阶段人的行为开始有意识地发展,这种意识岁):在此 阶段人的行为开始有意识地发展,这种意识 受环境的影

4、响很大,但缺乏认知和调整。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但缺乏认知和调整。73、自主发展阶段(、自主发展阶段(12岁成年):在这 个阶段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对他人、对环 境、对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发 展。这种自我行为调整主要是通过个体的社 会化的不断适应逐步实现的,在成长中发展 起来的行为大都已经定型。岁成年):在这 个阶段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对他人、对环 境、对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发 展。这种自我行为调整主要是通过个体的社 会化的不断适应逐步实现的,在成长中发展 起来的行为大都已经定型。4、完善巩固阶段(发生在成年后,持续 终身):保持到成年后的行为虽然大部分已 经定型,但随着时代、

5、环境、社会和个人状 况的不断变化,行为也有所调整、充实、完、完善巩固阶段(发生在成年后,持续 终身):保持到成年后的行为虽然大部分已 经定型,但随着时代、环境、社会和个人状 况的不断变化,行为也有所调整、充实、完 善和提高,以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善和提高,以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8(二)行为的影响因素(二)行为的影响因素1、生物因素:人的生物特征直接影响或者说 直接与人的行为有关,如人类遗传的生物特性, 人的性别和年龄,遗传基因的传递,使人类在 长期进化中获得的行为得以继承、生物因素:人的生物特征直接影响或者说 直接与人的行为有关,如人类遗传的生物特性, 人的性别和年龄,遗传基因的传递,使人类在

6、 长期进化中获得的行为得以继承,而基因的复杂而基因的复杂 性导致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如吮吸行为、摄食 行为、眨眼行为、吞咽行为、睡眠行为等等, 而人的性别也直接与人的行为有关,而随着性性导致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如吮吸行为、摄食 行为、眨眼行为、吞咽行为、睡眠行为等等, 而人的性别也直接与人的行为有关,而随着性 别特征的明显,行为特征也逐渐表现出来,年别特征的明显,行为特征也逐渐表现出来,年 龄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龄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9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影响行为,而行为又 对环境造成影响。而环境既是行为的激发因素, 又是其接受者。个体的性别、年龄及遗传影响 不同,环境影响所表现出的对行为影响的

7、作用 亦不同。知识与态度、技术与技能、亲友的态 度与个体关系密切,影响直接;生态环境、人、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影响行为,而行为又 对环境造成影响。而环境既是行为的激发因素, 又是其接受者。个体的性别、年龄及遗传影响 不同,环境影响所表现出的对行为影响的作用 亦不同。知识与态度、技术与技能、亲友的态 度与个体关系密切,影响直接;生态环境、人 文地理、医疗卫生、风俗信仰、教育、制度、 法规、经济基础、事物发展规律及意外事件等 是人行为发展的外在大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 响有的是间接性的,有的呈潜在性。健康教育文地理、医疗卫生、风俗信仰、教育、制度、 法规、经济基础、事物发展规律及意外事件等 是人行为发

8、展的外在大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 响有的是间接性的,有的呈潜在性。健康教育 要注意发挥上述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形成和促进 作用。要注意发挥上述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形成和促进 作用。103、学习因素:学习是行为发展的促进条件,、学习因素:学习是行为发展的促进条件,12岁以后到成年,行为发展进入自主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仅靠模仿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了,必须通过系统教育和强化教育,使其认识目标行为,从理论上感受到自身对它的需要,从而学习并岁以后到成年,行为发展进入自主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仅靠模仿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了,必须通过系统教育和强化教育,使其认识目标行为,从理论上感受到自身对它的需要,从而学习并形成和巩固各种有益的

9、行为。形成和巩固各种有益的行为。11(三)健康相关行为:(三)健康相关行为:“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指人类在身体、心理、 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时的行为表现。指人类在身体、心理、 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时的行为表现。“健康相关行 为健康相关行 为”指个体或团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包括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指个体或团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包括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1、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如定期检查身体、不吸烟、不酗酒、饮食有节等。包括 日常健康行为(合理营养、积极锻炼)、保健行为(定 期体检、预防接种、系统保健管理)、保护行为(调适、 主动回

10、避)、避免有害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戒除不良嗜 好、求医遵医行为等。、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如定期检查身体、不吸烟、不酗酒、饮食有节等。包括 日常健康行为(合理营养、积极锻炼)、保健行为(定 期体检、预防接种、系统保健管理)、保护行为(调适、 主动回避)、避免有害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戒除不良嗜 好、求医遵医行为等。122、不健康行为:不健康行为是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可能增加疾病发生的危险、加重病情、促使疾病预后不良的行为,又称危害健康行为。如饭前便后不洗手、随地吐痰、吸烟、不健康行为:不健康行为是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可能增加疾病发生的危险、加重病情、促使疾病预后不良的行为

11、,又称危害健康行为。如饭前便后不洗手、随地吐痰、吸烟、酗酒、久坐不起、经常吃油腻食物、偏食、生活不规律、不遵守交通规则、怀孕期间不到医酗酒、久坐不起、经常吃油腻食物、偏食、生活不规律、不遵守交通规则、怀孕期间不到医院检查、自我封闭等行为。院检查、自我封闭等行为。13(四)行为改变(四)行为改变干预干预1、行为改变的知信行模式、行为改变的知信行模式信息:指人们传递和接受的信号,这里主要指 卫生保健知识和卫生服务信息。信息:指人们传递和接受的信号,这里主要指 卫生保健知识和卫生服务信息。知:认知,这里主要指人们对卫生保健知识和 卫生服务信息的知晓和理解。知:认知,这里主要指人们对卫生保健知识和 卫

12、生服务信息的知晓和理解。信:指人们对事物、信息、知识、思想、理念 的信念和态度(包括价值观)。这里主要指对 健康信息的相信,对健康价值的态度。信:指人们对事物、信息、知识、思想、理念 的信念和态度(包括价值观)。这里主要指对 健康信息的相信,对健康价值的态度。行:即行为。这里主要指在健康知识和健康信行:即行为。这里主要指在健康知识和健康信 念的动力下,以及在环境的影响或限定下产生 的行为。健康行为又能产生和传递健康信息。念的动力下,以及在环境的影响或限定下产生 的行为。健康行为又能产生和传递健康信息。14知识健康行为健康信息信念态度知识健康行为健康信息信念态度行为改变的知信行模式行为改变的知信

13、行模式152、促进行为改变的因素:、促进行为改变的因素:外外 因因改变形为 所需要的 外部条件改变形为 所需要的 外部条件社会和人社会和人 文环境对 行为改变 的支持度文环境对 行为改变 的支持度 促成因素 强化因素促成因素 强化因素内内 因因知识知识态度态度 信念 价值观信念 价值观 技术与能力技术与能力倾向因素倾向因素行为改变行为改变163、行为干预、行为干预在健康教育活动中,运用传播、教育、指导、 说服、鼓励、限制等方法和手段来帮助个体或 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称为行为在健康教育活动中,运用传播、教育、指导、 说服、鼓励、限制等方法和手段来帮助个体或 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采纳健

14、康行为称为行为 干预或行为矫正。其目的是帮助人们改变不健 康行为和生活习惯,采纳健康的行为,培养良 好的生活习惯。干预或行为矫正。其目的是帮助人们改变不健 康行为和生活习惯,采纳健康的行为,培养良 好的生活习惯。174、采纳健康行为的不同阶段与干预策略、采纳健康行为的不同阶段与干预策略接受健康教 育,了解健 康行为改变信念态 度,接受健 康建议尝试健康行 为,初步改 变不健康行 为坚持和确立 健康行为接受健康教 育,了解健 康行为改变信念态 度,接受健 康建议尝试健康行 为,初步改 变不健康行 为坚持和确立 健康行为传播传播 教育咨询教育咨询 鼓励指导鼓励指导 支持强化支持强化 巩固巩固采纳健

15、康行为的采纳健康行为的4个阶段和相应干预策略个阶段和相应干预策略18二、传播的基本理论二、传播的基本理论19传播是一种社会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和集体之 间,以及集体与个人之间交换传递信息的过程。传播是一种社会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和集体之 间,以及集体与个人之间交换传递信息的过程。(一)传播概述(一)传播概述1、传播分类、传播分类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两个人或者多个人之间直接进行的一种 双向交流活动。是两个人或者多个人之间直接进行的一种 双向交流活动。大众传播:由职业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报刊、广播、 电视、电影、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将社会信息变化传 递给不特定的大众人群的过程。大众传播:

16、由职业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报刊、广播、 电视、电影、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将社会信息变化传 递给不特定的大众人群的过程。202、传播结构和模式五因素模式:1948年美国社会学家、政治学 家拉斯韦尔提出被誉为传播学经典的传播过程的 文字模式,即“SW”模式,又称“五因素模式”,就 是要回答五个问题:谁谁(who);说了什么说了什么 (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at channel);对谁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它虽然不能解释和说明一 切传播现象,但抓住了问题的主要方面。不但提 出了一个完整的传播结构,还进而提出了五部分 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为传播学研究奠定了基础。21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施拉姆用 双向传播模式把传播描述为一种有反 馈的信息双项循环往复的过程。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施拉姆用 双向传播模式把传播描述为一种有反 馈的信息双项循环往复的过程。反反 馈馈传播者传播者效果研 究效果研 究控制研 究控制研 究内容研 究内容研 究媒介研 究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