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型有效课堂探索与研讨活动讲座课件《基于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899087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新型有效课堂探索与研讨活动讲座课件《基于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初中历史新型有效课堂探索与研讨活动讲座课件《基于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初中历史新型有效课堂探索与研讨活动讲座课件《基于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初中历史新型有效课堂探索与研讨活动讲座课件《基于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初中历史新型有效课堂探索与研讨活动讲座课件《基于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新型有效课堂探索与研讨活动讲座课件《基于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新型有效课堂探索与研讨活动讲座课件《基于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二、厘清设计思路,一、基于标准内涵,一、基于标准内涵,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2. 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3. 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4.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5. 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6.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厘清设计思路,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2. 处理好教学设计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3. 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4. 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 5. 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一)留给学生一个惊叹号“一课一个中心”,“一课一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包启昌先生所最早倡导的。 “一

2、课一中心”的含义是指一课一个教学中心,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个中心开展,课堂始终有一个灵魂,教师搜集的资料、设计的问题、开展的活动都与这个中心有关,学生在学习中也就清楚这节课的灵魂。一节课如果缺乏教学中心,就会出现“庞杂的历史课堂”,这种课堂教学容量大而杂乱,课堂成了材料的简单堆积。这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浪费必要的教学时间,而且导致了教学中心游离于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即使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获得的往往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历史信息,而不是明确的历史认识,更缺少心灵的震撼。这样的历史教学很难说是成功的。,“一课一中心”的“中心”可以是某一重点、难点知识,也可以是某种历史能力的培养过程,即三维目标中的“

3、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案例:机遇与挑战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一课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条件、表现、影响。这些教学点有的是一般陈述性的内容问题,有的是一般分析性的问题,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把本课教学主题确立为:机遇还是挑战经济全球化“双刃剑”。教学中基于这个教学中心来设计问题,构建情境。如29中金波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漫画经济全球化及其他图文信息,要求学生“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你从中感受到的世界各地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教师在积极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后,再展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材料,进一步设问:“有人说中国入世是羊入狼群,大家怎么看待这一观点?”这样由远及近

4、,切入中国,就在“利弊”的问题上找准了一个很好的探究点,且用“羊入狼群”来比喻中国入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艺术化地引发了学生探究解疑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有限有效学习。,除了前面所说的知识、能力, “一课一中心”的“中心”最主要的是价值中心。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采用的手段。历史教育最终目的是用价值引领来服务学生的人生满足学习者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反观课堂,如果缺乏有力的价值中心,我们的课堂也许很丰富、很热闹,学生也许很有兴趣。但是,这样的历史课堂犹如过眼烟云,当时精彩纷呈,但过去后什么也没有留下来。很多教师在上课之前不太考虑这个问题,

5、而首先考虑的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其结果是,设计了很多内容,采取了很多方法,也实现了知识大搬家,但对本课知识背后要实现的教育价值,心里并不清楚,课堂缺乏灵魂和主线。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先寻找一课的价值中心,在价值中心的引导下再整合教学内容。,案例:信念、意志、勇气红军不怕远征难,本课教学内容暗含一条红线,即不屈的共产党人为理想和信念不懈的探索和追求。所以,本课的教学主题可以确定为:“信念、意志、勇气。”红军长征对学生最有现实教育价值,最能突出体现这个教学主题。因为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军事斗争,是人类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对于理想、信念、生命的追求和闪耀人性光辉的英雄史诗。为突出这个教

6、学主题,教学资料的选择为:突出长征困难性的资料(如长征路线之艰险、红军物质之匮乏、红军战斗之频繁、红军战士年龄之年轻),突出长征的成就的材料,以及突出长征的信念、理想、勇气的材料。教学中对比设疑:这样一群没有既定目标的、力量弱小的青少年军队,造就人间奇迹,他们凭借的是什么?是顽强的信念,是对理想的追求,信念与理想使他们爆发出生存的勇气、智慧和力量!,他们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深信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改变世间的不公。因此,他们随手抓起身边的锄头、铁锤甚至仅仅是一根木棍,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着那面红旗一路远去,他们坚信这条长征道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中国。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

7、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理想牺牲生命,长征是信念和勇气的胜利!长征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像一场长征,今天的我们要靠什么才能精彩地走完漫漫人生长途呢?任何时代的人和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离不开理想、信念、智慧、勇气,这些永恒的东西。,一课的“中心”实际上是一课的真正重点,而且是能够统率全课、带动一般的张目之纲。那么,应如何确立教学主题?(1)认真阅读课标,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的内在思想。(2)仔细阅读单元导论、每课导入语,因为导论或导入语对确立教学主题往往有明显的提示。教学主题的确立往往多定位在重点、难点、迷点和最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上。如文艺复兴一课

8、,其中的“人性”就可作为本课的教学中心,如“人性的扼杀文艺复兴的背景”“人性的解放文艺复兴运动”“感悟人性走进人文主义思想”等。(3)确立教学目标的思想角度。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如果知识背后没有方法,知识就只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果方法背后没有思想,方法只不过是一种笨拙的工具;如果思想没有明确的目标,思想就是一只没有航向的小船。,(二)用人物唤醒人、感动人人物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陕西省特级教师郭富斌老师在历史教学要“眼中有人”一文中写道:“什么是良好的历史教育?也许我们很难给它一个周全地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

9、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历史人物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人物传记;如果从来没有过一次和历史人物刻骨铭心的对话和体验,从来没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历史人物作为他的精神导师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历史教育。”,关注人物的方法很多,可以采取对话历史人物、演绎历史人物、探究历史人物等方式。但要让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在人物教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人物选择要与时代背景相联系。把历史人物放到相应的时代背景下,这样学生才可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情境,体会出他们人生选择中包含的伟大与智慧。 第二,人

10、物选择要建立起与学生的联系。人物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应关注:一是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二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三是与学生情感体验相联系。要让历史人物活在学生心中,成为学生成长的一面镜子,并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中面临选择的时候能发挥作用。 第三,人物选择要血肉丰满。 第四,人物选择要个性独特。教师对历史人物要有自己的品评,有自己个性化的解释,要有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 第五,人物选择要紧扣教学主题。,案例:魏源,个性的魏源魏源的著作现存有700万字,2005年出版了全集,定价1980元。“学而优则仕”,所谓“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封建时代读书人一贯的做法。但魏源却不为

11、仕途而学,更不沽名钓誉,与同时代醉心于功名利禄的读书人相比,魏源卓尔不群。(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缩短了魏源与学生的时空距离魏源并不遥远,魏源就在身边。第二,一个有个性的学者形象进入学生眼帘。) 爱国的魏源鸦片战争结束于1842年6月,海国图志成书于1842年12月,先为50卷,后补为100卷。篇幅如此巨大的书,仅仅用6个月就完成了,可见魏源当时的心情是多么急切,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书生形象跃然而出。海国图志中,魏源通过地图打开帝国的视野,对中华民族的自我认识起到了启蒙作用。他第一次把中国的位置、大小直观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他让中国人用新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打破了传统士大夫的中国中心观,打破

12、了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其启蒙意义与震撼力量可以想见。 智慧的魏源海国图志中,魏源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提出了向西方学习这个近代以来的重大课题,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标准,对洋务派和维新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此外, 海国图志中,魏源还介绍和提出了许多开启民智的思想。例如:历史是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主张发展正常的对外贸易;敏锐地察觉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好处;等等。当国人还沉迷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时,魏源却异常清醒地活着,以个人之力和超常的勇气承担了民族启蒙与救亡的责任。 悲剧的魏源魏源殚精竭虑,泣血著书。1850年,有3部海国图志传,入日本,被禁止。1853年,

13、又有一部传入日本,同样被禁。但黑船事件后, 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命运发生了180度转变,1854年有15部海国图志传入日本。 海国图志让日本知道欧美列强的存在,对日本起到了相当的警示作用,日本因此出现了受这一著作启发的众多开明人物,成为后来明治维新的倡导者。但海国图志在中国却长期受到冷遇。东亚国家中,中国最先受到西方侵略,也最先做出反思,可海国图志为什么在自己的祖国备受冷落?,深度分析:本案例的优点在于把魏源与时代紧密结合起来,抓住了历史人物教学的三步骤:其人其事其时。将魏源放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通过魏源的爱国情怀、人生选择、深刻智慧和最终悲剧,揭示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痼疾依

14、在,天朝大国依然没有清醒。在走进魏源的过程中,魏源卓尔不群的个性青年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共鸣,魏源泣血著述的爱国情怀感染了学生的热情,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深刻思想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但海国图志没有唤醒沉睡的中国却叫醒了邻邦,又让学生唏嘘不已,扼腕叹息。魏源的悲剧实际上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悲剧,学生的情感、理智在魏源这个人物身上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余思不止。,(三)让细节为历史说话历史教学中对细节的关注,初中生年龄下、学习能力较低、社会阅历少,普遍地多形象思维能力、少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认知历史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多一些真实、具体的历史细节,少一点抽象的历史概念、定义

15、和结论。历史教学的魅力在于历史的细节,细节往往是历史不经意的流落,是没有刻意装扮的历史,那种真实的力量和现场感最容易打动人。特别是娓娓道来的有故事情境的历史细节,更可以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宽容历史、善待历史、质疑历史、尊重历史、对话历史。,案例1:对比化的细节甲午战争前后中日双方的了解,材料一:甲午战前,日本的一些热血青年来到中国从事谍报工作,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实地调查。根据他们的情报编撰的清国通商纵览,出版后居然有2300多页之巨,比当时的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更深地吃透了中国的国情。材料二: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回忆说

16、,在甲午战争前,他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的书铺,却买不到一张世界地图。尽管此时已经距鸦片战争整整半个多世纪。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对来自西方列强的挑战到这时仍然如此麻木、如此无动于衷?,案例2:数字化的细节长征的伟大,长征年龄: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长征路线:长征跨越15个省,长驱2.5万千米,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翻越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凶险的峡谷大江。长征行军:在370多天征途中,红军只休整了44天,其余330多天都是在行军和战斗中度过的。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千米以上。长征战斗:红军始终在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3天就会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长征损伤: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8.6万人踏上长征之路,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8000人;红四方面军近10万大军到达甘肃会宁时仅为3.3万人;红二方面军2.1万人到达将太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仅剩1.1万人。平均每走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