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环概论绪论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892000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7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环概论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资环概论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资环概论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资环概论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资环概论绪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环概论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环概论绪论(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安排,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理论讲授:26学时 讨论:4学时 学习目的 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为什么要上这门课?, 世界面临严重的资源与环境危机,中国尤甚;“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突出表现在能源消耗高、环 境污染重。“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 并作为约束性指标。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积极进展。200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前三年分别上升4.9%、5.5 %、0.2%,转为下降1.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幅减缓,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由上年分别增长5.6和13.1%,减为增长1.2和1.8%。但是,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摘至温家宝总理2007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学习目的,1 作为中国公民,必须了解、关注我国资源与环境概况,增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 *21世纪初,我国政府提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富国强民安天下的大事,在21世纪,这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保护环境、实施科学发展观人人有责,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及人文、法律工作者更是重任在肩; 2 作为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学习资源与环境科学概论可指导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尤为重要。 *国务院制定的中长期学科发展规划中,资源与环境科学列入经济建设的五大主要基础科学发展领域。科学技术及理论的创新需要正确的发展战略和伦理观

3、作指导。,学习方法,1 充分与学习过的基础知识有机结合。 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农学概论、生态学等 2 查阅资源环境科学相关文献。 利用网络百度、google等搜索。,课程平时成绩考察方式, 分为“课程论文”和“专题报告”两种,二者选 其一。 课程论文课程论文20006000字,要求写出自己的观 点,绝对不可简单地拷贝拼凑。可打印或手写, 于第18周上课前上交。 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做成ppt,要求内容生动不空泛, 有自己的分析。选择做专题报告的同学需在第13 周前报名,第15周上课时做正式报告。,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资源是指环境

4、中能被人类直接利用,并带来物质财富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持,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的概念,辞海中的定义是:资财的来源 马克思:劳动力和土地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 资源: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现实的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从生态学的角度-,资源就是指生态资源 非物质资源: 场合、气氛、态度 物质资源: ,土地,水,气候,生物,养分资源。,环境的定义,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 与某 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 就是这个事物的 环境。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

5、主 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电子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从环境的科学含义出发,为保证法律的准确 实施,规定了环境概念的法律适用对象和适用范 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条:“本法所 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 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包括大气、 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 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 市和乡村等”。,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1650 1850 1930 1950 1987 1999 5亿 10亿 20亿 25亿 50亿 60亿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因此,现在与将来在一个很长时期内,人口、资源与环

6、境问题始终成为世界的最突出的矛盾。,全球322个大气污染严重城市 前十名(1998年),1、太原 6、兰州2、米兰 7、重庆3、北京 8、济南4、乌鲁木齐 9、石家庄5、墨西哥 10、德黑兰,绪 论,一 资源开发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 二 我国资源的特征与利用现状 三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四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必然选择 五 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一. 资源开发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资源的逐步开发利用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又决定了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种类、数量和范围.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资源利用状况(见下页表)可以看出,自然资源的种类、范围和

7、价值,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工业革命之不,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资源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全面的利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资源的利用状况,(清代以来东北草原的开发及其生态环境代价),1748清政府将蒙古各部“编入旗伍,安插牧地,赐以牲口” 1902清政府为移民实边,力保疆土 1915年5月 ,日本就通过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即“二十一条”)攫取了所谓的“南满洲土地商租权”和“东部内蒙古的农业合作权”。,(清代以来东北草原的开发及其生态环境代价),东北草原的荒漠化 草原土壤的盐渍化,超载过牧及盲目耕垦,草原生态系统罹致破坏,导致盐渍化加剧。松嫩草原开发初期,在辽阔的草原上生长

8、着茂盛的羊草,不生长植物的盐斑仅占510%,盐渍化草甸土和石灰性草甸土及地表生长植物的碱土占9095%,这三种土壤上生长着繁茂的羊草和野古草,覆盖度7080,般年景草层高7080厘米,每公顷产干草2250公斤左右。但是,随着草原的滥垦过牧,20世纪80年代松嫩草原盐渍土面积已比50年代增加了将近24.7%,有23的草地已经盐渍化。,二 我国资源的特征与利用现状,1.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总体资源量居世界前列,如土地总面积(7.2%,世界第4位) ;森林和林地(3.4%),第6位;耕地和园地(7.0%,第4位);河川径流总量(5.6%,第6位);矿产资源总值居第3位;自然资源的

9、总丰度,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居第3位。,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人均资源量低,生存空间狭小我国各类资源的人均量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产资源比重偏大 如耕地:基本无限制因素的土地占40%,而有各种限制因素和中低产田占60%;草地:中下等草地占87%;林地:总体质量较好,一等有林地占65%,但部分林地质量较差,中幼林比重大。矿产资源:富矿少,贫矿多,综合组分多、单一整装矿少,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资源时间分布不平衡受成因和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资源具有区域性分布特征。如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耕地占35.9%;华北地区水资源占7.5% ,耕地占38.5% 。 资源开

10、发强度大,后备资源不足中国的各类资源在经济技术所能及的范围基本上都得到了开发利用,后备资源明显不足。目前基本上已没有相当适宜开发种植农作物的后备资源,宜农耕地处于“饱和”和“过饱和”状态。,2.我国资源开发状况与利用中的主要问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如工业能源利用和资源回收率均为80%(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农田灌溉利用率25-40%,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20-30%,发达国家由80%;木材综合防治利用率60%,发达国家则达80%。 粗放经营,生产率低 森林年生长量85m3/hm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生产中,相当多的地区仍然是广种薄收,经营粗放。草地利用中,也是粗放经营,每公顷草

11、地的产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我国资源开发状况与利用中的主要问题,资源数量少,退化严重1984-1994年,中国每年净减耕地36万hm2,而且质量下降。1997年土地荒漠化面积262.2万hm2,每年发生荒漠化的面积2460hm2 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质量降低 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2000hm2,50%的地表水体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20-30%的地表水体超过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酸雨污染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受大气污染危害的农田为666.7万hm2。,三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1)人口问题 00年 1840 1949 1995 1998 5959万 4.128亿 5.417亿 12

12、亿 12.481亿 (2)全球变暖趋势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 见第四章、第十二章 (3)土地利用问题(见第二章) (4)水资源问题(见第三章),中国土地沙化问题,中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是当前生态 建设的重点 目前全国沙化土地174.3万km2,占国土面积的 18.2%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直接或间 接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空间,制约经济社会可持 续发展中国土地沙化问题,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地下水超采引发地面沉降 上海最大累积沉降量2.63米 华北平原地下水位年降幅1-3米,滇池厚达5厘米的微囊藻水华,水,生命的渴望_摩洛哥干旱缺水地区特有一

13、景:羊上树,8,企业排污破坏水体 稻田受害养鱼遭殃,哭泣的沙颍河,海 河 流 域 最 大 内 陆 湖 消 失,水资源污染,渔民无鱼可打,四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必然选择,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1)资源开发利用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送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的不断耗竭和生态环境恶化。(2)从现实和国情出发,中国必须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发展,关键是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

14、础。 (4)实施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与环境科学在研究资源的发生、演化规律及时空规律性,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和发展规律,人类活动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基础上,探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途径,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必然的选择,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超过其再生速度。 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超过其可再生替代物的开发速度。 污染物的排放速度不超过环境的自净容量。,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 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们共 同的未来,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 会),可持续发

15、展的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 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 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是共同的,而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 的共同行动。,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 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 过渡。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 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 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走循环经济之路,树立从经济发展源头和全过程保护环境的思想,把环境保护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 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它要求在全社会形 成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 费方式,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循环经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 提出“宇宙飞船理论”以新的“循环式经济”代 替“单程式经济”。循环经济的含义:是对物质闭环流动 型经济的简称,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 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 律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