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4904055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8 8 木兰诗木兰诗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重点) 2.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 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重难点) 3. 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重难 点)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 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

2、望与高尚情操。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 课前准备 配乐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影片花木兰片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 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 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 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 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 事实际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

3、习北朝民歌 木兰诗。 基础梳理 1. 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机杼(zh) 可汗( khn) 鞍鞯( jin)辔头( pi)燕 山( yn)胡骑(j) 戎机( rng)朔气(shu ) 金柝(tu )红妆(zhung) 著我旧时裳(zhu) 傍走地 ( bng)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同“贴”,粘) (3)古今异义 策勋十二转(古义: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等级;今义:改变方向、位置、 形势、情况等) 赏赐百千强(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势力大(跟“弱”相对)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人教版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4)一词多义 帖昨夜见军帖

4、(名词,文告) 对镜帖花黄(动词,同“贴”,粘) 市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机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万里赴戎机(名词,事务,政务) 2.作品简介 木兰诗,北朝乐府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首优美的叙 事诗,又称木兰辞。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乐府诗的“双璧”。 3.背景探寻本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北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反映的历史背景 应该与北魏和柔然之间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关系。当时,柔然经常袭扰北魏。木兰出征 ,离家渡过黄河后,经过了黑山、燕山。北魏这次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接 着,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

5、9年灭北凉。在北魏十多年的经营下,中国结束了一百 多年的黄河流域的战乱,北部重新统一。木兰参加了这十多年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袭 扰者,胜利还乡。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整体感知 1、诗歌诵读,疏通文义: 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2、整体感悟: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一、(1,2)决定代父从军, 二、(3)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三、(4)十来年征战生活 四、(5)还朝辞官 五、(6)木兰还乡亲人团聚六、(7)比喻赞美, 讴歌英雄 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

6、、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 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第一部分(1 3段) 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 6段) 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板书设计 木兰诗 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4段):十年征战 巾帼英雄,爱国爱家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第四部分(7段):讴歌英雄 课后作业 1. 多朗读几遍课文,试找出文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尝试自己去翻译句子。 2. 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木兰的形象。人教版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第二课时 温故探新 上节课和大家一起梳理了本课的重点文言字词,以及本文

7、的大致故事情节,相信大家一定 对木兰从军这个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木兰这个人物形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就让 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体会木兰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可贵的精神。 文本探究 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 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转入下文“替父出征”这一主要事件。 2.第3段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 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

8、染出战 事的紧急。 3.第3段中写木兰思念亲人,对表现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不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念之深看似矛盾,实则这样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 ,鲜活无比,令人信服。这样写更能表现出木兰舍家为国、胸襟宽阔的英雄形象。4.第4段开头两句诗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木兰身跨飞驰的战马奔赴战场、穿越关山的 矫健英姿。这两句不但是对上段“奔驰征途”情景的概括,还将笔触引到下文描写战场上 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5.第四段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

9、的声音,将士们在 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 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 归”两句是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 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经过长期激 战后,胜利归来。 6.“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从修辞和句意上理解。前两句写兔子在被提着耳朵悬在半空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 大,一眼就能判别出雌雄;而当兔子一起并排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生动而巧妙 的比喻,表现出在日常生活中男女特征明显,而在 战场厮

10、杀时,要分出男女的就十分困难了。 从诗文内容和主题的表达效果上理解。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 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将这四句 话看作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 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给有趣巧妙呢?再次,用雌兔雄 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7概括木兰的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人教版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处事果

11、 断的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 。在胜利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重过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 劳动妇女的象征。8.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看哪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处理好在哪里?详写了战前准备生活、亲人团聚的欢乐情形,略写了战斗生活。这样安排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的精神。详略得当,使文章结构富有变化,有利于铺陈故事情节,突出中心。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 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

12、,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拓展延伸 在你的记忆中,你还知道哪几位爱国女英雄的事迹? 提示: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梁红玉助夫韩世忠抗击金兵;冯婉贞率乡亲抗击敌寇保卫 村庄;女侠秋瑾为救国救民参加民主革命英勇就义。 课后作业 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导演。教师在课前周密的设计环节固然很重要,但是实施是关键,它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本课教师设计的环节,都将学生自然推到演员的位置

13、上,教师的不适时机的引导,教师的配乐朗读,将学生导入遥远的战争年代,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又引导学生入境,将课文的内容清楚的理解;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发挥创新写作,教师时刻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尽情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尤为重要。本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如按旧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无味的听讲,这节课只能讲结构层次,语言特点,学生接收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留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创新写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活思维,提高写作水平。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