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档案邮票欣赏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4895503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4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档案邮票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档案邮票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档案邮票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档案邮票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档案邮票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档案邮票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档案邮票欣赏(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我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人类文明的世界古国之一,其档案事业亦起源很早。在殷商盘庚时代,就已设立了由国家管理的档案库,珍重地保藏了一些具史料价值的甲骨卜辞,以供执政者处理国家大事参考之用。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在河南安阳市西北约2公里小屯村附近的殷墟遗址,发现了甲骨文。1973年在此地的发掘中又出土龟甲4 800多片,其数量之多,为历次出土之最,这也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历史档案。,春秋末期至魏晋时代,“档案”一词已经出现,当时的边关文字,多写在木牍上,往来传递,这种“木牍”叫牌子,积累多了就用皮条串起来挂在墙上,像横木框档,叫“档子”,档子贮存年久者便叫

2、“档案”。后来,将文字书写在纸上,也就沿用“档案”之称,流传至今。,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由于当时纸张尚未普及,汉代文书档案资料主要书写在竹木之上,叫做竹简和木牍。首次出土的汉简,是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河南汲郡出土的“汲冢汉简”。本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汉居城烽燧遗址,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齐纳河流域黑城附近,出土了大量汉代木牍。明王朝建立后,在中央增设了主管档案的管理人员,全国各地省、府、县大量建立档案机构,可考的多达300余处。,目前我国存有的明代档案原件,主要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数量约5000多件,其中不乏珍贵资料,是研

3、究明史的见证。到了清朝初、中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稳定,清史书编修之勤、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卷帙之大,均为历代所不能及。清末,对外交往日趋频繁,档案中开始出现了外文档案。其它,如电报档案、照片及影片档案等,在这一时期也陆续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档案事业飞速发展。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一大批档案基地相继建成,使档案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中国档案事业的卓越成就,国际档案理事会决定,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于1996年9月2 El至7日在中国首都北京召开。这是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主办的国际档案盛会,我国政府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罗干任大会

4、组委会主席,16个部委办和北京、天津、上海档案馆参加了组委会,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代表齐聚北京,参加这次以“本世纪末的档案工作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国际盛会。为祝贺这次大会的召开,并借此展示我国源远流长的档案工作,邮电部发行了这套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甲骨档案商代龟甲】 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因而当时刻在龟甲上的人类活动记录,便成了最早的档案资料。龟甲除刻有占卜活动的卜辞外,还有记录刻辞和表谱刻辞,是当时的政事记录和商代王家的重要档案。邮票画面上的这块龟甲,是1991年10月从河南安阳花园村东的殷墟出土的一块完整的商代后期(公元前14至公元前11世纪)的刻辞卜甲,

5、编号为“91花东H352”。卜甲长19厘米,宽115厘米,上面刻有54个字,内容是卜问一位地位很高的贵族外出打猎,能否遇到野猪、鹿等动物,以及能否将它们猎获。这块卜甲出土的窖穴长2米,宽1米,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刻辞甲骨579片。特别珍贵的是这批甲骨以大版的卜甲为主,完整的有字卜甲近300版,这是自1899年、1936年和1973年以来,殷墟甲骨文的第四次重大发现,被评为1991年全国考古的十大新发现。画面背景为另一块殷墟出土的刻辞卜甲(殷墟文字甲编3918号),使图案更具阴冷神秘的时代特征。,【简牍档案汉代木牍】 在中国古代纸张出现以前,竹木曾作为一种公私文书的载体,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

6、材料,称作简牍。1993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出土了一批木牍和竹简,其中六号墓中出土的“集簿”等10余方木牍和“东海郡属吏行视日记”等70余支竹简,上面详细记载了东海郡的上级、行政建制、吏员设置、任命、升迁、考勤、巡行视察等情况,是迄今已发现的我国最早和较为完整的一份郡级行政单位文书档案。邮票画面上的木牍长23厘米,宽7厘米,亦出土于6号墓,根据内容暂定名为“占取(娶)妇嫁女、问行者、问墼者、问病者、问亡者等的术数图局”。画面背景为一块同样大小的木牍,作了局部放大,它的正、反两面均用恭谨的隶体墨书竖写,共4 000多字,暂定名为“太守都尉府暨县、邑、候国吏员集簿”。图案色彩

7、与龟甲不同,呈现出一种木质的暖和的感觉。,【金石档案明代铁券】 铁券为铁制契券,示坚固永久之意,是封建帝王用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手段之一。最早的铁券是汉高祖刘邦与功臣定誓用的丹书铁券,到了隋唐时已相当盛行。明代铁券是我国铁券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中期,青海省档案局局长牛创平先生在征集民间文物时,出资从西宁郊区征集进馆一件明代铁券。该铁券长375厘米,宽212厘米,厚2厘米左右,重1 300克,正面206字,反面11字,共217字,均为颜体,金锉方法,字清基本完整无损,是明英宗朱祁镇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三月十八日,赐给军功卓著的高阳伯李文的,写有食禄一千石和免本人死罪一次的待遇。李文的祖

8、父在明洪武初年因军功被授予西宁州同知,后又升任西宁卫指挥佥事。李文的后代为清代的土司,现今在青海省民和县、大通县、西宁市均有其后裔。现存的民和县、大通县景阳乡两本李氏家谱中对这件铁券均有记载。该铁券是我国档案界保存很少的铁券之一,1991年曾将它的复制件运往加拿大展览,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纸质档案清代国书】 国书为各国元首之间为派驻大使或遣使访问、相互往来的正式文书。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列强的入侵,清代紧锁的国门被强行打开,近代外交的出现诞生了清朝国书。邮票画面上展示的这件清代国书,系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八月,光绪皇帝派载泽等3人赴比利时考察政治,向比利时国君递送的国书。该国书系满

9、、汉文合璧、纸质,长220厘米,宽235厘米,折叠式,黄色墨书,外加龙纹彩边,封底、封面系金丝和绒线绣制的真龙形象。国书置于黄缎函套之中,函封上端书满、汉文字大清国国书。函套之外,加以红面黄底锦匣,装璜极为精致。该国书的内容首先是光绪皇帝向比利时国君问好,讲述两国友谊;接着介绍镇国公载泽、署兵部左侍郎徐世昌、商部右丞绍英赴比国考求政治,以便清政府研究采用;最后希望比君“推诚优待”。国书末的时间为“大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九日”,并加盖满、汉文合璧的“皇帝之宝”印玺。此件国书,本应由载泽等到比利时后向比君亲自递送,但事有骤变:当年八月二十七日,正当载泽等从北京东车站登车启程之际,忽遭革命党人吴樾投掷炸弹,数人受轻伤,载泽等无恙,于是遂中止出发,故而此件国书留下未发。以后一直存放宫中,现收藏在北京故宫西华门内北侧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编号为“宫中档外事往来47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